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会在临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756
颗粒名称: 同盟会在临沂
分类号: K257.1
页数: 7
页码: 110-1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辛亥革命前临沂属沂州府治,辖兰山(今临沂市)、沂水、郯城、蒙阴、日照、莒、费等七县,乃山东南部门户,灵秀辈出,史有“五贤二王”之称。
关键词: 辛亥革命 临沂 同盟会

内容

辛亥革命前临沂属沂州府治,辖兰山(今临沂市)、沂水、郯城、蒙阴、日照、莒、费等七县,乃山东南部门户,灵秀辈出,史有“五贤二王”之称。早在1905年以前,就有学子东渡留日。是年7月,孙中山先生由欧州赴日组织同盟会,临沂籍留日学生丁惟汾(日照人)、李光仪、赴保太、段荫远(以上三人均兰山县人)、周瑞麟(沂水人)、刘佛缘(沂水人,今属沂南)等先后加入同盟会。
  他们入会后,即经常把会内出版的《民报》及各种宣传印刷品寄给家乡亲友、机关、学校、社团,借以扩大革命影响,传播革命道理。刘佛缘因家资丰盈,每年暑假都要回籍省母,乘机进行革命活动,常到沂水县城的学校里宣传孙中山民主革命宗旨,后被当地官府察觉,拟令捉拿,幸有人透露,遂潜回日本。后6人毕业回国,有的奔赴各地,从事职业革命活动,有的便回原籍兴办学校,宣传革命,发展力量。
  李光仪,字小岩,1879年生,临沂城人,兄小溪、弟淑九均为同盟会会员。他于保定师范大学速成科毕业后,即东渡日本,考入东京法政大学,专习法政。回国后与同志丁惟汾、刘冠三等组织了同盟会山东分会,为重要成员。回临沂后,曾任沂州初级师范学校教务长。光绪末年,县署成立“乙种警察教练所”,被聘为教习。李光仪先生在课余,经常向学生宣讲时事,说明中国的危机情势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腐败不堪,瓜分之祸,迫在眉睫,中国只有在四万万同胞的团结下,发奋图强,实行新的改革,方可振兴。
  周瑞麟,名建镐,字次丰,号瑞麟,1873年生,沂水北关人。1906年毕业返国,在家乡沂水县城办起第一公学,自筹经费,挪出自己的居室充当校舍。并以此为同盟会活动基地,暗中发展会员。不久,学校为地方封建劣绅刘南宅指使地痞捣毁。周瑞麟不畏难阻,联络会员,又于次年(1908年)正月,成立了沂水县第二公学,并在师生中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同盟会政治纲领。全校教员及年龄大的部分学生相继参加了同盟会。周瑞麟遂被选为县同盟会会长。会员中有高筱山、郑瑞麟、杨宝林、张仲华、袁秋溪、郭伯甫、徐恕堂、刘涛、刘漱芳、刘立生、宗柳堂、刘沂矩、王仰之、武汉阶、高曼青、高海英、田思农、张克曼、邱季卿、田兰生、杜守纲、牛培菊等。多数为知识分子,有的是痒生、廪生,也有济南官办高等学堂和教会学校毕业生,只有郑瑞麟是目不识丁的烧窑砖瓦工人。
  郑瑞麟,沂水城人,他崇拜民族英雄郑成功,并将其牌位与自己的祖先一起供奉,自视为其后裔。他是个烧砖瓦石灰的技工,为人有骨气,常教育手下徒弟:穷人就得有块硬骨头,不能给财主当走狗,丧了良心;穷孩子学点手艺,养活父母妻子,不偷不摸,才是个人。他认为推翻清廷是继承郑成功的遗志,经周瑞麟、吕子人介绍,便欣然入会,倾襄捐资赞助办公学,人们送他一块“热心兴学”的匾额。
  高筱山,原名高桂馨,别号筱山,中小地主,沂水阳东街人,就学于山东高等学堂,毕业后回原籍任沂水第二公学校长。为扩大校舍,他于1913年带领学生砸坏了毗邻的碧霞元君庙神像,作为学生宿舍之用,被当地封建势力所仇恨。
  郯城县马头镇人方耀庭,名远照,曾就读于济南优级师范学堂,由丁惟汾介绍加入同盟会,奔走于齐鲁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他介绍了同乡于霭辰、孙寿椿、邓月楼等入会,并同他们一起在家乡兴办学校“求是学堂”(后改为郯城第三小学)。
  于霭辰17岁时辍学从商,他忧国忧民,接受教育救国思想的影响,曾自费购买《私塾改良刍议》50本送家乡各私塾,毫无反响。于是他于1898年辞去店员,自办女子学堂,取名“图始女学”。办求是学堂,他自然支持。学堂就设在家中,于霭辰亲任校长兼授课。学堂不读经书读新书,不作八股写白话,同时开音乐、体育课程,被当地人称为“洋学堂”。在其影响下,马头镇新学如雨后春笋,一时间组建了10余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举义,湖北军政府成立,并发布文告,号召各省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具有一定先进思想的沂水青年学子投袂而起,纷纷参加革命。在保定与吴禄贞共谋起义被捕后遣送回原籍临沂的孙金宝与滦州起义失败后逃回临沂的李淑九在家乡重逢,相约到郯城刘敢臣处(三人均为同盟会会员),又和孙爱庭、张问山、颜赞臣等同志一起,共同商讨,决定以郯城县议会的名义,推举孙金宝代表临沂、郯城两县人民,前往清江欢迎革命军,同时又推举李淑九、李卓如等指挥临沂警备队,随时准备策应革命军。不久,因南北议和,计划搁置。
  费县革命党人殷澄吉、李洪义、王敬、朱旭昌、殷树堂、杨竹泉等也组织了数百人的革命队伍,有青年学生,也有店员、商贩、贫苦居民,登记造册,公推殷澄吉为“带兵都督”,筹备武装,准备起义,响应革命。因组织不严,被县府获悉。迫于革命队伍人多势大,知县未敢妄动,连夜派人上告州府。知府王鸿禄速调郯城巡防营马队包围费县城,宣布戒严,大肆搜捕。殷澄吉等事先闻讯,遂烧掉登记名册,出城南下,辗转至南京,参加了南方反清义军。朱旭昌等被捕入狱。11月13日,山东巡抚孙宝琦宣布山东独立,朱旭昌等获释。
  共和事成,同盟会山东分会在济南正式成立,即委派沂水人刘次哲前来临沂,组建临沂分部。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丁惟汾为主事,周瑞麟为理事。在此期间,革命党人多以议员身分开展公开的革命活动。
  费县朱旭昌出狱后,任剪发委员,公开组织同盟会,在县城和仲村、武安一带发展会员,同时,费县城左家、东墠王家、石沟李家,三家费县境的大地主组织共和党,与同盟会联合成立费县议会。
  李光仪曾于1910年就筹办过临沂的县议会,被选为城区议会议长。辛亥革命后,他主持县参议会工作,代表民意,曾向县公署提出许多兴利除弊的条陈。
  1912年,民国成立,刘佛缘、方耀庭、于霭辰被举为山东省议会议员,他们发挥议员的职能,对国家地方兴革大计多有建议。方维一案,深为当时军阀所忌恨,刘佛缘当时在济南执律师业务。他一面利用议员资格对北洋军阀的卖国求荣的劣迹痛加抨击,一面在法庭上千方百计为进步人士和劳苦大众辩理,为此,遭到当局的监视。
   1913年,袁世凯窃国,开始大捕革命党人,沂水封建劣绅刘南宅以为时机已到,首先发难,向官府密告沂水县革命党人。
  根据刘氏开具的名单,周瑞麟、郑瑞麟、高筱山、杨宝林旋即被捕,递解济南入狱。周等四人坚贞不屈。在省监狱中,法官问郑瑞麟:“为什么干革命党?”他答:“不当亡国奴,不当走狗!”又问他为什么要造反,他说:“俺没造反,造反的是你们这些想当官的。俺是有骨头的中国人!”先生虽无文化,却明理晓道,傲骨铮铮。周瑞麟瘐死狱中,其他三人经多方营救后出狱。
  沂水籍老同盟会会员刘溥霖因参预反袁斗争,于1915年5月在青岛日本租界被捕,遂于11月26日被山东都督靳云鹏引渡押送至济南,交军法处监禁。时沂水劣绅又以300人的名义具禀靳云鹏,投井下石。刘溥霖为民主革命再次身陷囹圄,毫无畏惧。被审讯时,自述革命历史,大骂袁世凯卖国行径,遂被杀害于济南东门外柳园。临刑时,高唱“碰碑”一段戏词,并赋绝命词一绝,呼号从容就义,年仅28岁。
  时方耀庭也积极参加反袁,其刚从学校毕业,即被逮捕,同时被搜去国民党徽章符号及手枪等。收押期间,敌人极尽酷刑,方始终严守机密,使全省准备武装起义的同志及各县革命党人得以幸免于难。他大义凛然,矢志不移,被害于济南东关山水沟,时年32岁。
  多数临沂籍老同盟会会员,在逆境中仍以发展教育,开拓实业贡献于社会,并从事秘密斗争。
  丁惟汾在临沂创办琅玡法政学校,学校开办了一年多,为袁世凯侦知,遂连同临沂国民党组织一起被明令取缔。
  杨宝林出狱后回沂水出资办第三公学。杨原籍山东莱州府(今莱州市)人,祖父和父亲做过鞋皮脸(即山里铲鞋面子)手艺,在沂水城塘子沟有铺面。杨经高筱山介绍加入同盟会,曾资助周瑞麟创办的第一、二公学。他又创办第三公学,以继续周瑞麟未竟之业,并向当地封建势力示威,毫无消极退缩。该校招收贫民子弟入学,培养革命力量。
  郯城马头镇孙寿椿,原名思亮,字爱亭,别号半农,以自家文昌阁作校址,创办私立新民小学。学生所用课本、纸张、文具由孙寿椿供给,各种节日,他还馈赠食品给学生。因此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得以入学,为地方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很多后来的革命家、学者、专家都曾在该校受过启蒙教育。他还出资创办蚕业学校,开办振兴煤矿公司、三友铁厂,发展地方经济。
  于霭辰也在马头镇办起了琅玡草帽公司,组织传授草编技术,以求富民。
  1916年,山东护国军司令薄子明收复周村后,即委派段青芝来临沂,同韩仲衡、刘敢臣等联系,密谋筹划,组织力量,响应护国军。他们在不到半月的时间里就联络了几千名热血青年,后因薄子明部东去高密,未能如期举义。韩仲衡、段青芝又奔赴高密,同李小溪一起商量,决定派刘金声回临沂,带动联络的这批青年,赴高密,同薄子明部会师。又因消息被沂州驻军探知,预有防范,未能实现。是年7月,李淑九、刘敢臣创办《东鲁日报》,宣传“三民主义”,终因反动势力所迫,很快停办。
  此后,临沂长期为军阀势力占据,革命党人多次预期攻夺而未能得手,直到1928年春,北伐军二次进逼临沂城,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曹万顺部,于3月2日攻取临沂城,奉鲁军阀退出沂境。
  辛亥革命前后10多年间,临沂志士以民主革命为己任,献身于反清反袁、建立民国的斗争。刘佛缘、刘溥霖等还曾亲受孙中山先生的教诲和嘱托,受到先生的赏识和赞许。虽革命屡遭挫折,反动势力猖獗一时,但终无一人反顾,革命志节愈挫愈坚。有的捐躯于刑场战阵,有的为民请命于议坛法庭,有的办学兴业于乡里民间,更多的奔走呼号于大江南北……,表现了一代革命志士的赤子之心。
  更为可贵的是,刘佛缘、邓月楼等临沂籍老同盟会会员,积几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之经验,辛亥革命失败之教训,逐渐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预见到将来之中国必然是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于是,他们毅然站到共产党一边,成为一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士。

附注

作者李红星,政协临沂地区工委文史科长。本文根据临沂、沂水、沂南、郯城、费县、苍山县政协文史资料整理。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辛亥革命在山东》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从初期同盟会员的酝酿活动到促成山东独立及各市县的起义和光复,短短几年中,接连不断,此伏彼起,声震北方大地。它是全国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了山东革命的特有风貌与在全国革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山东革命者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华振兴、社会进步而创造的光辉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红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李光仪
相关人物
周瑞麟
相关人物
郑瑞麟
相关人物
高筱山
相关人物
方耀庭
相关人物
于霭辰
相关人物
孙寿椿
相关人物
临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