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清末民初济南的戏曲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54
颗粒名称:
清末民初济南的戏曲活动
分类号:
J825
页数:
34
页码:
179-212
摘要:
本文主要记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期济南的戏曲艺术发展情况。
关键词:
地方戏
戏剧艺术
济南
内容
据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济南府志》风俗篇记载:“今齐俗比燕赵诸郡号为朴野,惟济南水陆辐辏,商贾所通,倡优游食颇多……。”
济南地当我国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山东的首府,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山川秀丽,人物荟萃,故戏曲的发展也相当昌盛。光绪年间,官僚豪绅们举行宴会,“每喜招致梨园,选艺征歌。”因此,当时的演出组织者都争邀伶界能手,借此抬高声价。这些著名演员中,有本地的,有京津的(皮簧)、有苏帮(昆曲)、淮帮(徽剧),还有河北梆子(横笛梆子),随后还有上海等地的著名演员,纷纷到济南演唱;也有举办科班,招收一批学徒教练几年即行演出;另外有些爱好
戏曲者,自行组织业余团体进行自我娱乐。随着演出活动的发展,在济南城里、市区先后建立起一些戏院茶园,游艺场所,以供班、社演出和满足群众文娱生活。现分别简述如下:
一、戏曲班社情况
光绪初年(1875),济南的著名班、社有二:一为“高升”、一为“如意”。
〔高升部〕为徽班,昆剧最多,亦兼演出皮簧。有贴旦张桂兰,苏州人,色艺双佳,名声籍甚。其人粗通文墨,温雅善谈,幼年为洪秀全天王府侍儿。太平遗事,犹能约略言之。
昆丑葛四与“同光十三绝”中的杨三(杨鸣玉)同门。在济南亦来高升部,年愈花甲,演《活捉三郎》、《祥梅寺》等剧,做工身段变化神奇,同辈罕有其匹。或称杨三忌其艺出己上,劝他赴山东献艺,似非虚言。
二簧须生有刘和坤,刘与张奎官同为余三胜
弟子,唱工做派,深得师传,衰派悲剧,尤擅胜场。演《桑园寄子》,观客有为之下泪者。
〔如意部〕须生为孙永才(即孙顺),做工靠把,皆有根底,所演诸剧,大略与谭鑫培路数相近,演出很受欢迎。拿手戏有《盗宗卷》、《胭脂褶》、《打棍出箱》等,而“三审”(审头、审刺客、审潘洪)尤有名,字字有功,处处传神,名噪历下。
以胡琴擅盛名、以“谭学”驰名的陈彦衡,在济南戏界历史很长,很受山东巡抚杨莲甫(士骧)的赏识,给他个挂名差使,吃份干薪,作了清客。陈的岳父洪兰楫(同舟),光绪初年,补历城首县,后升东昌府过道班,陈就住在他家。陈彦衡虽以标榜“谭派正宗”著名,他可也一向在济南笃嗜孙剧,在他的《旧剧丛谈》中,评价孙永才时说道:“虽远逊鑫培,然论其功候,迥异时流。”孙永才不但演戏出色,肚里还存有许
多本戏,马连良的全本《清风亭》,即是在山东物色到的孙永才的本子。
此外,文净卞四(小寅),声容并茂。武生韩升(长保),文武兼优。武净王永寿,艺术精纯。架子花脸马吉祥,个儿高大,气壮音雄,擅演《下河东》、《普球山》等。
旦角紫灵芝,人称“大领子”,辈份比路三宝还早,擅长靠把戏,如《双锁山》、《破洪州》、《反延安》……他如《戏凤》、《铁弓缘》也有名,后娶女伶何翠宝为妻。红菊花:梆子旦(兼串皮簧),最善《蝴蝶杯》、《回荆州》、《佛门点元》。
双处:嗓子冲,嘎调石破天惊,《搜孤》、《捉放》、《鱼肠剑》、《朱砂痣》均能叫座。
〔全胜科班〕,开办于光绪初年。开始是“河北梆子”(横笛梆子)科班。后改为“皮簧”,是济南最早的科班之一。班主刘和坤(河北省人),
开始学河北梆子,拜余三胜为师后,演唱“皮簧”,曾在济南演出多年,并创办科班“全胜班”。班内培养了一位著名旦角路三宝。据陈彦衡《旧剧丛谈》等作品中记载:路三宝,名玉珊,山东人。刘和坤全胜科班子弟。十余岁时登台,“演戏辄冠其曹。”光绪十七年(1891年)进北京。开始时“举止生硬,大为诸郎白眼”,不数年而声名大噪。梅兰芳曾向他学过《醉酒》和其他刀马旦戏。(见《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
“全胜班”传科三代。第二代由刘和坤之子刘春和经营。第三代由刘春和之子刘盛华经营。大约在清末民初(1910年左右)就解体了。前后经历四、五年的时间,收艺徒七、八十人之多。光绪三十年后,在庆商戏院(经二路纬三路)当班主的于保良(河北人)就是“全胜班”出科。
〔老太平和班〕开办于光绪十六年(1890),班址设在县西巷。传科两代,董茂清、董耀清兄
弟二人与其师母同为班主,共收艺徒六十几人。到民国初年(1912),其师母去世,此班即散,先后经办二十余年。董耀清到“游艺园“唱花脸,并在三皇庙设立小班,收艺徒十余人,董茂清后来到天津唱戏。
〔福森和班〕(后改为“福寿班”)也经常在鹊华居演出,著名演员有陈瑞麟(陈大狗子)、郭际云(老水仙花)、双处,明海山、十一红(薛凤池)、王心诚——本地角色,架子花脸,也唱黑头,能演唱十本《铡判官》、全本《锁五龙》、全本《一枝桃》(拿谢虎),路子与北京之《郭州庙》不同。
陈瑞麟,青衫兼小生,以《白门楼》之吕布、《群英会》之周瑜,最为自负。与水仙花合演《能仁寺》饰张金凤。
“福森和班”除约角演例戏外,有时以本戏叫座,如十本《铡判官》(普天同庆)、全本
《奇冤报》,全本的《双灯记》等。以《生死板》最佳,左月春(津角)演刘忠。《三搜府》演得也好,扮演康熙也是唐帽黄蟒,不穿清装。
〔庆乐班〕是民国前后活动在济南城埠内外影响较深,名声较大的戏曲科班。
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不少河北省的河北梆子(又名“京梆子”或“横笛梆子”)艺人,纷纷由河北沿德州进入济南。他们先演戏,后办科班,传授“河北梆子”,一时梆子戏在济南大兴。以后逐渐传来“二簧”(皮簧),两个剧同台演出叫“两大块”或叫“两下锅”。经过梆子、二簧的发展竞争,到了民国初期,“梆子”渐渐落伍,“皮簧”(京剧)大兴,不少唱梆子的艺人,改唱京剧。“庆乐班”的发展,恰好经历了这三个时期。
“庆乐班”,成立于1894年前后,即光绪二
十年左右。班主董锡珍,河北省献县人,从小唱河北梆子(工小花脸,或说唱生),早年艺名“董秃。”此人一生热心戏剧事业,他的全部精力和大半生几乎都花费在“庆乐班”上。
“庆乐班”存在的时间有四、五十年的光景,从清末济南所有大戏院,都遍布它的足迹。如董锡珍开始领班就在济南最早的戏院——“鹊华居”、“大舞台”达十年之久,给城里观众留下很深的印象。民国前后又在商埠两个最大剧院“上舞台”(人民剧场前身),“俱乐部”(设在升平街,由“咏仙茶园”改建),达十几年。还有“富贵园”、“新舞台”,民国前后开办,设在经三路纬四路口)“小商乐”(天庆剧场前身)及“游艺园”、“明湖居”等。“庆乐班”约在1932年前后解散,但经它培养出的艺徒,大部活动在济南城埠内外的京剧舞台上。
“庆乐班”,传科三期,即“大庆乐班”、
“小庆乐”班,“小小庆乐班。”一、二期由董锡珍主管,到第三期时,有董锡珍之子董庆海经办。第一期唱“河北梆子”,第二期“梆子”、“二簧”兼有,第三期以京剧为主。三期共收艺徒近二百人,均由河北省招来。
少班主董庆海,不擅演唱,擅司鼓,并经名角李桂芬的琴师张宝庭亲传,成为南北驰名的司鼓手。如其徒弟刘友林,徒孙胡耀武、曹同凯都属山东京剧界名鼓师。
“庆乐班”地址在城内南城墙根下,所收艺徒大都来自民间穷家子女。大者不过十三四岁,小者只有八、九岁。每日两餐,早餐窝窝头、咸菜,晚上小米饭,豆芽汤。每人一件棉衣,一条裤衩,睡阴暗潮湿的地铺。进科班一年多,要学会二、三十出戏。学艺第二年便登台演戏,每天早晨四点多就起床练功,除学戏外,还要赶演“日场”、“晚场”。很少能在午间休息。所以
每个孩子的活动量在成年人两倍以上。不仅生死不管,并随时有被除名的可能。艺术水平提高后,班主根据每个人的演出技艺发赏钱,多者一元,少者六角,但大多数不给或少给,不演戏就更没钱。学戏期满后,要想离科班也很不容易。因为正须为班主效力赚钱,所以被看管得更加严密,有想潜逃者,大都难逃班主的耳目,抓住就要严加惩罚。
“庆乐班”学习纪律很严,全剃光头,外出时鱼贯而行。所培养的有名演员,旦角如青菊花、白菊花;净角有王心诚;文丑有胡凤亭等。教师有十几名,如郑玉华(教梆子)、耿明义(武生天津人)、王庆臣、李和清等。
演出的剧目以武戏为主,如《大名府》、《长坂坡》、《水淹七军》、《战宛城》、《乾坤圈》,还有须生戏《辕门斩子》、《斩马谡》、《斩黄袍》、《碰碑》等。
常到“庆和班”搭班的名角有孙菊仙、肖兰英、雷得宝、贵俊卿、马富连、宁顺来、关雨庭、朱景怀、任廓平、童玉存、盖春来等。
“庆乐班”造就了不少演员,为济南的京剧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
光绪年间,官绅家庭喜庆堂会,讲排场的多邀约正规戏班。小组织者,便传档子班。档子班为女伶,多兼操副业,而门户较妓女冠冕。演出剧目昆乱俱备,但唱工戏多,武戏少见;折子戏多,本戏少。大蟒大靠等均不备,该穿蟒时有宫衣就行;该穿靠的,箭袖马褂足以了之。
〔档子班〕女伶上台,确有些儿戏,一脸胭脂粉,两耳坠金环,照样羽扇纶巾扮起诸葛亮来,司马懿不开脸是常事。
据孙顽石《游志》中《歌伎志》记载:当时档子班中著名的有:
闫玉香:东昌人,隶四喜剧,扮正生演《昭
关》,慷慨激昂;饰《黄鹤楼》,《凤鸣关》之赵子龙,英姿飒爽。
潘玉仙:青衫,演《祭塔》、《教子》,哀感婉艳。
段小凤:大梁人,隶喜庆,唱正生。
杨香君:唱青衫,以《彩楼》为独步。
杨耦卿:清平人,隶三升部,小生,演《断桥》、《折杨柳关》。
贾绮卿:武定人,隶高升部,正生兼武生、演《探母》之杨延辉,《长坂坡》之赵子龙、《八大锤》之陆文龙等。
闫庆儿:四喜部,唱《丑表功》、《补缸》。
孙顽石记于光绪初年,所述乃同治、光绪之间的实况,并说:“凡有市会,支彩棚卖茶座,……中有识者,班主必求点戏,价只两千。惟班中人既不多,其戏曲多者,自开戏至终场几无两
刻之闲,往往舌敝唇焦,不使稍歇,情殊可悯。”从中可看出当时戏曲在济南之演出实况。
据潍坊市京剧团退休老艺人张宝英(现已八十余岁)讲:“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在济南庆商茶园坐科学京剧,档子班,全是女的。我那年十八岁,我的老师田明亮。班主于宝良(河北省人)。席延芳和妻子王树仙(唱老旦)共同接管。接名角张铭武(小连仲)来演出,我们小,又是女的,配不上,王树仙便带领我们十八人到外地演出。曾到北京,在广和楼、三庆、永乐、中和园都唱过。我演二武生,在我们班有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其父肖福堂,她叫肖月来,艺术很高,唱红了,我们起名叫“肖月来班”。回济南我配武生云均红演《双镖记》,云均红武工过硬,抬脚朝天、脚小、靴小,姿式优美满堂红。民国九年(1920),我二十岁时,云均红去河南省流动演出,她邀我去,我没去。当时我
找了庆乐班班主董锡珍,介绍与他班的主演张文华(刀马旦)结了婚。后我改为铜锤花脸。”
京剧著名演员汪笑侬,曾于民国初年(1912)来济南演唱。当时著名净角刘永春也在济南演出,刘永春骄傲自满,讥笑汪笑侬不会演戏,一日某会馆堂会戏,主人以二人久负盛名,专请两人合演《捉放曹》,刘扮曹操,汪扮陈宫。刘永春有意刁难汪笑侬,当曹操、陈宫上场后,刘永春有意将原词“八月中秋桂花香”改为“八月中秋桂花开,”换了韵辙,故使对方难堪。刘唱完视汪,汪随机应变,唱道:“弃官抛印随他来。”座客见汪之才思敏捷,叹赏不已(见《清稗类抄》)。
“易俗社”成立于民国六年(1917)。此班的性质说法不一,据该社毕业生贺玉泉老艺人讲,易俗社是省教育厅所创办,并每年出资两千九。可是据何思源(韩复榘时期的教育厅长)所
著《过去四年的山东社会教育》一文提到“易俗社为民营私立”。又据民国九年(1920)北京《晨报》所载济南通讯员“冷眼”的文章《济南易俗社之罪恶》一文中讲,“易俗社是私立公助,每月补助费达四、五百元之多。”从以上情况证明易俗社的性质是属于私立公助。
“易俗社”到一九二五年止,共经历七年多的时间。收学员只一期,共六十余人。社长为杨新斋(原是教武备学堂的),并设教务主任一名,教员一名。社址在大布政司街皇亲巷内(现省府前街南头路东的玉环泉街)路北有一座大庙叫观音堂(今为泉城街道办事处,尚存旧门楼)。
科班规定学艺六年期满,入社学员年龄都在十二、三岁左右,为小学文化程度。
该社多次编排“醒世”之新戏,以符“易俗”之名。如编演的新剧《西门豹》、《烟鬼叹》、
《闯王进京》、《渔夫恨》等剧目,都对当时社会有较好的影响。
此外,编演过《风波亭》、《指鹿为马》、《节孝园》、《胭脂》、《庚娘》、《细柳娘》、《胡四娘》、《孝妇泪》、《盗苦妇》、《青梅巷》、《步步难》(写一个日本贫苦妇女的故事)、《看看新知县》(讽刺捐班出身的县官)、《红须客》等新编京剧,大都是出自该社教务主任林历山的手笔。
所聘教师,都是当时社会知名人士。有:王瑞林(教青衣)、王谢臣(教京剧老生)、任永奎(教河北梆子青衣花旦)、彭瑞珊(教文武老生,如“群英会”中的鲁肃等)、李和卿(教武戏,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等)。还有从北京请来的教文明戏的老师。
文武场阵容也较整齐,武场有陈庆荣,其子陈海云(小锣)、崔立泉(大锣)。文场:琴师
张裕堂、杨庆、巩秀莲。演出时并多用汽灯照明(因杨庆在太平寺街出售汽灯,租赁比较方便)。
演出地点多在“鹊华居”(大明湖前门路南,现为大明湖饭店)、“富贵园”(即“万寿宫”,现省人民政府汽车队)、“大舞台”(汇波寺阁子),“国民大戏院”(在经三路纬四路口,原名“新舞台”等。
学员中成绩显著者有邱步武(艺名王芸芳,演青衣花旦,外号“漂亮人”),拿手戏有:《红鸾禧》、《南天门》、《玉堂春》、《别窑》、《汾河湾》、《失足恨》、《莲香》等戏。后登上海共舞台,名声大振,并灌制唱片畅行全国。还有刘延祚(丑角)、李星野(老生)、牛坤(老旦)、王玉兰(小生)、马润生(武生)、张裕泰(即张洪安,文武老生,外号“小破鞋”),鲁务本(老生,以唱《风波亭》中的
岳飞闻名)、孙少仙(花旦)、赵福海(红净)、张玉昆(刀马旦)、韩振祥(艺名孟芳、外号“小娘们”,擅演花旦戏)、王承章(武丑)、王继斌(武生)、傅锦林(老生)、娄亚儒(老生)、刘庆翠(青衣花旦)、贺玉泉(老生)等。
〔山东富连成〕班主宋文启,乐陵人,先在乐陵成班,结业后,于一九三四年来济南大观园第一剧场演京剧达三年之久,与李春来(前台经理,合资经办。主要演员有:李桂春(小达子)、李少春、田中玉、戴艳飞等,共一百多人组成。演出的剧目有:连台本戏《西游记》、《狸猫换太子》;单本戏《四杰村》、《打渔杀家》、《包公案》等。“七·七”事变后该班流动到天津、东北等地。
二、戏剧(曲)票房情况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张绍堂所著《济南
大观》记载:
“济南,本山川钟秀之地,又当津浦咽喉要冲,南北中枢,商贾环设,因此游艺剧场林立,无论南北伶工,无不争先恐后莅临此间,以献歌艺焉。因之嗜爱剧学善歌之士,信口皮簧以自娱者,尤为他埠所不及。今则更非昔比,票房日渐增多,无论文人雅士,服务员工,皆有票房之组织矣。兹将济南现有之票社及人士之调查分析如下,以飨阅者。”
〔济南市国剧研究社〕该社本昔年“余心乐”票房所改组,昔之研究皮簧诸士,或作物旧,或则他去。自“五·三”以后,旧社员如党叙五、孙绍先、吕英超、孙焕章等,与盐界巨子刘筱鸿合作改组为济南市国剧研究社。公推朱君星甫为正社长,前东纲公所经理李效仙及现任东纲公所经理冯念鲁二君为副社长,李君书铭等二十余人为总务员。广集人才,如名票陈叔为、李淑明、
丁小雯、傅石如等为本社社员。因济南市素孚皮簧盛名者,无不罗列在内,主办社务进行事宜,统由刘君筱鸿负责督饬一切。无论何项公益团体、筹款、演剧,无不参加帮助擘划,因之济南市上无不知国剧社之盛名,各界书赠匾联异常之多。该社常规严肃,同仁等无不乐于遵守,如有喜庆、善举,粉墨登场,纯表各人艺术外,决无额外烦扰之苛求,除票友习气,虽一饭之饱,亦不仰食于人,此该社之难能可贵也。社址在县东巷刘筱鸿家中,每星期排演两次。关于社中开支,系由社长、社员分担。排演之戏,多系重头大剧,有名士郝君芸珊主编历史旧剧,每排演一新戏,全体社员无不参加,虽一龙套小卒,社员亦多乐任。社员计有六十余人之多,能登台表演者,占三分之一,习学场面者占三分之一,随从演剧,司他项之责者可占三分之一。
〔公余国剧研究社〕该社继济南市国剧社
而成立,内有几位南方籍人士。社长则为伍君啸庵,人极热心。当该社成立时,伍君于二月内,坚持为该社演重头戏数出,尤为各界所称赞。伍君嗜爱皮簧,乐此不疲,以南人学唱京剧,当推第一。伍君对于社务极力整顿,尤为他人所不及。且有女票友数人,如慈珍女士、慧珍女士等,均能粉墨登场,唱做娴熟。
〔余兴票社〕该社多邮政界人士,主任为苑君琴舫。苑君任职于邮政总局,以学老乡亲(孙菊仙)擅长,每次粉墨登场,多演重头大戏。社员如周如九、周孟乐等,能戏颇多,因受京剧票友李重民指导,故演剧颇郑重纯炼。社址先在明记食品公司楼上,后则移于苑君家中。凡关于义务善举,无不乐于参加。也是济南市有名之票社。
〔津浦铁路票房〕该票房在商埠南大槐树铁路工厂内。主事者,多为铁路员工,系委员制。
不常与外界交结,知者甚鲜,除自动凑聚雅歌外,对于义务善举,向不参加。亦为济南市有名之票房。
〔济南市银河歌剧社〕该社成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春季,内多艺术界人士,且有初学皮簧女票友数人。对于歌曲、书画、音乐、戏剧等项随兴研究。社址在贡院墙根,“明湖画报馆”内,主其事者为国剧社名票吕英超,对于义务善举,亦予参加。凡来济之有名伶人,无不亲临该社拜访,作义、道之交。该社曾编纂《梨园花絮集》,为初学皮簧之读物,内容丰富,票友多争购买。主编为李君誉素与吕君怡琴,并经四大名旦之一程砚秋,名伶马连良、邢君明等鉴定,始付梓刊发。
以上五大票房,属于固定之社。其他如今日成立,明日解散者,亦为数不少。
如“民生银行俱乐部”、“邮政工会俱乐
部”、“津浦站职工俱乐部”、“电报局票房”城内小王府之“扶风社”、中山公园“菊社”。“进德会”之会员国剧社(由该社名票傅靖远主办)只限会员参加。孙绍先担任指导)。以济南过去之票房而论,研究皮簧之票友,略有声誉者,可占四分之一,学习文武场者,可占四分之一,以研究皮簧为消遣者,约占四分之二。
三、戏院(茶园)游艺场所情况
清末民初期间,济南皮簧(京剧)大兴,演出场所,有官绅堂会,戏园、露天野台等几种。1933年10月出刊的《剧学月刊》二卷十期徐凌霄《我与中国戏剧》中提到:“我见到的黑头贾兴,那嗓子是有名的‘隔着黄河听的真’。据说在济南城西北洛口镇地方演唱社戏,对岸的人不用过河,也能字字入耳”。当时贾兴在戏园子里唱《铡美案》、《锁五龙》、《探皇陵》等剧,音宏气壮,声震屋瓦。
而正规的演出,仍在戏园中进行。在光绪二十年(1894)前后,济南戏园子原只有两个,地址都在大明湖畔,一叫“明湖居”,一叫“鹊华居”,望衡对宇,旗鼓相当,都是席棚杉篙扎成的,和北京天桥的戏棚相似。门口挂着红纸黑字的牌子,写着戏名。园中设一张张的小方桌,如同清末改良式的文明茶园。
戏台用木板搭成,下面是湖水。台的左右也是高台,比戏台平面略低一、二寸,上有茶桌,左为女座(多为妓女,因当时的仕绅家眷不准入戏园)。伶人演戏毕,如愿看蹭戏或与熟人说话,可入左边台座,不许入女座,也不入池座,不站台口。
戏园演出是“点戏”。有“求点”,有“自点”,点一出不过两千文(即制钱一千),多者四千文。戏的大轴子总是武戏或情节戏。
团拜戏的地址,常在会馆(如:江南会馆、
八旗奉直会馆等),每位的份资两千文(合洋一元),有吃有喝,有听有看。北京名伶到济后,如被传差,也不敢不到。
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肖应椿投资为陈瑞麟开设“闻善茶园”于钟楼寺街,遂与“鹊华居”、“明湖居”鼎足而三。建筑整齐,与北京之广和、庆乐相仿,不是席棚杉木的旧样了。里面设正楼、旁楼、包厢、散座、池子、大墙等座。大池子一律八仙桌,周围放八张凳子,干净整齐,是济南第一京式戏院。
陈瑞麟三番五次邀请上海、天津、北京的各路名角来济演出,先后有老旦王玉芳、周春奎、韦久峰、朱又祥、左月春、福芝圃;武生葛文玉;青衣李文恒;花旦陈桐云;小十三旦(贾璧云)任灵芝;丑角仇瑞林、汪德宝、王才宝;花脸梁俊圃等。排演全本《铡判官》、《龙华寺》、《生死板》。此后又邀请小鑫培、黄小桂芳、张鑫培、
李鑫培、孟传斋等。
青衣旦是陈瑞麟(大狗)开始了京派的新纪元。当地的黄处被他挤倒了,后来因当老板,不常登台。从北京搬请李艳侬之子李文恒,演十本《铡判官》的柳金婵,一个人演到底。花旦任菱芝,黄、梆不挡。老旦有英处,傅振清,都是北京来的。丑角汪德宝功夫极佳,一出“滚红灯”拜四方真能拜个四平八稳。武花脸张凤亭,武生葛虎子(名文玉)是北京名丑葛四之子,兼演做派及身段老生。花脸梁处,能演《草桥关》、《御果园》,但不及贾兴。
路三宝仍然回济,常为章丘旧军孟家邀去演堂会。在济时,到鹊华居帮董秃子,不搭陈狗子班。
〔咏仙茶园〕位于咏仙里(即现在山东省电力工业招待所旧址)。他的建立有两种说法:一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有张姓在此开设
“咏仙茶园”,民国初改建为楼房戏院,容800人,易名“俱乐部”,由董锡珍庆乐班演京剧。另一说“咏仙茶园”创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由侯永魁开办,它仿效上海“丽水台”、“一洞天”的形式,建筑华丽,设备新颖,共建有四合群楼一幢,中间盖有白铁皮顶满罩棚,棚下为宽敞的观众厅,一面是戏台化妆室,其他三面皆为青楼包厢,门口还雇用印度巡捕把守大门。人称“洋戏院子”。
〔庆商茶园〕建于五里沟(济南市立医院二院后边),当时来演出的名角有花脸刘永春、李长盛。须生孟小冬,还有老三麻子、孙佐臣,林聘卿等。
光绪三十年(1904)秋,闻善茶园增演“文明电影”,先演四出京戏,然后放电影《英特大战》、《日兵大操》等。后来,“福森和”改名为“福寿”。闻善茶园改为“雅观楼”,约在清
末(1909)年又改称“富贵园”。
这时已有贴戏报子的风气,是闻善茶园建立以后才大兴起来的,全城各街巷空墙上,大贴戏报,一排伶名之下,缀着戏名,木刻印刷的红纸黑字,到处张贴。
〔上舞台〕(现人民剧场前身),始建于1915年(民国四年)前,是由一个木料场改建的,起初是杉篙大席棚。到民国十二年(1923)后,改为楼台建筑,有池座、包厢,边排。池座全系小藤椅,容纳千人以上。这时才改称为“小舞台”,在此以前叫“小商乐”。到1930年后,又改名为“北洋大戏院”。
“小商乐”与“上舞台”期间,均由“庆乐班”租用,董锡珍为老板。到“北洋大战院”时期,由原庆乐班的茶房马寿全接任领班。除保持原来的班底外,并经常接聘京、津京剧名角演出,轰动一时。至解放前,“北洋大戏院”在
济南的剧场演出上座情况,都是名列前茅的。
最早在上舞台和来济南的京剧名角有:杨瑞亭、筱兰英、高庆奎、姚玉兰、姚玉英等。1925年,军阀张宗昌为其父祝寿,京、津一带的京剧名角如金少山、余叔岩、梅兰芳、李万春、兰玉香、程砚秋、尚小云等均来济。他们在上舞台演了几天,票价竟高达三、四元,可见京剧此时在济已空前受到欢迎。此外,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以及贾艳琴、黄桂秋等不少名角都曾来济演出。
著名的河北梆子演员、评剧演员,以及当地“东路梆子”(章丘梆子)、“时鼓子”(后称“五音戏”)、“化装洋琴”(后叫吕剧),也都纷纷来济南献艺。这对济南戏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都起到良好的影响。
〔游艺园〕民国十四年(1925)张宗昌统治山
东,任督办兼省长。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民族文化事业也相继发展。书社、戏院、游艺园等在商埠地区先后建起来。从经一路纬三路到纬六路,就有“庆商大戏院”(庆商茶园改建,班主于保良、艺员五十余人),“上舞台”(人民剧场前身、班主董锡珍、有艺员六十余人),“新舞台”(后改国民戏院,设经三路纬四路口,班主宋亚泉,有艺员四十余人),“俱乐部”(由咏仙茶园改建,设在升平街)及萃卖场的“聆音戏院”(经二路纬六路口,经理闫于恒,有艺员二十余人),西市场的“商乐舞台”(班主董清海、有艺员六七十人)相继并存,都是民国前后建起的大戏院(最大者可容千人以上),以演唱京剧为主,都有各自的京剧班底,轮换邀请京、津、沪名角上演。当时济南云集在商埠一带的京剧艺人达三百人之多,占总艺人的百分之七十多。
“游艺园”,建于1925年,正是张宗昌任山
东省督办兼省长的时期,它是由一个大包工头季海泉(上海人)出资百余万买下这块四五十亩地的地皮建起来的(现机床一厂的地址),筹建一年就开张了。形式和规模比新市场(南岗子)大而全。园内设有大戏院,容纳千余人(中间为池座,四周为阶梯形看台),称为第一剧场,演出京剧,并有五十余名艺员的班底。京、津、沪不少名角曾到此园演出,如梅兰芳、马连良、金少山等。梅兰芳第一次来济,就是先到“游艺园”演出的,并和郝寿臣、金少山先后合作《霸王别姬》,大为轰动。第二剧场专演男女合作之文明戏。还有书词社,如“乾坤书场”。五音戏“鲜樱桃”(邓洪山)的小舞台,更为劳动群众所喜爱。所开设的露天电影(多演无声片),也是济南较早的一家。此处还有杂耍、魔术等。
1933年以后,韩复榘出资近五万元,买下“游艺园”,改为“进德会”。园中大加整理,
重新布置,增设了滑冰场、地球室、台球室、小高尔夫球场、篮球场和游泳场等,成为军、政、绅、商及各界人士集合和娱乐的场所。1937年“七·七”事变,日寇侵入济南建立伪政权后,将“进德会”改名为“昭和园”。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党接收该园,改为修械所。
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张绍堂所著的《济南大观》一书中记载,当时济南的游艺场所,笔录如下:
〔进德会游艺场),旧名叫“游艺园”。在商埠经七路,为山东军政各机关共同组织之为公余消遣之俱乐部。该会立意为戒嫖赌,以浪费妄用之金钱,移作正式娱乐消遣之用途。用意至善,凡入会会员免交门票,以徽章为凭。场内布置略仿津、沪游艺园,有青松绿槐,四季花开,曲折夹道,清爽宜人。消遣娱乐则有京剧场、幻术场、坤书场、露天电影院、动物园、图书室;购古董
有古代文化研究社,陈列古董、玉器、古人书画;集会饮宴,则有宴会厅,以西餐为限,外有酒社、茶肆、点心等类,无所不备;游艺运动,则有秋千、滑台、高尔夫球场、台球、乒乓球、篮球、网球、地球、溜冰场、射箭场。每点取五分至一角,每星期六晚加放烟火。奇巧花盆,殊有可观,亭桥池山,错置有序。游人以盛夏为最多。
〔大观园)在商场四大马路纬二路西。第一剧场演京剧,第二剧场放有声电影,第三剧场演评戏。入门为“共和厅书场”,如筱月楼之京韵大鼓,张筱轩之快书,大鼓以及各种杂技莫不新巧。门外为杂技艺场,如幻术小戏、卖艺打拳者。建筑设备,稍逊于进德会游艺场。
〔国货商场〕游艺活动有:书词、新剧、二簧、梆子、(“河北梆子”或“章丘梆子”)相声、洋片等。
附民国二十三年(1934)济南市剧场和电
影院:
进德会京剧场:纬五路
中华京剧场:纬五路
北洋大戏院:纬二路
民乐京剧院:太平寺街
大观园评剧院:纬二路
鹊华桥戏院:大明湖鹊华桥
国货商场戏院:趵突泉西
民众电影院:在城内贡院墙根,为省民众教育馆附设,非营业性质,风雨无阻。该院为促进民众教育,每场还加演化装讲演(简短的话剧),票价五分至一角。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铁道游击队战斗生活片段”、“大和惨案纪实”、“山东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的诞生”等12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赵璧
责任者
冀人
责任者
童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