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长清孝堂山汉石室简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57
颗粒名称:
长清孝堂山汉石室简介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9
页码:
232-24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长清县孝堂山汉石室的基本情况。
关键词:
长清汉石室
名胜古迹
济南
内容
[=此处为插图(孝堂山上之汉石室)=]
长清县城西南二十二公里处的孝山,古名龟山,又名巫山。汉代为表彰郭巨之孝,于山顶建祠,更名孝堂山至今。汉石室是我国现存在于地面、年代最久的一座石结构房屋建筑。1961年三月四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郭巨墓的传说和历史记载
郭巨的故事,历来被人们传颂,尤其在老年人的心目中郭巨是古代汉族作为子女孝敬父母的典型。据传:郭巨家贫,侍母笃孝,恐幼子争食,遂掘地埋儿。其孝动天,郭破土得金……。尽管故事带有浓厚的封建礼教的愚孝色彩,但却流传甚广。一九八二年文物普查中,又发现孝堂山西南约四百公尺处的南塘子,有小片封地的遗迹,断碑一通倒地,为明成化年间所立“汉孝子郭巨之墓”碑,现已修复立于汉石祠院内。究郭巨其人,亦有传为原居于孝山脚下的平民。当地老年人只是根据碑刻认定南塘之遗台地是郭巨墓地;其实就是石汉后面的汉墓是否郭巨之真墓,亦无定论。就史料记载,汉代文帝后,很注重封建礼教的“孝、悌、忠、义”,修制朝仪。倡孝悌忠君,以此作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工具。因
此,引出汉孝子郭巨的故事,也是很自然的。
石祠的形成
石祠的建造年代,据题刻永建(汉代)四年(公元129年)的参观题记证明,石祠建筑早已存在。隔梁西半面有汉顺帝永建四年四月二十日平原湿阴邵君来石祠叩头谢神明的题刻。西壁右侧有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十月二十一日泰山令高明来孝山观感的题字。石祠内题刻甚多,近来又有发现,计七十多处。从石祠室壁画风格看,其年代当在东汉初年,据今约一千九百六十年。
石祠的建筑格局
石祠平面布局,南向。平面为长方形,室内东西长3.8米,南北深2米,宽深为五与三之比。前正中用大八角石柱分隔为二;在八角柱与山墙之间置三角石隔梁,成两开间形式。前檐东西两
角各有小八角柱;从凿工分析为后代所建,柱顶条檐石也是后代修换。
石祠墙壁厚约0.2米,东西山墙各置三角形的大石,顶端直抵前后坡,屋顶交叉以承托屋顶两头的重量。前面东西两檐角下各竖立条石一块支撑前檐重量。为承托东西宽近5米的厚顶石,前排用三根石柱(两大一小)支撑。中间八角形大石柱与后墙之间安置了一副三角石梁,约2米,石祠屋顶,为两面坡的石板顶,雕有脊背、瓦垄、勾头、连檐等形状。屋顶为单檐悬山式,瓦垄到顶做成卷背式,屋顶瓦垄为筒、板瓦两用。
石祠内壁除满刻画像外,还分别刻有几何形蕨草纹、垂帐纹、菱纹等。简朴装饰的雕刻,使古老的石祠更加美观。
石祠画像的故事
祠北壁横列巨幅画像分东西两段,画面构图
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一个王者出巡的巨大行列,下层为石祠画像的中心,以三个殿阁,用四层双线方框,把三座殿阁围绕起来,殿阁内是王侯受礼的场面。
东壁上层三角顶上刻有蛇身人首、面北、手持曲尺形物的伏羲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伏羲氏作八卦,造书契,教民稼耕,渔猎、牧畜。中层南,对行两行,相遇行列,为君王派出的臣相欢迎远道贵客或是得胜还朝者。北端一组为周公辅成王的故事。幼年的成王正面而座,其左为周公,右为召公。下一区分三组,一是庖厨场面,一是百戏场面,另一组是巡猎场面。
西壁画,上一区分三层。上层刻两人相向而跪,旁为蛇身人首的女娲氏,前有男女二人相对而跪。下层正中端庄正坐一妇人,为“西王母”,两侧有祝寿求福、献百草、求神医的行列。人们想象中的救苦救难济世救人的“西王母”,据说
神医扁鹊即其化身。中层一区正中一组是两个王公贵族互相致侯的场面。南北两端之间,有人骑马奔驰刀枪相碰的激烈战场画面,系表现军队与外族作战的情形。南端楼阁帐幕似汉军,北端从万山丛中杀出的象是胡军,这场战争似汉军得胜。在这下面是一个热烈的渔猎场面。
三角石梁东壁画面,象在大河中发现一神鼎,众捞之。古时对鼎认为是吉祥之物,发现神鼎速报朝廷,对报者必有重赏,并进行举国庆贺,因这是皇家瑞气普照的征兆。梁西壁似一组桥上坠车的故事,因未查其出处,待考。石梁底面刻有日、月、星、辰图。
石祠画像,早为历代金石家所记述,它在雕刻史、美术史等各个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中外学者们所注重。
汉代,封建贵族、地主豪绅营建墓冢的风气很盛,在墓室、祠堂、石阙建筑上多雕刻画像。
汉画石像是汉代民间艺术家和工匠的作品,雕刻技艺多种多样,画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像精美,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石祠在“文革”中的厄运
在十年浩劫中,孝堂山汉石祠也在劫难逃。一九六六年的冬天,“山大主义兵”(造反组织)以“大破四旧”,“狠批封建礼教”为名,通知省博物馆:要砸烂孝堂山汉石祠。近百名“山大主义兵”乘卡车打着“造反”大旗威风凛凛地开往孝堂山。省博物馆的同志们,为保护汉石祠曾冒着极大的风险进行争辩,但毫无效果。最后,实在无办法劝止他们,便派省博物馆毕宝岐同志,开着二十吨的大拖车到孝里,宁可拆卸了运省博物馆保存,也不准他们砸毁。
正当“山大主义兵”准备动手时,恰逢德州
地区的一批学生串联到孝堂山,他们看到国务院的保护标志已被“山大主义兵”砸的不象样,当即出面与“山大主义兵”一伙辩论。随着辩论的急剧发展,将要出现武斗。这时,看管石祠的退休老人崔立文同志见围观群众很多,他亲自出马,串通邀集附近村民数百名,把“山大主义兵”紧紧围拢在孝堂山上,并声明:我们的行动是保护国家文物,保护国务院公布的命令,谁敢破坏文物,我们是先礼后兵!“山大主义兵”见此状才不敢轻举妄动。这样,对峙了一天多的时间,“山大主义兵”看到达不到目的,就灰溜溜地撤走了。
汉石祠幸免于难,崔立文同志和当地群众是有功劳的。现在,石祠在新建的高大明亮的套室内,显得分外古朴珍贵。
汉石祠的构造、画刻,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能,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它是一
部形象化的汉代社会史,是研究我国历史和古代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处为插图(孝堂山汉石室之套屋)=]
附记
本文曾参考:
(一)《长清县志》
(二)一九六一年四、五期《文物》罗哲文汉石祠调查记
(三)长清县文物普查资料
(摄影:李寿水)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铁道游击队战斗生活片段”、“大和惨案纪实”、“山东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的诞生”等12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赵振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