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山东独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27
颗粒名称: 卷五 山东独立
分类号: D693.74
页数: 9
页码: 392-40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宣统三年秋九月二十三日,党人以山东独立应武汉,济南首立军政府,推孙宝琦为都督。
关键词: 孙宝琦 革命党 山东独立

内容

宣统三年秋九月二十三日,党人以山东独立应武汉,济南首立军政府,推孙宝琦为都督。先是,丁惟汾等结清流党而操谘议局,山东荐绅浸浸趋附党人,党人图谋济南日急,至八月十九日民军起武昌。连定三镇,奠军政府,湘、赣、苏、皖、奉、晋各省先后起兵响应,民军且北来济南,人心皇皇,又闻清廷乞贷德意志三百万,以山东土地为质之议,群情益愤,党人以为时不可失,遂与清流党丁世峄等号召各校学生及商民,起卫山东,九月十五日大会于谘议局,号曰联合会,与会者数千人,议定,使各校及商会推代表拥抚署,以八条迫孙宝琦电请清廷(时王乐平为学校代表)。八条:一曰清廷不得举外债作内战。二曰清廷须即罢兵,一切听命革命军。三曰山东驻防新军不能调遣出境。四曰山东应解他省协饷及节余款悉留练兵赈荒。五曰宪法宜明定为联邦制。六曰山东官制与税则悉由自定。七曰谘议局章程即为山东宪法,并得自由更定之。八曰山东得自由练兵保卫境内。所请三日不复即告独立。宝琦见迫,即如众议,十九日得清内阁复电,具准所请,力白不以山东土地抵借外债,不举外债以作内战。党人以八条迫请清廷也,欲夺之权而早使山东独立也,恐众见纷歧,数与丁世峄等协议以齐之;又恐日久变生,非速宣告独立不可,于是惟汾与谢鸿焘、徐镜心、王乐平等假游大明湖,潜会党人于历下亭,镜心曰:事急矣,会长吾任之,请即决进行大计。众闻镜心任会长,俱欢应,而异党闻之惧,镜心峻厉,异党素惮畏,及闻其任会长,益忌之,谋危镜心,镜心潜之上海。时党人陈其美已据上海独立,镜心至与其美相策应,更创为共和急进会,召纳同志,厉进革命。党人之会历下亭也,议决再召各方代表集咨议局,迫孙宝琦独立,镜心既去,惟汾、鸿焘等续与世峄及荐绅王纳、夏继泉、侯延爽等洽商,数谋乃协,遂改谘议局为联合保安会,开保安会成立大会,召前谘议局议长杨汝泗,副议长王景禧至会,劾其为满不为汉,当斥逐,杨欲自辨,党人杜佐宸厉声叱之曰,昏愦老物,何不速去,今日之事若只有听命,若乌能出言,杨、王逡巡退避,众举夏继泉为会长,于溥源为副会长,丁世峄与党人刘东侯为秘书。保安会立,众志益坚,时驻防军第五镇协统贾德懋及参谋黄佐平等,早与党人秘约为应,是月二十日,五镇军佐数人至保安会,昌言独立,辞气愤厉,五镇统制张永成逃,省城各司道纷然俱逃,明日绅学商代表俱集,开联合保安会议独立事,佥决二十三日易帜,迫宝琦通电宣告实行,宝琦不能违,二十三日众俱集开宣告独立大会,宝琦发三难,以摧众议曰:山东逼近北庭,大军来讨,朝发夕至,何以御之?此其难者一也;省库仅余银币七万元,兵饷尚绌两月,独立则北庭协饷告绝,无以给军饷,军士譁变,何以制其乱?此其难者二也;德人麕聚青岛,胶济铁路直贯省城,以独立故而生纷乱,德人问罪,何以应外交?此其难者三也。谢鸿焘起而驳之曰:帅欲保安父老,其意良厚,顾所料独立三患,适得其反,请为左右陈之:夫山西尤逼近京师,已先告独立矣,清兵未能讨山西又安能讨山东?彼自救之不暇,何暇来讨乎?此不足患者一;北廷财力久已凋耗,何来协饷?且山东年解他省协饷银百余万,以此养兵自卫,何忧不给?此不足患者二;武汉政府已为各国许为交战团体,德人岂独立异而罪山东?此不足患者三。且闻南京以下,民军以破竹之势长驱北上,山东何以御之?若忧省款支绌、军士譁变,然则不独立,省款反可加多,军士反不譁变乎?愚谓今日欲使山东境内不罹兵燹,内安军心,外定邦交,惟独立为长策耳;不然,党人已偏伏胶济路,布署周密,所以未发者,重靡烂地方,苦父兄子弟,欲与官府和平协商也:且与其流血以争独立,何如顺人心应时变,使山东自卫之为得乎?时丁世峄及五镇代表参谋黄佐平俱附和之曰:众志不可夺,众意皆如谢君所言,于是独立议定,即日宣告易帜,约明三事:一曰山东与满清政府绝,隶武昌革命军政府。二曰山东兵不出山东境。三曰山东税则山东自行规定。改巡抚署为山东军政府,公举孙宝琦为统领,贾德懋为副统领,旋以沪上党人电示改统领为都督,副统领为副都督,公布独立誓书三条,其第一条曰:自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山东全省人民实行脱离满清政府。第二条曰:自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二十三日山东全省人民加入中华民国军政府。第三条曰:本省内部组织分设议决、行政、军事三部,各部和衷共济,俟北京底定、共和告成,实行变更。宝琦即以独立电告清廷,其辞云:近日东省绅、学、商各界盛唱独立之说,集众会议,其势汹汹,不可遏抑,递举代表来署环求,语多要挟,苦口晓谕,始终不解,若不稍示变更,深恐激成暴动,扰乱全境,外牵邦交,一溃不可收拾,宝琦负保疆守土之责,万不得已拟即如众议立临时政府,举凡用人行政、调兵、理财、暂由本省自决,不复拘守部章;力保境内秩序,不预战事,俟大局底定,中央政府奠定,即行撤销。仰恳天恩,俯念事出非常,准其便宜行事,不为遥制,免生事端。又第五镇军队,应归宝琦节制调遣,不胜惶悚待命之至。谨请内阁代奏。独立宣告后,人心乃定。王乐平以变政伊始,宜防反侧,而军权归五镇,党人无军备,何以应大难,乃唱编练学生军,王讷等助其议,士众群起应征,居人踊跃助饷,官府各部亦多派员参与,盖阳为协助,阴监视之。无何,总理返国,各省代表应召赴沪共商国是。保安会选委谢鸿焘为山东全权代表,奉书以往,书曰:各省都督府代表公鉴:满虏肆虐,四海同愤,自武昌军政府首举义师,长江流域旋皆廓清,南北各省闻风响附,天厌虏德,人心思汉,于此见矣。比闻义师已扼津沽,虏廷势成坐困,捷报频来,八方欢跃。敝省逼处近畿,南北咽喉,九月二十三日易帜,业驰函电通告各方,顷以沪召各省代表往商大计,敝省都督府派遣雷光宇为全权代表,敝会选委谢鸿焘为全权代表,赍书为介,使得与议,望早商决施行,以定大局,幸甚幸甚。鸿焘抵沪与会,转赴金陵。是冬十一月十日,各省代表大会南京,公举总理为临时大总统。南京奠临时政府,始以中华民国建元,废夏时,用阳历,以夏历辛亥冬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日。鸿焘与选总统焉。山东既告独立,都督孙宝琦以保安会会长夏继泉兼任巡警道,孔祥麟为提学使,龚积柄为提法使,余则达为济东泰武临道,何承焘为劝业道,周安康为济南府知府。建官多仍旧称。初,清廷起用袁世凯,世凯入内阁,谋迫清帝逊位而代之政,故力主共和与民军和;及闻南京已举总统,勿罢和,使再兴师旅,仍以拥戴皇帝为名,南北久相持,未有所定。而宝琦于独立后即电清廷,劝皇帝顺应时变,速布共和政制以收人心,其文曰:天祸中国,同类相残,生灵涂炭,天下扰攘,臣忝膺疆寄,内不能保安皇室,外不能调和大局,坐视兵连祸结,渔利坐收,一筹莫展,万死犹恤。顷宪法信条业经颁布,君权削尽,仅存皇位,而各省莫知信从,多唱独立,民视民听,此中非尽人事,似亦天命。重以匪贼蜂起,列强环伺,瓦解瓜分,危在旦夕,我皇上前曾下诏罪也,复令资政院为宪法起草,既不忍薄海苍生久困专制,又何忍满汉士民胥归靡烂?以臣观听所及,近日各省民情,如决江河;然察其所为,决非种族相仇,实由渴望共和,大势所趋,不可遏抑。我皇上及监国摄政王,周知民心,洞识时局,家天下而私君位,务虚名而收实祸,臣窃以为必不然也。依臣愚见,莫如毅然改计,俯顺舆情,实行公共
  下,宣布共和政制,安九庙,全生灵,保皇室万禩之繁荣,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家,延万世之美誉,开五洲之先例,率土臣民,具有天良,一朝革新,当必欢欣鼓舞,感戴恩德,君位尊称,永世不替,皇室经费,必议宽筹,幸得图存自强,参伍列邦,则四万万食息生存之民,皆受皇上及监国摄政王之赐于无穷。臣世受国恩,目睹天时、人事相逼而来,君父处危,迫在眉睫,故敢出不讳之言,干雷霆之威,万望我皇上及监国摄政王裁决施行。并请下诏诛臣,为天下万事为人臣不忠者戒。宝琦又电告各省都督,电文略云,除天津、盛京、吉林、齐齐哈尔、开封外各省都督鉴:南北相持,同类相残,恐贻大患,殊非谋求共和初意也。前因清廷召会各省代表,曾经电申鄙意,请联名共电袁世凯速提议共和政制,不知此电已否照发?袁氏有否复音?鄙意请于京津择地集会各省都督府代表及未独立各省谘议局代表,仿德意志联邦参事会之制,先立上议院共商国是,异日以全国民意请求逊位,不动兵戈可定大难,其所保全实多云。观宝琦驰告各方电文,非不知天下之大势者也,顾自以身为清吏,世禄于朝,虽见人心厌清,又执君臣之义,畏恶不臣之名意,内响革命所为,而不敢公然以复汉救民之大义自持,又时以军权与贾德懋龃龉,故袁党遂得乘隙而入,煽变驻军,撤毁独立。初,皖人张广建候补山东直隶州,吴炳湘候补知县,游仕山东有年,二人悍警,俱党于袁氏,袁既闻孙、贾有隙,欲遂夺山东制民军,乃秘命张、吴行其谋,张、吴至省,潜结五镇标统吴鼎元与防营统领聂宪藩。宪藩为清某官士成之子,炳湘为士成旧属,二吴、张、聂又皆安徽人,故其谋益合,乃煽诱五镇官佐攘争权位,激怒军心,日与贾、黄为难,贾、黄不能驭,皆弃军逃,鼎元遂得操其军,移书迫协联合保安会速反独立,迫宝琦立变前日所为,宝琦不能抗,冬十月四日改都督为巡抚,撤毁独立军政府,大书宣统三年布告,电奏清廷请罪,清内阁奉旨电谕宝琦,责其前日附和独立,张皇失措,知其见迫出此,嘉其尚知愧悔补救,使留任以图后效,并使先传旨嘉奖吴鼎元等及绅商之有功反独立者。袁世凯大悦,遂超补张广建为山东布政使,吴炳湘为山东巡警道,势权倾巡抚,吴鼎元升任五镇统制,张、吴由此益横,即发兵围学校,夺操枪,散学生军,勒令还乡,更布密警,严伺前日之唱率独立者。时各省都督闻山东毁独立,俱愤,浙军通电斥责宝琦,略谓君非虏族,应知大义,浙江为君邱墓之乡,乡人愤君助逆,必图所以报之云。宝琦处张、吴上,日不安,至十月二十七日以疾,免,清廷命胡建枢为巡抚。时安徽都督孙毓筠致电斥胡建枢等七人,七人:胡巡抚、张蕃司、余臬司、聂运司、吴巡警道、吴统制、吴总兵、方统领。山东军政权操于七人,七人皆安徽人,而党于袁氏者,故孙氏恫斥之,略谓武昌一呼,举国附义,袁氏初迫清帝逊位,后以民军举定总统,又以兵与民军相见,仍假拥清为号,是为民贼,助贼与国人为敌,殊为失计。又皖为明祖故乡,凡为皖人,尤宜明讨虏复汉之义,愿诸公为天下伟人,无为一家私仆,及早反正,直捣幽燕,是为上策;或再告独立,不与北庭通款,不与袁贼同谋,壮吾党之声援,保所居之禄位,是为中策;二者皆不能,相率归田,犹不失为大汉之义民。若助逆不悔,上无以保邱墓,下无以保子孙,与国人为敌,必无所容云。时党人以济南不可留,多集青岛谋取,各县孤弱,济南联合会已无党人踪迹,袁党遂变易联合会,会员益杂。缙绅见袁党势盛,阴与结合,而阳犹欲扶持清议,示惠党人,于是会长夏继泉与侯延爽俱北上谒袁,请敕止张、吴,毋胁逼士民激成变乱,袁氏不纳。夏氏北上后,联合会会员庄陔兰、范之杰、张公制、李继璋、孔昭曾、王寀廷等又联名致电袁氏,罪责五镇之毁独立者,电曰:内阁总理袁宫太保鉴:山东联合会之成立,实以人民久厌专制,复受南军影响,暴乱将兴,危险万状,绅商学界为维持秩序,起而组织,迎合人民思潮,提议八条,由抚帅代奏,已蒙上谕分别允准,人心粗定。九月二十日,驻东陆军第五镇突派代表入会,唱言独立,竟欲推倒临时政府,戕杀行政长官,设立军政府,举贾协统宾卿为大统领,来军官数人,立待答复,本会会长等恐果如此举,大乱即作,牵动外交,不可收拾,舌敝唇焦,始有九月二十三日之举。当是时,抚帅即不承认,祸机即在眉睫,大局何堪设想,讵意五镇之中不独贾宾卿意存觖望,权利思想,人人发达,不二日间而取销独立之说,又由五镇发生,直以武力干涉,发兵围困学堂,强取操枪,又闻罗织党人,将成大狱,取缔政党,目为匪徒,出尔反尔,咎将安归。讵联合会取销,前蒙上谕允准,条件亦将取销乎?如有暴动匪乱,惹起外交,该镇能担保一切乎?现人心已愤,大局将裂,本会会长已抵京,诣政府详陈一切,祈速赐判断,明白宣示,以安人心,当宪法信条宣誓太庙之后,犹有此极端压制摧残民气之举动,实属出诸意料之外,所谓信条,仍是愚天下人民之计,本会惟有布告各省,沥陈详情,请天下公决而已,求速复。电入,袁氏不答。方济南独立之日,烟台亦易帜,至是党人议出兵西讨,会王传炯叛变,中止。党人留济南者,仍欲袭击袁党,不幸其事皆败,联合会时亦撤毁,于是袁党得专制山东,山东为袁党及直皖奉武人所据,前后凡十余载,日事屠灭党人,党人虽屡摧而仆之,根株卒未尽斩,南北纷纭,革命多阻,革命军久不能越山东而北,以定分裂之局者,祸始此矣。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辛亥革命在山东》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从初期同盟会员的酝酿活动到促成山东独立及各市县的起义和光复,短短几年中,接连不断,此伏彼起,声震北方大地。它是全国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了山东革命的特有风貌与在全国革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山东革命者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华振兴、社会进步而创造的光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丁惟汾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孙宝琦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