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八·一三”事变第一枪是怎样打起来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45
颗粒名称: 上海“八·一三”事变第一枪是怎样打起来的
分类号: K264.3
页数: 7
页码: 47-53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的过程介绍。
关键词: 抗日斗争 “九·一八”事变 中国

内容

1937年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是北京芦沟桥事变之后的第二战场,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但是“八·一三”事变的第一枪究竟是怎样打起来的,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我作为当时亲身经历此事的过来人,现在有责任把这一事件的详细经过写出来,证明我国广大军民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而且也是敢于保卫自己的祖国的。
   上海“八·一三”事变是由一位普通的爱国士兵自发开枪打起来的。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日本帝国主义者进攻我芦沟桥守军的事件,我当地守军吉星文团奋起抵抗保卫国土,八年的中日战争由此开始。
  当时驻在河南省鹿邑和柘城两县的军队是国民党第二师补充旅(旅长钟松,副旅长杨文瑔)所辖的两个团,第一团(团长李忠)驻柘城,第二团(团长何藩)驻鹿邑。1937年7月10日,补充旅奉命由防地出发,开往苏州待命。在苏州驻留时,第一团改换了宪兵服装,以宪兵十四团的番号开赴上海淞江地区。第二团改换了上安保安团的服装,开赴上海龙华、虹口地区。到了上海后,第二团机枪三连(当时我在该连代理连长)奉营长李秀岭的命令驻龙华机场担任警卫。
  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我们第二师补充旅在开赴上海时为什么要改换军装呢?因为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时,国民党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该协定规定“中国野战军不能进驻上海市区”。我们第二师补充旅是野战军,按协定规定是不能进驻上海市区的。但是为了保卫上海,我们又必须进驻上海市区,所以补充旅所属的两个团便分别改换了宪兵团和保安团的军装。
  1937年的上海,日本的特务、侦探是非常多的,所以尽管我们改换了服装,却依然为日本上海驻军所侦知。1937年8月9日下午,一个日本驻军的军曹,驾驶一辆军用汽车,来到了龙华机场门口附近,向我机场守卫部队探视和张望。我机场守门士兵发现日本军曹这一鬼崇行动,就向他问话。可是这个日本军曹一见我军发现了他的行动,就立即开车逃跑。我卫兵大声喊话,命令日军军曹停车,日军军曹见事不妙,企图逃跑了事。我军士兵一看日军不停车,便按照战时典令规则开枪射击,一枪就将这个违犯战时军令的日本军曹击毙。击毙以后,士兵便来报告当时代理连长。连长随即查看现场,并问明经过情况,于是派兵将现场保护起来,回头即将事件经过先用电话报告营长李秀岭,再写成书面报告呈报团部。经过三天时间,除营长李秀岭、团长何藩来现场看过外,上海保安司令部、上海市政府以及南京中央政府外交部,都没有任何指示和任何处置措施(可能有,我当时不知道)。直到8月13日凌晨,突然奉上级命令说:日本已向我国提出最后通牒,部队立即出发,将日军尸体、汽车现场,一并交由龙华地区保安团中队接收保管。记得当时天降小雨,我们第二团全部经过大场向江湾地区挺进。当我们跑步抵达江湾时,天已经拂晓,日租界和日海军司令部的炮火即向我们开炮射击,企图阻止我们前进布防。由于我们身穿保安团服装(是黄卡叽的),目标特别显著,在前进中官兵自动将原来的草绿色服装换过来,到了八字桥、爱国女校、持志大学后,几乎全部改换完了。上午八时左右,补充旅第一团也从淞江赶来,接着第二团的左翼在持志大学、五三公墓、虬江码头一线布防。我们防线的正面就是日本租界和日海军司令部。它们的工事构筑得非常坚固,平时修建的所谓高层屋顶,实际上就是它们的战时堡垒和瞭望台。我军的飞机开始两三天还能看到一次两次,有时也在日租界和日海军司令部上空盘旋、扔炸弹、扫射,三、五天以后,不仅看不见我们的飞机,连炮火的声音也没有了。每天拂晓与黄昏,敌军炮火的声音如雷贯耳,干扰我们的一切活动。白天日军飞机在头上不停的飞翔,我军第一线部队,根本无法举火做饭。一日两餐,只能在后方做好,趁日落以后和拂晓以前,紧接敌人炮击之后,由炊事人员送往第一线。我军后勤机关,对战时补给既无准备又无计划,更没有群众支援,当时官兵确实是饿着肚皮坚持战斗。侥幸的是日租界和日海军司令部没有坦克车,装甲车的数量也很少。我军采取层层设防的办法,每一线只要有人在,阵地就不准失守。这是一次真正的人与阵地共存亡的实战演习。到了夜间,我军就组织敢死队向敌人出击,近战、肉搏战经常在夜间发生。有一天晚上,八字桥阵地就阵亡了三位连长。官兵英勇杀敌的精神,真是可歌可泣。就是这样,我们坚持了四十多天,江湾战线始终未被敌人突破,屹立如山。我们的部队番号由第二师补充旅改编为独立二十旅,旅长、副旅长仍是钟松、杨文瑔。不久又改编为陆军第六十一师、师长钟松。师辖两个旅:一八一旅,旅长杨文瑔;一八三旅,旅长邓钟梅。但因战斗激烈,官兵伤亡过重,改编成六十一师后,便奉命调河南补充整训。
  这次防卫战损失的情况,仅就第一团机三连而言,先后补充连长五人,士兵七百多人,最后从第一线撤下来时,只剩十二人而已。当然,这是伤亡比较严重的,其它连队比较好一些,但就是最好的连队,补充也是一、二百人,撤离时只剩半数左右。我们于1936年7月毕业的中央军校第十期的学生,分配到补充旅第一、二两团的共计十人,其中魏昌文、梁雄飞、程广山、何宝珊在这次战斗中阵亡,其余石建中、吕伯服、里健民、胡锡桂、傅立贤、王大中六人幸存。幸存中的石建中同学负重伤,肠子被子弹打断,被送进法租界法国医院,接了一节狗肠治愈。
  上海“八·一三”事变的第一枪就是这样打起来的,它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士兵为了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而发出的,这自发的充满民族自尊的一枪,说明了中华民族决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它决不会灭亡!
   ※作者当时任第二师一团机枪三连代理连长,国民党中央军校第十期毕业学生。

知识出处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济南文史资料选辑 第六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铁道游击队战斗生活片段”、“大和惨案纪实”、“山东抗日自卫团博山第一团的诞生”等12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大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