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盐城起义组织者戴心宽同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602
颗粒名称: 怀念盐城起义组织者戴心宽同志
分类号: K820.852
页数: 10
页码: 141-1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怀念盐城起义组织者戴心宽同志的基本内容。戴心宽同志组织汪伪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在盐城举行起义,已经四十年了。回顾历史,起义后虽然有一部分人不辞而别,有的甚至又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但是绝大多数的同志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有不少同志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关键词: 怀念 戴心宽 起义组织

内容

戴心宽同志组织汪伪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在盐城举行起义,已经四十年了。当年在起义的通电上曾写着:“于盐城防次全体宣誓通电国人,响应高树勋将军反对内战拥护和平主张,接受民主政府之领导,决心与八路军、新四军合作到底,望全国其他部队共举义旗,为建设新中国的光荣伟大事业而奋斗。”回顾历史,起义后虽然有一部分人不辞而别,有的甚至又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但是绝大多数的同志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有不少同志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盐城的万余名官兵之所以能够高举义旗,加入人民革命的行列,主客观因素很多,比如:日军的无条件投降,党对该军多方的争取工作,盐城战役的发起在客观上形成了起义的有利条件,伪四军的广大官兵不甘心当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人心浮动,各谋出路,再加以往对蒋介石排除异己消灭杂牌部队的感受,特别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我党我军政策的了解等等,形成该军主客观方面起义的有利形势。但是,不管主客观形势多么有利,没有一个带头人,没有一个组织者,全军起义是很难实现的。盐城起义的主要组织者,是戴心宽同志。四十年过去了,戴心宽同志已是83岁高龄的老者,他自己在决定起义时所说的“后半辈子要革命”的诺言实现了。现将戴心宽同志的简历及组织起义的始末,记叙如下:
  1902年戴心宽生于河南省郾城县阴阳赵乡戴庄一个贫农家里。全家13口人,靠六亩半地为生,度日如年。当他11岁时,就不得不去给地主放牛。12岁起,又去郾城某饭馆学徒一年。后又去河南省确山县一鞋店当学徒,过着奴隶般的徒工生活。1918年的夏收季节,其母去地主田里拾麦以糊口,被地主打成重伤,无钱医治而亡故。此事对年轻的戴心宽刺激很大,下决心去当兵,为母亲报仇。
  1920年11月,年仅18岁的戴心宽,带着强烈的复仇心,到冯玉祥的第十六混成旅四团一营一连当兵。冯玉祥部队练兵异常严格、认真,新兵生活十分艰苦。有一同乡曾对戴心宽说,练兵这样苦,怎受得了?我们开小差吧!被其拒绝。他当时决心已下,为报仇不能当逃兵,回家也没有出路,再苦也要干下去。他坚持下来了,完成了入伍训练。当时的中国,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一方面军阀混战,连年不断;另一方面共产主义思想已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传播。不久,共产党诞生了。接着孙中山先生制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掀起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电请孙中山先生北上。1926年3月,冯玉祥去苏联考察,戴心宽是护送冯去苏的手枪队队员。冯9月回国,举行五原誓师,就任国民联军总司令。1927年,冯参与北伐大革命,戴心宽任河南省政府副官处副官。从1922年起,中共北方局李大钊同志就与冯玉祥联络。按照李大钊的建议,冯玉祥接受二三百名共产党人开创国民军的政治工作,传播革命思想。当时,国民联军中都唱国际歌,上政治课,部队纪律严明。这一时期(1920至1931年)戴心宽一直跟随冯玉祥部队南征北战。不但接受了战争的洗礼,接受了西北军刻苦耐劳、严守纪律等好的传统,而且接受了一定的民主革命思想。在他的回忆录中,对这一时期的生活印象犹为深刻。由此可见,这十多年的经历,在他的整个人生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930年4月到9月,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进行中原大战。戴心宽任豫东兵站站长。自冯失败后,戴心宽返里失业。1933年5月,听说冯玉祥与共产党合作组成民众抗日同盟军,戴心宽即去张家口投奔冯玉祥。途经邯郸,得知同盟军已失败,戴转往济南谋事。在济南获得东平县印花局局长职务。但上面不发任何经费,开销悉由自筹,也即是完全靠敲榨勒索取得。戴觉得昧良心的钱不能要,旋即返里。1935年,戴心宽到北平南苑找到西北军老上级,经介绍到陆军第29军宋哲元部的军官训练团受训。结业后,被分配去河北省交河县保安大队第一中队任队长,归河北省保安处处长高树勋节制。戴在任职的两年中,以西北军训练部队的作风,严格训练保安中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于7月28日、30日先后占领平津。9月24日在河北省向南推进到石家庄、沧州一线。交河县距沧州不远,县里大小官员闻讯纷纷逃走。县长通知戴也逃走,而潜伏的汉奸则派人拉他留下,当伪保安队长。那时保安一中队有一个分队驻泊头方向,戴以等人为名,借口留下,并派人收缴了公安局的枪,通知第二中队也去南门外集合。当队伍集合齐了,戴对大家说:“日本鬼子快打来了,我们不能当亡国奴,不能当汉奸,愿意抗日的跟我走,进行抗战!”大家齐声答道:“愿意跟中队长一齐抗日!”随即出发。第三天到达冀南的威县,驻在北关。两天后,与从南苑率部突围至威县的29军特务第二团团长赵云祥商议联合抗日,遂派人去找高树勋联系。高树勋委赵云祥为河北民军第二路第一支队司令。下辖一、二两个团。潘子明为第一团团长,戴心宽为第二团团长,令他们去冀中抗日。这个支队北上到冀中的武邑、阜城、交河、献县一带时日军尚未到达,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抗日,纷纷参军。一支队每团由几百人发展到两千多人。在部队扩大后,高树勋任赵云祥为河北民军第二路司令,两个团升格为两个旅,潘、戴分别升任第一、第二旅旅长。
  民军第二路与挺进到冀中、冀南的八路军保持了统一战线的关系。对过往的八路军人员都予以接待。在1938年还派政治处副主任胡若愚及上尉宣传员丁骏声等6人去冀南行署所办抗战学院学习。结业后,经学院介绍有5人回到赵部工作。丁骏声在学院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惜未把组织关系保持下来)。他们在部队先后集训了政工人员百余人,大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大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唱抗战歌曲,加强部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部队的思想觉悟。1938年下半年,部队在大寨住扎时,杨秀峰同志途经民军二路驻地,曾分别同赵、戴长谈过,据戴心宽同志回忆,杨秀峰同志向他详细介绍了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提出合作抗日的要求,并指出冯玉祥是反帝爱国的,全国军民当前的任务是联合抗日。戴当即向杨表示:“我同意合作抗日,你的意见我向赵司令报告。”赵对我党的政策疑虑较多,未有结果。
  1938年秋,鹿钟麟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政府主席、石友三为副长官兼察哈尔省政府主席的冀察战区成立。鹿钟麟委孙良诚为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赵云祥部改编为冀察战区游击第三纵队,赵任纵队司令,下辖潘、戴两个旅,至此,赵部归孙良诚指挥。
  1938年冬,日本帝国主义猖狂进攻冀中一带。这期间,赵部驻防冀中的冀县、新河、南宫、枣强等县,与来犯的日军展开了游击战争。戴心宽部曾多次与日军交火。戴在河北省南宫县、新河县驻防期间,曾抽调精干士兵夜击新集大桥守备敌人,打死多人,缴枪5支。在冀县官道李驻防时,与马头李来犯日军交火,俘鬼子2名,战马数匹。部队在冀县驻防时,戴曾派一个团的兵力到津浦路连镇以南扒铁路,破坏敌人的交通。当时,驻德州的日军在运河渡口上严厉盘查过往行人,肆意搜身,污辱妇女。戴心宽亲自带部队到德州以西杨家庄一带,侦得敌人在河渡口驻有一小分队。于是晚上挑选四十名精干士兵,换便衣,持短枪,扮成卖柴、卖菜的,清早渡河,突然袭击,打死打伤鬼子多人,获战马3匹,俘敌9名。
  1939年冬,蒋介石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孙良诚依附石友三(石兼39集团军总司令)进攻冀南的八路军,遭到八路军的回击,随石部一起撤向鲁西南的曹县一带。孙良诚又被任命为鲁西行署主任,兼苏、鲁、豫、皖游击总指挥。赵部改编为暂编第30师。潘、戴两个旅番号未变,但部队减员甚多。1940年3月,石友三部派李旅长(李存科)、高树勋部派米××旅长、孙良诚派戴心宽旅长去河南洛阳(为国民党的大后方)领取枪支弹药,扩充兵源,并护送全军家属去后方。该部队穿过陇海路后,南行五六里路,途中与来犯的日军遭遇。戴部在平乐寨(小寨子)激战竟日,突围后仅收容了散兵数百人(包括石部、高部的散兵),渡过黄泛区到达周口。起初国民党专区政府还供应粮食,待队伍扩大到y千余人时,不但不给粮食,反给予种种刁难。二旅处境十分困难,只得在黄泛区靠护送过往商旅收税,维持部队的正常生活。此次共招兵三千余人,返鲁西南时,沿途又遭日军阻击,牺牲新兵团长一名。戴心宽回忆到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深感国民党对杂牌部队的排斥,把非嫡系部队当后娘生的孩子,不但不给军需供应,而且置之死地而后快。”
  戴心宽自1937年日军入侵以来,抱定不做亡国奴的民族意识,在冀中、冀南一带与日本鬼子展开了游击战争。在战斗中,他出生入死,曾多次负伤。年仅9岁的大儿子也在平乐寨一战中致残。还要承受国民党部队排斥异己的种种刁难。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他抗日救国的决心。他曾在回忆录中对这一段战斗经历有过详细的回顾。他认为这一时期自己的作为,无愧于中华民族,无愧于人民和子孙后代。唯一使他深感遗憾的是失去与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机会,以至落得被国民党排斥打击的地步。所以他起义后有出自肺腑的一句话:“后半辈子要革命到底!”
  1942年6月,孙良诚率部投靠汪伪。在投靠汪伪前,赵云祥曾征求戴心宽的意见。戴说:“投降日本,当汉奸,不妥当吧?”对此持反对意见。因此,孙、赵把戴调离二旅去任副师长,这就是明升暗降。暂编30师被编为汪伪和平救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一旅改为第39师,潘子明任师长;二旅改为40师,师长一职原拟易人,但戴在该师颇负重望,他自身艰苦朴素,对人宽厚正直,没有不良嗜好,深得该师干部战士的拥戴,最后仍委戴心宽为师长。
  1942年秋,由曹县附近移驻开封东北的东明县地区。1944年10月,伪二方面军转驻苏北地区,伪四军驻盐城地区。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苏北新四军以三师黄克诚师长名义,写信给伪四军,附送了朱总司令8月10日从延安总部为日本投降事向各解放区所有武装部队发布的命令。令赵云祥率部反正,听候编遣。接到这封信后,赵云祥立即召开会议,决定把全军集结到盐城城区,外围只保留伍佑据点。赵委戴为城防司令,统一指挥集结盐城城区的部队。不久,蒋介石委孙良诚为先遣第二路军,令其就地维持治安,伪四军为其第一军。但伪四军孤悬苏北,事实上为我军包围,所处情况十分危急。戴找赵说:“国民党虽然给我们加了委,但国民党的饭不好吃,何况又远水不解近渴。请军长考虑;是否派人向新四军联系。”赵不同意。10月30日,驻伍佑的39师被我苏中、苏北两区部队围攻。打响后,戴又向赵建议,同新四军联系。赵说:“总司令会来援助我们的。”伍佑39师(欠一个团)被歼后,我军直逼盐城城下。赵找戴去商量城防问题。戴复建议,赵说:“总司令要派飞机来支援我们。”后来,飞机是来了几次,但对改变伪四军处境毫无作用。有一次,赵到四十师师部,戴再次向赵建议。赵说:“总司令电令我们坚守,与盐城共存亡。”戴说:“与城共存亡,死很容易,但为谁打仗,为谁死?人要吃饭,枪要子弹,伤兵要治,怎么解决?请军长考虑。”戴又接着说:“1936年阎冯倒蒋失败后,在蒋介石管辖的地区我们一二十元的差事也找不到。后来到了南苑,找到老首长,才谋得一碗饭吃。抗战多年,牺牲了不少的人,国民党给了我们什么?现在抗战胜利了,国民党能容得我们?!”赵当时并未表态。晚上,赵又把戴请去,戴把城区战况和危急情况向赵汇报后,说:“请军长想办法。”赵说:“可以同新四军联系。”就这样,经过戴心宽三番五次地建议,最后做出了与我军联系,准备起义的决策。伪四军是西北军的一个支脉,保持有西北军的某些传统,各级带兵军官说话算数。特别是直接带兵的军官,几乎全是亲朋、部属关系结合到一起的。上面下个手令,下面一般是盲目般地执行。在四军所处情况下,除戴能向赵直言提与新四军联系谋出路外,其他人员不便或不敢向赵提出这个问题。回顾该部队起义的酝酿经过,清楚地看到戴心宽同志是盐城起义的主要组织者。
  戴心宽与地下工作同志的关系是:在军部工作的路耀林同志,是1940年由戴招来的一位新兵团长。后来虽然一直没有在戴师(旅)任职,但保持了上下级的关系,从1943年3月起,先后打入戴师的以郭鑫和为首的6位同志,都是借亲朋关系进入的。这些同志对职务胜任,工作兢兢业业,生活作风正派,故戴都以得力的部下对待。当听隋昆亭参谋说郭鑫和在新四军方面有朋友时,正值戴在考虑与新四军联系,故戴并没有介意郭是否共产党派入的人,而认为郭年轻敢干,又有亲戚关系,是可派出去的亲信人选。
  起义后仅三天,赵云祥军长就离开了部队,先到淮安晋见华中首长。经华中军区首长同意;去扬州做孙良诚的工作,一去未返。部队整编为华中解放第四军,戴心宽被委副军长兼11师师长,并代理军长。整编后不久,戴心宽同志就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华中军区党委于1946年1月批准戴心宽为中共党员。1946年3月,戴心宽去淮安晋见华中首长。华中局、华中军区首长热情地接见了他。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曾山诸首长都与他个别进行了交谈。当时鉴于蒋介石屡屡破坏停战协议,一旦战争大打起来,很难适应。戴建议把起义部队整编入老部队。首长们同意了他的意见。部队整编期间,戴心宽曾用名田戈。
  1946年4月该军整编成3个甲种团,与盐阜分区部队合编成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谢祥军同志任司令员,吉洛同志任政委,戴心宽同志任副司令员。移防响水口,整训一个多月。时苏中形势日益吃紧。为加强苏中兵力,迎战蒋军,在5月下旬,华中军区又令起义该军全部开赴苏中,与苏中部队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管文蔚同志任司令员,吉洛同志任政委,戴心宽同志任副司令员。到了海安,跟随戴心宽多年的警卫营营长张松源找戴说:“今天编,明天编,编来编去你就成了光杆司令。”戴说:“我们现在是参加革命了,不是当军阀,部队是人民的,党愿怎编就怎编,与过去不同了。”张说:“你革你的命,我不愿干了,请准我长假。”戴与纵队首长商议,批准张松源复员。全国解放后,张松源对儿女们说:“你们戴伯伯的路是走对了,悔恨我当时听不进他的话。”
  起义部队参与苏中七战七捷后,因党的基础薄弱,干部没有经受过人民战争的锻炼,又携带家眷,适应不了大规模运动战的情况,华中军区命令将其战士分别编入皮定钧旅和七纵其他各团,排以上干部一律送雪枫大学学习。当时留戴心宽同志在七纵继续任副司令员,但他耳疾复发,听觉失聪。戴心宽同志要求治病。经华中军区首长决定,同意他去后方治病。
  戴心宽同志到达临沂华野总部时,陈毅同志热情地探望和接见了他,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在政治上、生活上给予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戴在后方医治一段时间耳疾,病情好转。1947年2月,分配任华东高干队教育长。1947年4月任华东党校副队长,1948年2月任华东军政大学高研班副主任。一面工作一面学习。1948年9月至10月间,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发起辽沈战役,解放战争进入了决战阶段。中央军委命令各地解放军发动攻势,配合辽沈战役。9月下半月,华野进行济南战役,全歼守敌十余万人。华野成立后备兵团,戴心宽同志被任命为副司令员,担任收容、训练、处理俘虏军官的任务。淮海战役后,戴心宽奉调任徐州警备区副司令。抗美援朝开始后,戴心宽同志又调任胶东军区副参谋长。1953年胶东军区撤销,戴心宽同志转业,先后任山东省农林厅属水利局副局长,水利厅副厅长、顾问等职,走遍了山东的山山水水,为山东省的水利建设做出了贡献。
  1985年11月15日于成都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收录了 尊师长重情谊 一代风范——回忆周总理、宋庆龄的莫斯科与柏林之行、忠心耿耿 为国为民——在纪念刘民生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革命老人刘民生、我走过的道路、一位西北军将领的自述、盐城起义前后、怀念盐城起义组织者戴心宽同志、我与黄埔校友李延年、我们所知道的李延年、李延年潼关御寇、风风雨雨四十年——济南忆旧、日伪盘踞时期的济南、章丘旧军孟家遭匪记、渤海区接受联合国救济物资的回忆、临朐“无人区”纪实、顽匪王应心覆灭记、美国长老会和山东自立会事略等十八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顾草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戴心宽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