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老校长鞠思敏先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78
颗粒名称: 缅怀老校长鞠思敏先生
分类号: K827
页数: 7
页码: 99-1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缅怀老校长鞠思敏先生,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授师范科举人、为我国做了巨大的贡献,缅怀鞠思敏先生、您教导的学生,有的致残硝烟,有的血染沙场,我们这些幸存者,一定要遵循您的教导,继续为国尽忠,为民立业。
关键词: 山东 缅怀 鞠思敏

内容

(一)
  老校长鞠思敏、山东省荣成县人,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生。青年入泮,1906年由革命党人刘冠三介绍加入同盟会县保送入山东优级师范学堂深造、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与同学王祝晨先生等108人入京复试,授师范科举人。本来可得七品京官职位,但老校长厌恶封建官场向往民主,故又回到济南,在刘冠三创办的山左公学任教。武昌起义,参加策动山东巡抚孙宝琦独立,但不久,孙又宣布取消独立。旋即驰返原籍荣成与党人刘鑑清等驱走清县吏,成立革命政府。不久,又遭到反革命势力的围攻,刘鑑清等18人罹难,老校长得岳父家帮助,仅以身免,夜走威海,间道返回省城。
  民国成立后,历任山东高等师范校长、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
  1913年,与刘冠三、王讷等人,创办私立正谊中学。
  (二)
  正谊中学创办伊始,既无基金,又无政府拨款,全靠同盟会中热心教育事业者,向社会募集少量资金而兴办起来。学校设在大明湖南岸的闫公祠里,祠堂因年久失修,满院荒芜,遍屋雀粪,游人罕至。老校长就利用这一荒凉祠堂,带领几位教师,除杂草、抬垃圾、修门窗,钉桌凳,简简单单地招生上课,创业的艰难情景是可想而知的。
  这期间,老校长又自费到京津、江苏、日本等地参观考察先进教育方法,获益颇深。1917年从日本回国,辞高官,谢厚禄,甘愿回到这破瓦寒窗的正谊中学受苦,终身以从事教育为己任。
  老校长一身兼三职:打铃、扫地、上课。没有钱请教师,就用“三顾”办法请老同学、老朋友帮助义务授课。他们都是一请就到,从没有闭门谢绝者。教师得到的报酬是:课前课后由老校长亲手敬的一杯开水!这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就这样辛辛苦苦地办了数年。不少大学毕业后回到济南的校友,都主动向老校长请求为母校兼课,不要报酬,以报答培育之恩。
  设备简陋,师资不正常,学生年龄不一,程度不齐,这是正谊中学初创时期的特点,于是教育界送给她一个诨号,叫“破正谊”。而老校长并没有因“破”而灰心丧志。而是更加刻苦努力,发奋图强,加上校友和社会上的同情与支持,不数年,不但校本部发展成一所相当规模的、拥有第一流教师的正规中学,而且又在胶济铁路的黄台车站南,创办了一所分校,还办起了两处小学。从此,再也不是“破正谊”了。这一奇迹般的成就,没有老校长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德望,是很难办到的。
  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山东军民死在日寇的抢弹白刃之下有1.1万余人,财产损失21008万余元。日寇侵略军撤退后,学校才开课。老校长吩咐事务处,凡是被击毁的青瓦屋顶,一律补上红瓦;击毁的残垣断壁,原样不动!学生们站在院子里,七嘴八舌,这个说:“青屋顶补红瓦,难看!”那个说:“破墙不修复,瞎凑合!”老校长走在学生中间,沉痛地说:“‘五·三”惨案,是我们的国耻,补上的红瓦,就是我死难三千个同胞的鲜血;弹痕累累的残垣,就是国耻碑志!同学们,你们说,我们不应当留作纪念吗?你们每个人,心灵上都有同样的伤痕,也不要抹掉啊!”学生们听后放声痛哭,老校长也热泪盈眶眶。
  (三)
  1929年秋,山东省教育厅坚请这位有经验、有德望的老教育家,筹办山东省立第一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济南乡师)。老校长则把正谊中学校长职务,暂时委托他人担任,(仍担任董事长),来到一乡师开始了筹备工作。一乡师校址设在济南市北园的白鹤庄,学校环境幽静:翠柳环抱,小河淙淙,真是无水不荷花的“北园小江南”,是读书的好地方。革命老干部王路宾、潘复生(刘开濬)是一级学生;姚仲明同志是二级一班学生;1930年秋我考入本校和刘勇同志是二级二班同学。
  当时,老校长已年逾花甲,态度和霭,作风民主,从不以教育家自居。对学生也是循循善诱,不以厉色训斥。尤其尊敬范明枢老师,总是尊称老伯(老校长与范老师早逝的儿子是同学)。老校长尊长敬老的美德,为同学们树立了典范。
  老校长还与国内知名教育家:陶行知、张伯苓、晏阳初、黄炎培、梁漱溟、舒新城;文学家:胡适、老舍等均有来往。并请陶行知、梁漱溟、舒新城,老舍诸位学者,到一乡师作过学术演讲。
  老校长从不侈谈“教育万能论”,对犯有错误的学生,也主张批评教育,也主张挂牌记过,但不主张开除。老校长坚信,为师尊者,能够以身作则,耐心、细致、潜移默化,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一环。
  我校有一袁姓同学,行为散漫,自诩才高同学一筹,而同学们也以假名士讽之。他是早操不上睡大觉;对老师也无礼貌,动辄横加品评:某也学优,某也学差,不愿听的课,他连教室门都不进,同学们视为班外人,老师也视为朽木材。在校务会议上,训育主任坚主将其开除,众老师也多默不作声。老校长则说服了诸位老师,认为对顽劣学生,不能这样简单教育,开除固可减轻学校负担,但给社会则增添了麻烦,并非办教育之本意。一天早晨,同学们正在早操,袁某却在梦入南柯,忽觉头额有些凉意,睁眼一看,原来是老校长站在床前。老校长和蔼地说:“你病了么?请校医看看,治好了好上课,躺着吧!”袁某也不是白痴,他也知道老校长来“探病”的本意,也知道悬崖之前就是深渊。校长的来访也确深深地打动了他那颗傲漫的心。从此,他再也不敢睡大觉了,再也不敢侮慢老师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全国各地大、中学校学生,组织“请愿团”、“示威团”到南京敦促蒋介石出兵东北抗战。一乡师的同学,也由潘复生等领导组织赴南京请愿团,我也参加了。老校长坚守“教育救国”为目的,亲自到火车站送行,校长送行是要冒一定风险的!因韩复榘反对学生请愿,国民党特务又在车站监视,但老校长并不在乎这些风险,还特派崔祝生老师到南京看望请愿的同学们。当我们由南京回到济南时,韩复榘又下令,各校立即放寒假,并不准学生回学校住宿!老校长不顾禁令,照样让学生回校食宿(师范生公费供给伙食)。我们这些离家路远,又无钱买车票的穷苦学生,才免遭露宿街头之苦。
  1932年春,一个夜晚,韩复榘在济南对爱国人士实行大逮捕。一乡师被捕去的有范明枢、陈济源、李××三位老师和八名同学,全校一片白色恐怖。第二天早晨,老校长召集学生训话一字一顿地说:“同学们,昨晚我校发生的事,你们是知道的,这是个社会问题,国难当头,我们更要认清形势。不要惊慌,继续上课!”不足十分钟的一腔义愤的讲话,这样结束了。
  营救师生,自然是老校长要做的事,并把陈济源的爱人,请到学校担任女生指导员,借以维持其家庭生活。
  暑假前,为师生被捕事,教育当局欲撤换老校长,但又慑于老校长在教育界的威望,不好明撤,暗示自动辞职。老校长则庄重而严正的表示:“我办学没有错,撤职则可,辞职则不可!”结果还是被撤职。
  老校长一生,堂堂正正,宠厚不惊,去留无意,可反动当局,欲用庸俗手法,假意安慰老校长,给老校长教育厅视察员之虚名,月薪80元,在家养老。老校长冷笑一声以对,不谢而别。从此,影息杏坛,直至与世长辞。
  (四)
  老校长从事教育数十年,只知有公,不知有己。虽然自奉俭朴,但无积蓄。在职期间,每月薪俸,除留一部分家庭生活必须费用外,其余,这个五元,那个十元,悉数资助上大学的贫苦门生。于今,遽然断经济来源,家庭生活窘迫。还是教育图书社、东方书社、北洋书社的诸位经理们,重同乡之谊,每月送些米面,维持生计。各地正谊中学的学友,闻讯发起“鞠思敏校长晚年生活乐捐委员会”,捐款所得,在济南县东巷筹建四合院平房一所,给老校长居住,余款千元,留作老校长养老之用。
  老校长原住济南城里英武庙街,茅屋三间,还是租赁的。1936年夏,喜迁新居,老友、校友、同乡,均来祝贺,帮助搬迁。搬出的床桌都是二十年前的旧物,被褥旧的旧、补的补;老校长与老师母使用的一架蚊帐,光补丁就有十几处。教育图书社的李经理,看到这些物品实在无法再继续使用,吩咐伙计,买了些新的才替换下来。
  (五)
  “七·七”事变,日寇占领济南,曾在优级师范教过书的日本人丰田三次登门,请老校长出山相助,并以山东教育厅长高位相许;又威胁说是奉皇军之命来劝驾的。老校长淡淡一笑,以年老有病,坚辞不屈。在伪教育部门任事的旧相识,也以“办教育何分敌我”来相劝,老校长话也不答,端茶送客。
  自日寇进据济南,老校长只出过两次大门:都是正谊中学开校庆会,请老董事长去和师生见见面,讲讲话。但老校长坐坐就回,未发一言。
  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在阜阳时,请老校长担任省参议会议员,也以年老有病辞。
  (六)
  1944年8月7日,热爱祖国、热爱民主、同情革命、保护革命,毕生心血贡献给祖国教育事业的著名教育家鞠思敏老校长,与世长辞了,享年72岁。殡葬之日,旧朋、校友、市民、街邻、同乡等,五步一祭,十步一奠,送葬人群长达数里。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正谊中学校院内,举行追悼会,老校长的生前友好、校友、街坊,500余人,省教育厅长李泰华先生也参加了追悼会,并讲了话。会后,校友80余人谒墓。墓在黄台车站南里许。大家抑制不住师生真挚情感,肃立墓前,个个啜泣、唏嘘:老校长,学生等来看望您老人家来了。另外,再报告您老人家一个好消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了!日寇投降了!您教导的学生,有的致残硝烟,有的血染沙场,我们这些幸存者,一定要遵循您的教导,继续为国尽忠,为民立业。老校长,瞑目吧,安息吧!
  (七)
  我们有这样一位老校长,深感光荣和骄傲;也是荣成人民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并发表了《革命老人范明枢》、《抗战功臣万春圃》、《从举人到革命者——亓养斋生平》、《附录打不得九论》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治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