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学和办团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749
颗粒名称: 创新学和办团练
分类号: K257
页数: 3
页码: 94-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同盟会支部成立后,全省会员在各地创办学校作为宣传主义、联系同志的主要机关。昌邑自1907年起由李长庚、王廷俊、于恩波、张书绅、王凤庭等办起了学校数处,到1910年全县已兴办学校100余处。通过学校教育,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了民主革命骨干。辛亥革命爆发后,有的地方以学校为依托倡办团练,以响应起义。
关键词: 辛亥革命 昌邑 创新学

内容

山东同盟会支部成立后,全省会员在各地创办学校作为宣传主义、联系同志的主要机关。昌邑自1907年起由李长庚、王廷俊、于恩波、张书绅、王凤庭等办起了学校数处,到1910年全县已兴办学校100余处。通过学校教育,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了民主革命骨干。辛亥革命爆发后,有的地方以学校为依托倡办团练,以响应起义。
  李长庚于1906年济南师范速成科毕业后,首先在本村办起了小学,又在西下湾和玉皇庙赞立小学两处,以期影响全县。
  1907年,同盟会员李长庚、王廷俊、于恩波、王紫阶、齐东野等在于家郜村借古庙创办“育秀公学”,旨在培育后起之秀。他们不但聘请同盟会员王少翰(诸城人,王乐平之兄)、丁欣甫(诸城人)、李福民、明余三等做教师,还亲自登台教学,教育学生爱国图新,勇于跟封建势力作斗争。不久选拔出一批优秀学员王德渊等加入同盟会,使学校变成了宣传革命的阵地。育秀公学不但是全县同盟会员的活动中心,也成了接待外地会员来我省活动的联络站。
  与此同时,同盟会员又开始在全县各地创办学校以与育秀相呼应。
  1908年王廷俊与其兄王班侯及同社刘素文、徐靖如、徐有武、王文曲等在王家楼创办两等小学,并设半日学校两所,招收村中失学者就读,促进了村民思想的开化。
  北孟塾师刘瀛海⑧与其同盟会员弟子朱文海,伙同弟子朱小山、翟文海、刘尊五及其子丕绪、丕纶、丕缓等在古寺内办起新学堂。他们经过两年的努力,次第建成高初等小学堂,学生173人,简易识字学塾学生85人,女子学校学生20多人。1910年刘瀛海被充为县视学兼劝学员长。翌年又扩建校舍,植桑数百,创立乙种实业学校,学生达40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昌南新兴学校70余处。
  同盟会员王凤庭于伍塔、王国恩于密埠、齐东野于龙池、史庭辉于巡堡也分别建起了学校。
  学校新兴,旧势力阻挠,经费难以筹措。王廷俊在办学中惨遭地痞劣绅的殴打。但他志不稍夺,为改良教育又进省单级养成所修业,民元被推为县劝学员长。北孟朱文海,破产兴学,“捐巨资,筑校舍数拾间”,1910年乡民举其为县参事委员。
  在办学中,同盟会员始终以传播进步思想文化为宗旨。李长庚到他赞立的各校时,总是“为学者讲治心、治身、治家、治国之学”。他为学校书写的楹联是:“读尽万卷书,无实用,不为识字;养成四方志,能自立,才是丈夫。”
  通过学校教育,很多青年树立起了爱国主义思想。1911年辛亥革命时,不少学校成了办团练的联络点。参事委员朱文海南北串连,在北孟学校附近悬起大旗,设坛习武办起团练。同盟会员王效文也在大营拉起了乡团。王廷俊在王家楼与李长庚、王凤庭、王国恩等督办起乡团后,亲自去丈岭、潍县各清兵防营探听消息,与北孟、大营各处乡团结合,密谋截北军东下之后路,复集巨款以备接济烟军西往。10月,驻丈岭车站的陆军哨官刘樊德,因密谋率队起义被标统张树元杀害,引起防营对县内团练的几加围剿。尽管环境险恶,同盟会员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开展斗争。黄县光复后,北去围剿的清兵路过王家楼村外时,充满激愤的育秀学生,站在围墙上脱帽光头向清兵示威。在同盟会员的带动下,全县的乡团活动一直坚持到南北议和才告终止。

知识出处

辛亥革命在山东

《辛亥革命在山东》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展现了从初期同盟会员的酝酿活动到促成山东独立及各市县的起义和光复,短短几年中,接连不断,此伏彼起,声震北方大地。它是全国辛亥革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揭示了山东革命的特有风貌与在全国革命大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山东革命者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中华振兴、社会进步而创造的光辉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昌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