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红嫂”——明德英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963
颗粒名称:
“红嫂”——明德英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312-31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沂南县马牧池乡人明德英的生平及革命历程。
关键词:
明德英
革命历程
抗战时期
内容
沂南县马牧池乡境内有一条长达数十里的蜿蜒小河,叫王家河,闻名全国的“红嫂”明德英就住在河边的横河村中。
明德英,1908年出生于横河村以西10余里的岸堤村的一个穷人家里,从小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由于是聋哑人,更是经常遭受打骂、期凌,从懂事起就开始讨饭为生。她30多岁的时候,讨饭讨到横河村,在乡亲们的撮合下,与40多岁的李开田结了婚。因李开田也是个穷汉子,婚后他们生活无着,热心的乡亲们又撮合着让他们去当守墓人,靠耕种墓地之间的边角地块聊以为生。
抗日战争爆发后,沂蒙山区成了山东抗日的中心区,马牧池一带更有山东的“小延安”之称。日寇每年都要用大量的兵力,对这一带大规模扫荡,进行残酷的烧杀抢掠,这一切使有着朴素阶级感情的明德英恨透了日本鬼子。当时,山东八路军的首脑机关——山东纵队司令部就设在马牧池,政治部、保卫部就驻在横河村。明德英亲眼看到八路军战士待乡亲们如同父母,帮乡亲们挑水担柴,救济孤寡老人,组织乡亲们搞生产、学文化……八路军的到来,使这里换成一个崭新的天下。明德英亲身感受到了八路军的可亲可爱可敬。
1941年11月,日寇调集5万余人对沂蒙山区大“扫荡”,妄图一举摧毁我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4日拂晓,日寇集结大量兵力,突然包围了驻在马牧池的山纵司令部,山纵一旅的两个团迅速投入战斗,实施突围。激烈的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一个小战士突出敌人的包围,冲到王家河边,两个日寇发现后在后面紧追,小战士急中生智,涉水跑向明德英看护的墓地。两个日寇也紧跟着追到墓地,小战士利用坟墓、石碑的掩护,与敌人展开了“抓迷藏”式的反追逐。敌人恼羞成怒,频频向他射击,小战士躲闪不及,两处受伤,他忍痛继续向墓地北面跑去。
明德英此时正坐在自家的团瓢(沂蒙山区的一种小草屋)前,看护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墓地的枪声,战士跑出墓地后急忙朝她跑来。明德英见状一愣忙迎上前去,小战士见她不会说话。用手比划着告诉她墓地里有鬼子追他,明德英明白了,果断地把小战士拉到她的团瓢里,往床上推,小战士怕连累大嫂不肯上床,明德英知道事不宜迟,用力把小战士摁倒在床上,掀起床上的破被子,把小战士连头带脚全盖了起来……
两名日寇在墓地里找不到小战士,就追到明德英的团瓢前。明德英的团瓢矮小,站在门口就可将里面看得一清二楚。小战士身材小,躺在被子底下看不出被子有什么异常,两名日寇探头探脑看了一下,丝毫没怀疑这床破破烂烂的被子底下能隐藏什么。日寇见明德英不会说话,更不怀疑她了,忙打着手势问小战士跑哪去了,明德英悬着的心落了下来,沉着肯定地打着手势,说小战士跑向西山了,鬼子终于被引走了,小战士脱险了!
明德英忙回到屋里掀开被子一看,吓了一跳,小战士因没来得及包扎,伤口失血过多已经昏迷,他脸白如纸,嘴唇干裂,气息如丝,奄奄一息。在这危机时刻,已经来不及烧水做饭,明德英当机立断把自己的乳汁挤进小战士嘴里,滴滴甘甜的乳汁渐渐滋润了战士的心田,小战士慢慢苏醒了,明德英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为了保护好小战士,明德英和丈夫商量着,把小战士藏到墓地当中的一座空坟里,里面铺上细草,外面用柴草堵住坟洞,明德英进进出出,为他包扎伤口、送饭送水。几天后。小战士伤口感染化脓,发了阵阵难闻的气味,明德英焦急万分,叫丈夫买来草药熬成药汤,天天为小战士清洗伤口。她还把家中仅存的两只老母鸡杀了,熬成鸡汤一口口地喂给小战士。十几天过去了,在明德英妇夫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小战士痊愈了,他恋恋不舍地告别明德英一家,重返抗日前线,走在路上,他满含热泪,不断地回首,再回首……
1942年底,日寇在空军的配合上,又对沂蒙山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拉网合围”大扫荡,沂蒙山的抗战进入到了最艰苦的阶段,当地群众扶老携幼不分白天黑夜逃难于山沟丛林。驻在这里的山东纵队军医处一所香炉石分所因未来得及转移,就分散隐蔽在群众当中,与敌人周旅于各个山头。当时只有13岁的庄新民在所里当看护员,卫生所被冲散后,他一个人只得跟着逃难的群众一起跑。有一天傍晚,他跑进一条山沟里,饥饿和孤独一齐向他袭来,正在这时,李开田也来到这里,他问了问庄新民,断定他是小八路,就掏出一把生地瓜干塞给小庄说:“孩子,快吃吧,咱是一家人,你别乱跑,就跟着我吧。”从此这一老一少情比父子,相依为命。
有一天下午,他们逃到一个山谷里被鬼子发现了,先是飞机轰炸,又用炮弹轰击,很多逃难群众倒在血泊中,剩下的全被鬼子抓去,关在马牧池的南庙里。第二天,鬼子拿着指挥刀在人群中转来转去,一个个地审视着。当转到庄新民前面时,鬼子瞪着眼打量了一番,突然说:“你的八路的……”,李开田紧拉着小庄的胳膊,大声说:“这是我的儿子……”凶狠的鬼子见李开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又见庄新民长得矮小瘦弱,穿着一身土布衣裳,确实不大象八路,终于打消了怀疑。
鬼子后来把他们押往沂水城,又逼着他们把抢来的牛驴送往泰安。经过数天的煎熬和折磨后,他们才逃离敌人,爬山越岭昼夜兼程。刚上路时,李开田拉着小庄的手走,后来干脆背着他走,终于在一天夜里回到了家。
明德英看到丈夫背回个小八路,又欣慰又高兴,好象自己出远门多年的儿子回来了。她见庄新民的脚已磨破化脓发炎,就用盐水把他的脚洗净,用干净布包好。后来明德英又一次次不顾气味难闻,抱着小庄的腿用草药烫洗治疗。明德英为小庄包扎好脚后,见他又劳累又饥饿,可家里找不出一点吃的东西。她不得已跑出去从邻居那儿弄来了几个土豆子,切成条煮熟后再拌芝麻盐给小庄吃,这在当时可算是美餐了。看着小庄吃饭,明德英比看着儿子吃饭还要高兴。
明德英家只有一盘炕,一床破棉被,晚上小庄就和大爷大娘弟弟妹妹们睡在一起。为了小庄的安全,明德英几乎一夜都不睡,她不顾夜里寒气袭人,一次又一次到门外观察放哨。
一连几天,庄新民躺在炕上。明德英把家里和邻居家可吃的东西都做给庄新民吃了,大爷大娘和弟弟妹妹却都只能吃点糠菜,喝点稀汤。有时因为弄不到好一点的东西给小庄吃,明德英内疚地悄悄擦眼泪。
看到大娘家里确实困难,庄新民身体也有了些恢复,他多次提出要走,可明德英和大爷坚持不让他走,总是说:“你的脚没好,身体还不壮实,多住几天养好了再走!”又过了几天,庄新民的身体有了很大好转,他再三要求找部队去。临行前明德英一针一线,把庄新民破了的衣服、烂了的鞋子细细地缝好,亲手给他穿上,打量了又打量,仿佛又要送儿子出远门。临走,明德英又到村里弄来几个地瓜,煮熟了,让他带着在路上吃。两位老人拉着庄新民的手,一直送到村头。明德英眼里含热泪,一个劲地打着手势让庄新民找不到部队再回来。庄新民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说了一句:“爹、娘!有机会我一定回来看望您二老。”依依不舍地告别两位老人。走出很远之后,庄新民回头看去,透过模糊的泪水,看到二位老人还在村头不停地招手,招手……
12年后的1955年,庄新民随部队南下到了上海工作。在地方邮局的帮助下,庄新民经过半年多的周折终于和明德英一家联系上了。从此,他们书信往来,倾吐着思念之情。1956年,庄新民写信邀请李开田到上海团聚了半个多月,庄新民的孩子身前身后跟着这个沂蒙山来的爷爷形影不离,一家人充满了天伦之乐。
“文革”期间,庄新民受迫害,造反派想凭庄新民离开部队一段时间的历史,定他为叛徒。明德英夫妇仗义直言,再次做了实事求是的证明,使庄新民幸免于难,得以继续为党工作。庄新民感慨万分地说:“明德英第二次救了我的命。”
又是20多年过去了。1990年10月,年近70的庄新民带着夫人不远千里,专程来沂蒙山看望明德英,一进门,庄老深情地叫一声“娘!”就和明德英紧紧拥抱在一起……
“红嫂”明德英今年85年龄。她身体很好,经常自己动手做饭炒莱,一顿饭能吃两个煎饼一碗菜。几年来,县乡财政拔款,乡亲们帮忙,明德英家先后盖起了4间瓦房,2间西屋,一律红瓦白墙,还拉上了院墙,安上了绿色油漆的大铁门,住得宽敞、明亮、整齐。明德英室内正墙上挂满了许多部队、学校、机关赠送的匾额、锦旗,其中一块匾上写道:“功德永存、英雄红嫂”,表明了明德英老人的革命身份。
现在,明德英老人每月的固定照顾是60元人民币,其中县财政拨款、民政发放的是40元,著名演员王玉梅每月寄给她20元。从60年代开始,各级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干部、军人、学生等各界代表纷纷前来看望慰问,川流不息的人群不断地进出于这个偏僻山村的农家小院,明德英老人的心里无限地欣慰……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山东省革命斗争时期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山东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回忆、一九三一年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记、我国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在广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建国
责任者
李振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明德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