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洲初衷未改,编遣难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811
颗粒名称: 吴大洲初衷未改,编遣难成
分类号: K257.9
页数: 3
页码: 341-34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吴大洲坚持要编成混成旅,即是在陆军部命令下达后,也不改初衷。
关键词: 吴大洲 护国军政府 编遣

内容

吴大洲坚持要编成混成旅,即是在陆军部命令下达后,也不改初衷。为达到目的,竭力创造条件。张大势力,他派人沿途劫掠车马,得骡120头,马500余匹,城南一带民间骡马被搜刮殆尽。兵员不足,由班麟书出头与地方庄长协同加紧在附近招募新兵,出高价收买外地人当兵。在此之前,吴大洲还寄书住在大连的邵子峰,要他招东北“胡匪”三千人来周村,以后又改变主意,将这些人遣散。
  曲同丰于9月11日到周村点阅。吴、薄为造成兵多的假象,只好弄虚作假。曲阅东营,就把两营之兵调过来,阅西营,再将东营之兵调过去;阅淄川,调博山,阅博山调淄川。曲同丰阅了三天,也不知吴、薄究竟有多少兵员。曲明知道其中的玄虚,因为意在招抚,睁只眼闭只眼,不予说穿,点阅完毕,发饷银10万元。
  曲同丰与吴大洲并没有就改编事统一起意见,曲回济南后吴大洲也跟着去了,坚持要编混成旅,曲虽没有答应,却也无法使吴的主意改变,过了两天,曲回北京。
  曲同丰去后,张怀芝不愿独自承担收编工作,就派其弟张怀斌带着他的亲笔信去面见总理段祺瑞和陆军总长段芝贵陈述意见,必求北京出面,两段认为有道理,要再派曲同丰到山东,曲深知其中艰难,一听说派他的消息,赶快躲避,称病不起。
  地方上看收编没有结果,王遂善、张崇德、国进修三人联名上书省议会,算是代民众请愿,上书内容是:
  查周村民军,业蒙善后专使曲会办亲临点阅,不日着手编练,正式成军,以此发扬国威,捍御边患,将唯该军是赖。私衷企盼,何幸如之?惟周村为通商之地,市廛非耀武之场。自旧历四月以来,满驻民军,商贾逃亡,百业停废,儿唬妇怨,半载于兹矣!倘不设法挽回,恐三百年繁盛之区,自是将沦为荆榛。既非国家开拓利源之宗旨,尤非民军维持生计之初心。为此,吁恳贵会共同谋书,咨商政界,妥筹该军驻扎地点,迅令迁移,庶几比户言旋,市面有恢复原状之一日。无任衔感云云。
  接着王遂善等又以商会和淄博自治团名义致电北京,生怕就此搁置,继续迁延。电文是:
  大总统、国务院总理、参议院、众议院钧鉴:
  民军驻马,半载于兹,火热水深,无能言喻。自曲中将亲临点阅,满望从兹解决,还我自由。乃顷闻因人数留汰问题又复横生纠葛。夫民军之宜留宜汰,蒙何敢妄置一辞,然长此迁延,则军队之开拔无期,势必放任奄奄垂尽之人民,宛转呼号于砭骨秋风之下,岂不可叹?查各省水旱偏灾之入告,若洁此逼近硝烟弹雨之黔黎比较以观,其情形奚啻倍〓。因循坐视,岂曰人情?度人数纠葛之发生,必谓丁此难关,岂复尚有余资豢养无谓之军队!蒙等虽愚,无远识,亦良以是说为然然。民气一日未苏,即财政一日不活,与其严核去路,何如急浚来源?此理甚明,无烦赘述。抑财政云者,无论直接间接,总不外民膏民脂。取民膏民脂,还以救民,纵挥巨千大万而泥沙之,全国人民当深谅政府之万不得已而出此;如拯溺,又如救焚,事后追思,方欢呼生我者父母之不暇,必不咎拯救用费之虚糜也。九秋毕矣,转眄冬来,涸辙遗鳞,实不甘蹈枯鱼之肆。拟请我大总统,国务院总理,参议院,众议院谕饬曲中将,张督军、孙省长,和衷共济,折衷酌定民军人数,从速编制,迅令迁移,则淄,长五十五万生灵疮痏余生,悉出义粟仁浆之赐。迫切之辞,是否有当,鹄候钧裁。
  吴大洲、薄子明也并非绝对孤立无援,他们也利用广泛的社会关系,上下活动,实行牵制。北京议会、省议会就有不同意见。
  山东收编成了难题。北京派不出人来,山东军政两方夹在北京议会、民军、难民和舆论界中间,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由此也引起军政之间的抵牾。省长孙发绪文案出身,精于吏治而拙于权变,反应迟,办事慢,和张怀芝不合拍,难以协调。为了摆脱困境,就向北京申请,辞去省长不干。
  北京方面只好召张怀芝入都,段祺瑞让他兼理民政,张怀芝则提出必须先处置吴大洲为条件,如不采纳他的意见,他不但不能兼理民政,而且还要辞去军职,与孙省长共进退。黎元洪、段祺瑞表示同意,让张到陆军部共商良策。张怀芝想找个帮手,去陆军部前先跑到曲同丰家中,一进门就大呼“你病的轻重我不管,用担架抬也得和我去一趟陆军部。”又说:“我不是拉你再去山东,请您去议论议论这个吴大诌。”曲随他去了陆军部,说服了总长段芝贵,决定以让吴述职为名召吴来京调虎离山,再作处置。方案既定,张怀芝接受了省长任命,返回山东。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辛亥革命在山东》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从初期同盟会员的酝酿活动到促成山东独立及各市县的起义和光复,短短几年中,接连不断,此伏彼起,声震北方大地。它是全国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了山东革命的特有风貌与在全国革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山东革命者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华振兴、社会进步而创造的光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障天
责任者
张志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吴大洲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