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工半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477
颗粒名称: 半工半读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208-2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入泰山孤贫院的孤儿,半日上学,半日种田、做工,人人有事做、有书读。人们称这为“半工半读”的情况简介。
关键词: 泰山 孤贫院 安临来

内容

入泰山孤贫院的孤儿,半日上学,半日种田、做工,人人有事做、有书读。人们称这为“半工半读”。
  1918年,孤贫院聘用一位名叫陈松山的教师来院教学,时有男女学童30余名;后随着孤儿增多,又在东关柴家胡同、赵家胡同增设了西校与南校。1928年,为扩大校舍,买了位于泰城东北隅的“夏家香客店”专作男校(今泰安师范附属小学址)。教员多为聘雇,后又从本院毕业的学生中选拔了一批学业优良者任教。从小学到初中,均用普通学校的教科书。不少教员具有高等学历和较高的学识。曾在此任教多年的顾鞠荪、管维良、王宗约、马秀一、夏继林、王公甫等老师,都给学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顾鞠荪,懂外语,通古文,协助安临来办学多年;管维良,通诗文,善书法,辅安治学办院;外号称“CC王”的王公甫老师,不仅能教授中文、英语,还是颇有名气的“拳师”。当时孤贫院的对门有家肉铺,老板刘四拳艺高超,弟子成群。他每天早晨起床后,在街头咳嗽三声,威振东关。但与“CC王”比武,他却败于王的手下。此后,他再不在街头放声大咳。孤儿们跟王老师学艺,不少人成了武术能手。
  抗日战争时期,任泰山专员公署专员的赵笃生同志,参加革命前也曾任教于该院。民国十八年,院里的教员达40余名,学生有600余人,设22个班,每班都分为上午、下午两部制。
  圣经是孩子们的必修课,但不占用上课时间。孤儿入院,首先要“受洗”入教。传教士把孩子带到装满清水的大铁桶前,祈祷后,遂将孩子放入水中沐浴,然后给他换件新衣,便算作是基督门下的新人了。基督教义的宣传教育贯串于孤贫院全部的生活。
  孤贫院里,凡是有劳动能力的孩子,都要参加一项生产劳动,学习实业工作方面的手艺。幼小者,两人一个小筐,抬石头或扫地、看家。一般的孩子要在21岁前完成学业,22岁“效忠”一年,参加义务劳动,然后毕业,自谋生路。留院者,每月领取3元钱工资。
  1920年夏天,首届学生毕业。安临来邀请泰安城各界名人和教会的头面人物百余人出席毕业典礼。他亲自介绍孤儿们入院后的学习、生活情况和他们的成长过程,学生代表登台发表毕业演说,然后合影留念。来者见这些乞讨儿经孤贫院抚养、教育,成了有文化、懂知识、会做工、能自食其力的青年,赞叹“这是泰安从未有过的事情”。泰山孤贫院的半工半读,一时蜚声遐迩。一些有钱的人家,也要求送子入院就学。国民党山东省统税局长柴春林,曾将其子柴志诚送入孤贫院教养。

知识出处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山東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内容分述了,回忆抗日战争初期郓城县的统战工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斗争中的滨海区、抗日战争初期党对泰山区道会门的统战工作、争取刘子昭部杆子会加入八路军的经过、忆汉斯·希伯参加英模大会片断、沈鸿烈在沂蒙山区、抗日战争时期的李先良、李先良与赵保元角逐的前前后后、忆省立第一乡师老校长鞠思敏先生、刘景良部活动片断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兴友洪
责任者
范永年
责任者
郑新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