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张立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783
颗粒名称: 辛亥革命前后的张立垣
分类号: K827
页数: 8
页码: 278-2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立垣先生早年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一生光明磊落,追求进步,堪称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饶近代的一位名士。
关键词: 辛亥革命前后 张立垣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内容

张立垣先生早年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一生光明磊落,追求进步,堪称知识分子的楷模,是广饶近代的一位名士。
  张立垣,字筱藩,清同治六年(1867年)生于乐安(今广饶)县韩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精通诗书的祖父张殿振见他天资聪颖,便常指导他读书识字。在祖父的影响下,张立垣幼年时期就养成了刻苦学习的好习惯。后来在私塾就读时,他的文章非常出众,常因品学兼优而受到塾师的称赞。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他先轻易通过县试,又赴青州参加府试。府试揭晓,一举考中秀才,成为当地引人瞩目的人物。
  清朝光绪年间,西方的科学文化不断涌入我国。国内有识之士看到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与科学性,主张洋为中用,兴办新学,“教育救国”论一时颇为盛行。在这种思潮影响下,张立垣放弃科举学业,以优异成绩考入了济南省立师范。从闭塞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政局认识得更加清楚。1894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他深受割地赔款的刺激,每每与人议论时政,总是愤形于色。后来,他还专程前往上海拜访了著名的书法家翁同龢先生。翁同龢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因赞同康有为、梁启超变法,鼓动光绪皇帝支持维新派而被慈禧太后所忌恨,遭受贬谪,回家隐居。张立垣到上海结识翁同龢后,与之畅谈国事,所见略同。说到“帝党”失势与“后党”专权,翁同龢不胜惋惜,感慨万分,溢于言表的悲愤之情,使张立垣久久难忘。在这期间,他们还共同切磋了书法艺术,张立垣自觉受益匪浅。翁同龢对张立垣的学识也很赞赏,大有“欣与挚友话天下,喜逢知己两依依”之感。临别时,翁同龢特意题“秀句满水国,芳声腾海隅”条幅相送,这次上海之行,对张立垣后来形成的反清思想有很大影响。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联合各反清团体,成立了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张立垣在章太炎任主编的《民报》上看到同盟会的宗旨后,思想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读了陈天华所写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所写的《革命军》等书后,更深为书中洋溢着的炽热的爱国情操所感染。在这之前,他耳闻目睹了清廷在慈禧太后专权下,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妥协投降,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丑行,引起了他的强烈不满。一次,他到省里参加考试,在一篇论文中猛烈抨击了朝廷弊政。他愤然指出:“今天下多冥顽之物也”,致使“祸端交作”。他大声疾呼:“玉帛往来之下,反启桀骜不驯之心,而国危矣!”宗师在阅卷时,对张立垣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才华赞批曰:“五艺均明顺。”但是,他对这位来自乐安的考生在文章中显露的叛逆精神,则不能容忍,大为恼火,联想起乐安历史上多有愤世疾俗之士,提笔斥责道:“舍题作文,借端讥刺,此邦之恶习也。有志上进者,切勿效颦尤!”张立垣早期的这些民主思想的萌芽,在新的革命形势下,得到了升华,使他很快地接受了三民主义,成为同盟会的一员。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张立垣深受鼓舞,兴奋不已。他立即与延焌三等率学界人士在乐安县城集会。张立垣在集会上发表演说,宣传三民主义,呼吁民族革命,力主推翻满清统治,提倡民权,与会者群情激昂,同仇敌忾,矛头所向,直指封建王朝。
  张立垣组织的这次革命行动,触怒了满清王朝在乐安的最后一任知县董大年。这个上台伊始便贪污腐化、鱼肉百姓的酷吏,深知推翻清廷势必危及自己县太爷的宝座,因而又恨又怕,急忙派兵驱散集会的民众,扬言要抓住领头闹事的张立垣严加惩处。张立垣毫不畏惧,决心继续革命。他得知孙中山要取道烟台从日本回国指导革命的消息后,便打定主意,奔赴烟台,意欲面见孙中山,寻找革命真理。
  张立垣赶到烟台,闻知孙中山已经到达上海,他深感遗憾。但是,烟台的反清斗争如火如茶,使他大开眼界,1911年11月12日晚,革命党人在烟台发动起义,一夜之间便光复了烟台。第二天一早,烟台大街小巷鼓角齐鸣,万众欢腾,各商号易旗欢迎。满清王朝的标志——黄龙旗,被人们踏在脚下,昔日帝国的权威一扫而光。人们言必称革命,谈必论共和,扬眉吐气,喜笑颜开。这表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些,都给了张立垣以很大的教育和鼓舞,使他更加坚定了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信心。
  此时,他又结识了邓天乙、李少卿这两位同盟会员、乐安同乡。辛亥革命时,邓天乙奔走济南、青州、潍县、寿光、诸城等地,组织发展革命力量,不断冲击清朝地方官吏,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李少卿也是一位全心全意致力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志士,坚定地信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了对抗清廷的青州独立运动。共同的革命目标,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1912年4月,张立垣、邓天乙和李少卿经过周密计划,一同回到乐安,在张立垣家场院内的北屋里召集会议,拟定了行动计划和宣传提纲,组织发动革命党人同董大年展开斗争。在此之前,清朝皇帝溥仪已于2月12日宣布退位,这时的董大年,虽还支撑局面,但已成为无根之树。“驱董”战斗打响后,张立垣他们三人率领民众,冲进县衙,直抵大堂,喝令董大年出来答辩。董大年吓得躲在堂后不敢露面,后来终于被愤怒的人群从角落里揪出。张立垣等在大堂前历数了董大年的累累劣迹,激起了民众对清朝统治的更大仇恨。董大年面对众人的舌剑唇枪,欲辩无词,很快败下阵来,被满腔怒火的民众驱逐出县,回浙江会稽老家去了。董大年被驱逐出县时,前往县城观看的群众人山人海,人们都以目睹这个赃官的下场为快。董大年被抬在一无顶小轿上,左右各挑一副大纸牌,上面画着大乌龟。人们为了庆贺胜利,敲锣打鼓,鸣放鞭炮。在震天动地的口号声中,董大年平日的骄横气焰丧失殆尽。
  驱逐董大年后,张立垣、邓天乙和李少卿等人又筹建了同盟会乐安支部,进一步发展会员,壮大革命力量。这时,民国乐安第一任县知事王文琙到县任职。民国初兴,王本当顺应潮流,施使新政,但他受旧传统势力影响,对推行民国新政不无抵触。张立垣等人等候多时,终于急不可待,找到县府,面见王文琙,直陈革新事宜。在他们的一再督促下,这一时期本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发展教育事业,取缔私塾,倡办学校,派人赴乡村调查办学情况;创办中等教育,建立单级师范养成所,招收学生170多人,以培育师资力量;成立县议会,使各界民众得到参政议政的机会。经过努力,促成了县议会的选举,结果同盟会员在议会中的席位上取得了绝对的优势。
  在同旧势力的斗争中,张立垣的声望越来越高,他被选为山东省临时议会议员。县教育会成立后,被公众推举为会长。后来,又被委任为县视学所(后改为教育局)所长。不久,他应友人邀请,辞去所长职务,离开本县,到济南从事教学工作。
  1913年,袁世凯为了扩充实力,准备日后复辟帝制,责成财政部筹措军饷。于是,财政部规定:凡民间买卖田宅,不论已税未税,一律验呈,重新纳税。王文琙推行民国新政虽然不力,但干起搜刮民脂民膏的行当来,却是得心应手。他接到验契的命令,急于邀功请赏,便雷厉风行,极力催办。百姓被逼迫到县府重新验契,遭受盘剥。一时,民心沸腾,怨声载道。而王文琙却因为办理此事为全省之冠,受到省里的褒奖,名利双收。因此,他横征暴敛,更加有恃无恐。1914年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当王文琙做着升官发财的美梦到乐安北部的碑寺口验契时,再立名目,巧取豪夺,民众不服,王文琙恣雎骄横益甚,暴怒的乡民终于忍无可忍,聚众造反,痛打王文琙,使其命归西天。
  “乐北民变”震动了袁氏朝廷,袁世凯认为事关重大,亲自批示通报全国。山东都督靳云鹏亲自调集兵力,部署围剿。官兵蜂拥而至,捉拿抗暴乡民。他们将参加暴动者杀害,以辫为绳,将鲜血淋淋的人头悬挂于村头树上。遇害者咬牙切齿,怒目圆睁,悲惨之状,震人心弦。就是这样,统治者仍不罢休,还要组织更大规模的搜捕。这些消息传到济南后,一时满城风雨,皆曰乐安百姓大祸临头。在济南谋事的乐安同乡都很着急,深为乡亲们的命运担忧。经过串连聚会,商、学各界同乡一致公推张立垣到青州面见道尹,诉说原委,为乐安人民请命。张立垣不负众望,从济南驱车赶往青州,晋见道尹,慷慨陈词。他说,此次乐北民变,青州府以“戕官案”上报,把责任一味归罪于民,有失公允。实情是黎民百姓财物已被搜刮一光,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实属官府谋略不当。官逼民反,历来引咎于官,现在官府理应省身自责,安抚百姓,实不该火上浇油,滥杀无辜。此行若不即止,乡民被逼走上绝路,铤而走险,只能以死相拼,别无他路……。
  张立垣的诤诤诉词,青州道尹听了虽觉甚为刺耳,但迫于这次农民起义大有蔓延之势,权衡利弊,不得不在某些方面作出让步:责成乐安县府停止验契;除已被杀的14人外,捕去的人也被陆续放回。
  张立垣得知家乡生灵免遭再次涂炭,不胜欣慰。高兴之余,决心为父老百姓再作奉献。他回到故乡,见教育状况依然,能念得起书的人寥寥无几。于是,一个为家乡办学的意念在他心头萌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张立垣倾其积蓄,将自己平日节俭下的306块银元(当时一块银元值150斤白面),捐献给村里,在村西北角建成了一所新式学校。这所学校有五间砖基瓦顶的教室,出檐有廊,前面全是大格窗户,宽敞明亮,室内条桌方凳,整齐美观,学校设计独具匠心:厨房、寝室、花圃、鱼塘巧布其间;操场四周,洋槐、松柏挺立;厅前阶下,麦冬长年青翠,迎春、梅花、牡丹、月季、洋桃等随时节竞相开放。整个校园,鸟语花香,书声朗朗。看着韩疃村历史上这第一所学校,百姓无不欢天喜地。
  此事传到县里,民众齐声称颂,连县知事李传煦也赞叹不已,自愧不如,亲自率领学界人士向张立垣敬赠题有“为国储材”的匾额,以表感谢之意。山东省公署为表彰张立垣这一义举,特授予他三等银质奖章。
  张立垣的高尚品行,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被誉为社会名流贤达。山东省公署考察了张立垣的业绩,拟请他出任某县县长职务。对于此事,张立垣察前观后,予以拒绝。
  辛亥革命以后,张立垣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到反袁、讨袁的“二次革命”;从段祺瑞操纵北京政府到张勋复辟帝制;以致后来形成的各自为政,军阀割据的局面,使他痛苦地感到国民革命早已背离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而演变成为个人争权夺利的数幕闹剧。更使他感到愤慨的是挚友邓天乙的不幸遭遇:这位曾经参加上海“肇和舰”起义,后又策动“海圻舰”反正,组织山东省护国军,武装讨伐袁世凯的前敌司令,曾被孙中山任命为中华革命军胶东招讨使、革命足迹遍布全国的民国功臣,竟因为鄙夷和不满某些国民党上层人物的腐化堕落,而被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军阀韩复榘以“趋重下层,不择手段,充当晋军别动队”的罪名杀害。他还看到,有名无实的“民主”、“共和”,并没有拯救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丧权辱国的条约在继续,帝国主义的势力在加强……。这一切,不禁使张立垣对官僚充斥的国民政府感到深深的失望。他打定主意,不谋仕途,继续执教学界,洁身自好,断然不与新朝权贵们同流合污。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辛亥革命在山东》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从初期同盟会员的酝酿活动到促成山东独立及各市县的起义和光复,短短几年中,接连不断,此伏彼起,声震北方大地。它是全国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了山东革命的特有风貌与在全国革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山东革命者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华振兴、社会进步而创造的光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少鲁
责任者
张沛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张立垣
相关人物
王少鲁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