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将领韩炳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2121
颗粒名称: 抗日将领韩炳宸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335-33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将领韩炳宸,韩炳宸,字星坦,系金乡县城郊乡高庄村人,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炳宸自幼身强力壮,天资聪慧,性情刚强,胆量过人。10岁时即随父习武,拳脚套路有相当的功夫,18岁时雇给本村高姓大地主看家护院。不久,应募在本县警备队当了一名骑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关键词: 山东 抗日将领 韩炳宸

内容

韩炳宸,字星坦,系金乡县城郊乡高庄村人,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炳宸自幼身强力壮,天资聪慧,性情刚强,胆量过人。10岁时即随父习武,拳脚套路有相当的功夫,18岁时雇给本村高姓大地主看家护院。不久,应募在本县警备队当了一名骑兵,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1929年初,韩炳宸经其当时在青岛任海军大队长的表兄李友渔介绍,来到即墨县警备大队任职。任职期间,因剿匪较卖力,且有一定功夫,深受上司赏识,从而很快被提升为副大队长(大队长由县长兼任)。1933年秋,因他擒杀下疃村绑票杀人犯王双吉,遭王之家属诬告,韩炳宸被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抓往省府审讯。在公堂上,他大义凛然,豁出一死,同原告进行对质,以确凿的证据驳倒了对方,将官司打赢。韩复榘见其是个人才,遂亲自提升他为警备队大队长,调往高密县任职。
  1935年初,即墨县民团成立,韩炳宸又调回即墨县任大队长。同年秋,民团改为特务队。在此之际,特务队两个班在班长黄化旗的蛊惑下哗变。他们予伏于藏村芦苇地中打了韩炳宸的伏击。打死3人,炳宸负伤。事后,鲁东民团指挥张襄五以失职罪将其撤职。韩炳宸遂赴青岛养伤,并在青岛市公安局挂一警官衔赋闲。
  1937年“七·七”事变后,韩炳宸回到即墨,协助县长史景洲、训练大队长李成功组织防务。不久,随着日军的步步逼近,以及于学忠等部的西撤,史景洲、李成功等亦决计弃城而逃,只有韩炳宸等人留即墨孤守城池。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1月17日,日军入侵即墨城,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韩炳宸只身潜往莱阳,转入地下,同该县歇风乡校(政校合一,校长即区长)校长周子洪、夏格庄乡校葛子明取得了联系,于是,他便开始了重拉队伍的行动计划。根据他的意图,其警卫员黄爱君在家乡王庄村截获了一部分从棘洪滩西撤的训练大队的枪,在即墨二区组织了一支300余人的队伍,并将队伍拉到了店集。与此同时,韩炳宸的二弟曾在即墨公安局当过巡官的韩炳勋也从鲁西南招募来数百兵丁;一部分没有撤走的海军陆战队士兵及韩的旧部属亦携枪带马纷纷来投。就这样,韩炳宸在很短的的时间内拉起了一支1000余人的队伍,收集了800多条枪,在店集成立了“即墨县抗日游击队指挥部”,自任指挥,并接受国民党鲁东行署卢斌后为李先良的领导。除其直接所辖的1000余人外,即墨北部、东部各区队亦归他所指挥。
  1938年5月,韩炳宸率兵包围了周疃李秉和庄园,勒令李家将拥有的枪支交出抗日。最后以李家交出100余条长枪及两挺机枪而告结束。此外,他还率众到王村岛里一带,向一些较有实力的商船大户要枪索钱,以此来扩充势力充当军饷。经过近一年的闯荡,韩炳宸的队伍即扩充到2000余人,编为两个团,号称“韩部”,成为胶东较强的游击势力之一。
  韩炳宸依仗自己的实力,同日军进行了多次战斗,亦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发生过严重磨擦。鉴于此,党组织利用关系,通过各种渠道做韩的工作。经反复协商,韩炳宸表示欢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主张。同年4月底,韩炳宸率部向据守在即墨城的日军发起了猛烈进攻。他们用煤油桶盛放鞭炮以壮声势,迫使敌人撤回了北关炮楼的兵力,龟缩在城内不敢妄动。5月初,驻即墨城的日军主力调青岛,韩部遂协同赵世恪等部的游击队乘机收复了即墨城。数日后,日军反扑,韩、赵等部又进行了英勇抵抗。由于日军火力强大,他们在伤亡较大的情况下被迫撤出了战斗,即城再陷。当时日伪创办的《新民日报》便大肆吹嘘“皇军将韩部击溃……”。后来,韩炳宸部在范戈庄、马坪、皋虞等地,亦同日军发生过多次战斗。
  1938年底,韩炳宸的队伍不断扩大而又处于极度困难之中,虽然人马众多,但因兵饷不足,武器弹药奇缺,致使战斗力每况愈下。鉴于这种情况,驻青日军一边在军事上对其施加压力,一边密派韩炳宸的亲朋好友充当说客,企图逼迫韩炳宸投降。韩炳宸在这内外交困、无依无靠的境况下,为了不被日军吃掉并趁机补充粮饷装备,保住其“草头王”的位置,于是,他便在原班人马不被改编的条件下,满口答应投降了日军。可是,丧失民族气节的代价,仍然不能换取日军的恩赐。韩部降后数日,一直没有得到日军的一枪一弹,反而还多次胁迫其接受改编。事实教育了韩炳宸,使他认识到“皇军”这个靠山终久是靠不住的。于是,他毅然地扯下了伪番号,同日军分道扬镳,重新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韩炳宸脱离日军后,仍在即墨东部周旋。此时,日军对其更加仇恨,百姓亦对其成见未消,他处在这势单力孤的情况下,时刻都在为他的归属着想。正在这时,驻守莱阳的国民党山东第十三区保安司令赵保原,为了扩充势力,派十三区专员参议朱伯勋为说客,首先说通了黄爱君,然后又通过原即墨县长李家禾及歇风乡校校长周子洪劝说韩炳宸同赵保原合并。为了有所依托,摆脱困境,韩炳宸只好答应投靠赵保原,遂于1939年5月放弃店集、金口等防地,率部北上莱阳,与赵部合并。韩投赵后,所辖两个团:一团团长黄爱君、副团长高志华,近1500人;二团团长王保林、副团长韩炳勋(炳宸的二弟)近1000人。该部投赵后即被编为“保安第二旅”,委任黄爱君为旅长,韩炳宸则由李先良、赵保原报请国民党鲁苏战区及山东省政府,被擢升为第十三区保安副司令。
  1939年11月,日军兵分西、南两路大举进犯莱阳,西路由汉奸李燮坤率日伪精锐部队千余人,并配以骑兵一部、山炮四门,从平度祝沟东进,企图一举攻克莱阳城,南路则由青岛部分日伪军从即墨灵山北上,窜犯夏格庄一带,以策应正面(西路)进犯之敌。在这大兵压境的严峻时刻,十三区保安司令部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研究战斗部署,并强调了些次阻击之目的在于挫伤敌人气焰,争取时间,以利莱阳城撤退。会上,韩炳宸主动地承担了阻击西路敌人的任务。他首先命令在金口一带驻守的保安十七团紧急北上,迎击进犯之敌,随后亲率邓学良团,黄爱君团及机枪连等部火速开赴前线。
  11月10日上午7时许,韩炳宸率部赶到了莱西枯旺庄以西郭家庄一带,接替了正在阻击日军的保安十七团,并迅速占领了有利地形,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全体将士同仇敌忾,英勇顽强,紧紧地拒敌于太平山高地之下,使敌人前进迟缓。敌人恼羞成怒,遂凭借着他的炮火优势向韩炳宸阵地疯狂地炮轰和扫射,终于被其攻占了俯瞰通往莱城大道的大埠沟制高点,使韩部阵地全部暴露在敌人面前,与我十分不利。为了改变被动的局面,韩炳宸组织兵力发动了数次强攻。但终因敌人火力猛烈,营长孙勇禄负伤,4名连长阵亡,士兵亦伤亡惨重,强攻未能奏效。在这种情况下,怒不可遏的韩炳宸把上衣一脱,
  挥舞大刀,身先士卒,率众杀向敌阵。我阵地的火力全力掩护,保安十七团亦从侧翼发起猛攻,使敌人两面受敌,猝不及防,终于将敌人压制在大埠沟上,不能再次发动攻击。但是,在混战中,韩炳宸身中数弹,伤势严重,被抢下火线进行包扎。他在撤离阵地时,仍命令邓学良团长继续指挥战斗,一直战斗到下午3时部队才撤退。此役韩部官兵共伤亡500多人,据松旺庄百姓目击,日伪军亦运回了数卡车尸体。韩炳宸负伤后,即在松旺庄乘担架送往莱阳城。第二天(1939年11月11日,古历十月初一日)当行至河头店东沟时,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而以身殉国,年仅39岁。
  韩炳宸牺牲后,国民党鲁东行署、十三区专署、保安司令部、莱阳县党部、县政府,以及各民众团体和将士共2000余人,在莱阳城东蚬河崖为他和阵亡的将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十三区保安司令部负责人代表上述各界和他本人献了花圈、挽联并致了倬词。他在挽联中写到:“成功取义君等先我矣,白发黄口吾定抚恤之!”为表彰韩炳宸之抗日捐躯精神,国民党中央政府追赠其陆军少将军衔。在胶东抗战八年中,韩炳宸是国民党军队牺牲的职衔最高的指挥官。
  (本文由孙洪来整理,金乡县政协提供)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本卷收录山东自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军事史料,以记述各个时期北洋和国民党军方面重大的战役和军事行动、在山东有代表性,影响较大的军事人物为主要内容。 从我们掌握资料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稿件的取舍上,我们遵循了这样几条原则: 一是反映各个历史时期在山东进行的有较大影响的战役和军事活动;二是记述在全国、全省有代表性的山东籍军事人物;三是记述在抗日战场上为国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生平业绩;四是鉴于政协文史资料的特点,对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活动不作反映。所选稿件绝大部分为当事人的“三亲”史料,只是个别有影响的人物史料欠完整,我们请有关专家作了综合编写。 由于民国时期特殊的历史状况所决定,许多著名的军事人物主政一方,或一生的主要经历带有较强的政治色彩。另外有的史料撰写角度不同,未从军事方面着墨。这样,为避免重复,我们把一部分军事人物的史料归入另卷。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庆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