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抗战初期郓城县的统战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927
颗粒名称:
抗战初期郓城县的统战工作
分类号:
D613
页数:
10
页码:
150-15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战初期郓城县的统战工作,包括争取王念根联合抗日、团结爱国民主人士、团结“黄安救国工作团”、争取和改造联庄会。
关键词:
统战工作
抗日时期
郓城县
内容
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在济南高中读书的共产党员梁仞千同志受组织的委托,回到他的家乡郓城,从事建党工作,开展抗日活动。经过半年的努力,发展了一批党员,联络了一些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为建立郓城县委创造了条件。1937年底前后,上级又派了高启云、张明谦、张敬一等同志到郓城工作,于1938年初建立了郓、鄄、巨、菏四县工委(不久改为郓城中心县委),负责领导郓城、鄄城、巨野、菏泽四个县的工作。梁仞千、高启云、张明谦、张敬一等同志,都是当时县委的主要领导成员。
济南失守后,郓城等县的社会秩序相当混乱,土匪流氓拉帮结伙,散兵成灾,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但就整个形势来讲,仍然是国民党旧政府统治的天下,我们的力量很少,又没有公开的名义,只限于秘密活动。这种情况,显然是无法适应抗日高潮迅速发展的局面。如何打开局面,发展抗日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当时情况,经县委研究,决定建立“鲁西抗日自卫团”,举办团员训练班,作为开创局面的一个起点。经过准备,于1938年3月初在建立“鲁西抗日自卫团”的同时,举办了三期训练班,培养了100多名抗日骨干。训练班的经费、口粮、枪支等,都是同志们捐助的,许多爱国人士也给了很大的支持,地点是借用的一个破旅店。训练班成员每天吃两顿窝窝头,连咸菜也吃不上,但大家情绪很高,没有一个叫苦的。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颂的、为开创这个地区革命事业铺设基石的“窝窝队”。
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项基本的政治方针。从郓城建党开始,我们就非常重视统战工作。在“鲁西抗日自卫团”举办的三期训练班中,统战工作是主要课程之一。
一、争取王念根联合抗日
1938年,王念根是国民党郓城的县长。他上任后,极力标榜自己主张抗日,积极发展武装。在全县九个行政区,每区建立了一个中队,县里建立了一个保安营,共1,500多人,枪支都是各乡集资购买的。为了取得群众的支持,他以这部分武装为基础,联合当地一些群众性的保家自卫组织,组成了郓城抗敌指挥部,并聘请本地一位国民党退伍的师长祝璧臣先生为指挥部的副司令(王念根兼任司令)。
1938年春,在徐州会战期间,国民党23师驻防郓城,负责外围警戒。徐州会战结束后,5月9日,日军一部即向该师发动进攻。激战两日,双方伤亡很大,23师终日孤军作战,力不胜敌,于5月11日撤出战斗,向西转移,县城随告失守。当时王念根和他的武装部队、政府人员,弃城南逃,狼狈不堪。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县委立即集中了30多名抗日自卫团员,在高启云、张敬一同志的带领下,毅然挺进到县城周围,积极进行宣传和扰乱敌人的活动。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这支小部队经受了考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
在敌人占领县城期间,王念根对我们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动派人和我们联系,表示愿同我们合作抗日。县委认为,他这个变化,不论出于何种原因,我们都应以大局为重,热情表示欢迎。为表示团结抗日,经双方商定,在五区陈里长村召开了联欢会,王念根首先讲话,对我们大加赞扬。他说,县城失守后,你们不畏强敌,挺身而出,坚持斗争,不愧是郓城50万父老的精华。现在国难当头,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抗日,保卫家乡。敌人退出县城之后,经双方协商,把我们的游击队改名为“郓城教导队”,保持独立建制,接受政府指导,和政府一起进驻城内,由政府提供给养。我们进城之后,开始工作比较顺利,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我们广泛开展活动,公开接触各个阶层,开展统战工作,扩大影响,许多城乡知识分子慕名而来,队伍不断扩大。这种情况很快又引起了王念根的不满和不安。开始,强调给养困难,企图用减少口粮的办法限制我们的发展;随后就制造舆论,说我们宣传马列主义,“不利于团结抗战”,不久,又公开提出,要解散教导队,说愿意留下的编入保安营,不愿留下的自便。为了防止意外,保存力量,县委迅速采取了应变措施,部队化整为零,把人员、枪支转移到农村,继续开展抗日活动。
争取王念根联合抗日的工作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扩大了我们的政治影响,争得了群众和一些爱国人士的同情,使我们受到了锻炼,增长了知识。所有这些,对后来工作的开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团结爱国民主人士
抗日战争初期,由于民族矛盾激化,面临亡国的危险,激发了一些老先生的爱国热情。这些老先生一般都年近花甲,有一定的知识,德高望重,富有民族意识,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其中有些是我们同志的亲属,有些是社会上层的爱国人士,他们根据各自的条件,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对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为这方面涉及的人数较多,很难一一详述,只能讲两个事例:
1.梁秀松老先生
梁秀松先生是郓城党的主要创始人梁仞千同志的父亲,他是个为革命事业不惜倾家荡产和牺牲个人生命的老人。梁仞千同志奉命回乡后,四外奔波,积极进行抗日活动,首先得到父亲的大力支持。从郓城县委建立到八路军115师入鲁,在这一年多最困难的时期内,县委机关一直住在梁仞千同志的家中。这个家庭不仅为县委的同志提供了全部食宿条件,而且为掩护县委活动承担了很大风险。鲁西抗日自卫团办的三期训练班,有相当一部分粮、款是由这个家庭出卖土地资助的。当时梁秀松先生是一家之主,家中的事情他说了算。他这种抗日热情,如果仅仅理解为照顾儿子的情面,是远远不够的。梁秀松先生虽然只读过几年私塾,文化水平不高,但为人正直,济贫扶危,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声望。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忧国忧民,时常为大片国土的沦陷而叹息。通过对共产党人的接触,使他增加了不少新知识,懂得了一些抗日救国的基本道理。他深信我们的革命事业是正义的,为革命做出贡献是光荣的,这是他支持和参加革命事业的真正力量源泉。
最早为我们建立武装创造条件的,也是梁秀松先生。1938年春,他通过旧政府六区区长黎佩卿的私交关系,担任了该区武装中队长的职务。其实,梁秀松先生并无军事知识,而且年近花甲,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头,毅然弃农从军,确实令人敬佩。论财产他有良田百亩,论家庭已是儿孙满堂,日子过得不错,从军的目的显然不是处于经济上的考虑。知情的都明白,他是接受党的委托去甘冒风险的。在他任职的同时,县委派了共产党员李常秀同志协助他进行工作。在徐州会战期间,由于形势紧张,战士中出现了一些离队不归的,梁秀松先生就利用这个机会,把闲置的枪支转移到县委,并拨出一部分空额口粮,为我们创建第一支游击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939年3月2日,八路军115师入鲁,首先到达郓城,3月4日进行了樊坝战斗,歼敌一个团,俘获伪团长刘玉胜以下500余人,缴获各种枪500余支。我军入鲁和樊坝战斗的胜利,很快改变了郓城和鲁西地区对敌斗争的形势。地方党的活动从“地下”转到“地上”,我主力部队成了领导抗日斗争的坚强力量,各项工作发展很快。樊坝战斗后不久,我军主力继续东进,留下了杨勇和张国华同志,分别带领686团3营和师直的两个连,坚持鲁西地区的抗日斗争。在主力部队的支持下,当年9月建立了县人民政权,地委书记梁仞千同志当选为郓城抗日政府的第一任县长,梁秀松先生接任了六区区长。这件事在群众中一时传为佳话,有一首歌谣唱道:
老区长,梁秀松,
骑毛驴,戴眼镜,
倾家荡产闹革命,
年高六十又出征,
儿子当县长,
老子听命令,
抗战杀敌人,
梁家父子兵。
2.国民党退伍军人祝璧臣
祝璧臣先生原名祝锡煌,是郓城玉皇庙乡祝桥村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任过师长,“七·七”事变前退伍回乡。本人是当地较大的地主,又是国民党退伍的高级军官,为人正直,具有民族觉悟,主张抗日,在上层人物中颇有影响,是个地方势力派的代表人物。因此,王念根对他非常重视,多方对他做工作,请他披甲上阵,再度出山,共赴国难。祝璧臣先生虽年逾花甲,却毅然接受了王念根的聘请,就任了郓城抗敌指挥部的副司令(王念根兼任司令),协助王念根指挥全县1,500多人的武装和一些民团组织。开始尽管他没有多少实权,但总想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影响,力求为抗战做出贡献。
在我们游击队进城改名为“郓城县教导队”期间,县委也非常重视做祝璧臣先生的工作。当时,他对我们的处境十分同情,对王念根不顾大局、排除异己的恶劣行径极为不满,但由于他没有掌握实权,无力改变当时的局面。1938年秋,王念根被免除了郓城县县长的职务,国民党派李世荣任郓城县县长。此人比较开明,对祝璧臣先生与我们的交往放松了限制,为加强我们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方便。1939年初,郓城县城再次失守,惯匪头子刘本功在日军的扶持下,当了郓城伪县长。在县城失守前后,祝璧臣先生带领全县武装转战郓城、巨野之间,曾与敌伪多次交锋。在当时条件下,虽不能克敌制胜,但总还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起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1939年春,八路军115师入鲁和樊坝战斗的胜利,使我们和祝璧臣先生的合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当他获悉八路军入鲁的情况后,当即派人到黄河边迎接。樊坝战斗后,又很快同杨勇同志取得了联系。对我军的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艰苦朴素等优良作风,他倍加赞赏。在杨勇等一些党政军领导同志的直接帮助下,经过一段合作共事,祝璧臣先生进步很快。他对我党我军顾全大局、真诚团结和一致对敌的博大胸怀,衷心佩服;对我们开创鲁西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和决心,深信不疑。当年夏、秋两季,我军连打胜仗。各级抗日政权和群众团体相继建立,根据地逐步扩大,但郓城国民党县长张培修顽固不化,坚持反共,破坏统战。这样,就使祝璧臣先生认识到,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抗日战争胜利有望。因此,他决心要跟共产党走。这期间,在各区中队中,我们都先后派进了干部。对全县的武装,整编成了三个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鲁西支队,由祝璧臣先生任司令。当年秋、冬之间,这部分武装先后被编入了我们的主力部队。1940年4月间,鲁西行署成立,同时成立了鲁西宪政促进会,祝璧臣先生被选为促进会的委员。后因年老体弱,难以坚持敌后艰苦的斗争,回乡休养,又怕遭敌暗算,只好远离家乡,去北平隐居。解放后,祝璧臣先生受到杨勇同志和政府的关照,后于1956年病逝。
在抗战初期为革命事业做出一定贡献的爱国民主人士中,还有智广誉、王箇臣、赵天赐、董文斋、杨元香先生等。他们虽然都已先后谢世了,但其为革命事业做出的贡献,家乡的人民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三、团结“黄安救国工作团”
黄安是郓城西南的一个大集镇,位于郓、鄄、巨、菏四县交界处。1938年春,由教育界“乡建派”的一些知名人士为主,以黄安小学(原为重华书院)为基地,建立了“黄安救国工作团”。其主要成员有桑平伯、许贯中、孙厚甫、高赞非、姜伯棠等,宗旨就是抗日救国,是个自筹经费、群众自发创办的抗日组织。为了扩大宣传,他们办了个叫《鲁西吼声》的刊物,由孙厚甫任主编,登载了一些抗日救亡的文章,在青年中有一定影响。为了学习抗日经验,1937年底,孙厚甫曾在过延安,1938年夏秋,孙厚甫、高赞非、桑平伯、许贯中等又去冀南,曾受到徐向前、宋任穷、李青玉等领导同志的接见。这个抗日组织建立不久,就同我们取得了联系。当时我们认为,这个组织的成员虽然比较复杂,有国民党员,有“乡建派”,也有无党派人士,但事实证明他们是爱国抗日的,因此,我们对“鲁西救国工作团”也是真诚团结的。在我们举办抗日自卫团训练班时,聘请了孙厚甫担任政治教员。他同我党接触较早,文化水平很高,知识丰富,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讲课深受学员欢迎。特别在讲到战争形势,讲到国民党节节败退,我锦绣河山惨遭蹂躏,亿万同胞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候,往往感慨万分,声泪俱下,十分感人。国民党23师驻防郓城期间,他曾应聘为该师的政治部主任,利用这个条件结交了一些上层人物,为扩大我们的统战关系发挥了一定作用。八路军入鲁后,他接受了我军的委托,担任了八路军郓东办事处主任,随后调到部队一直从事军政干校的教育工作,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幸在1942年敌人“大扫荡”中英勇牺牲。“鲁西救国工作团”存在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我党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发展统战和进行抗日宣传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争取和改造联庄会
鲁西地区历史上就有联庄会,它是一种封建性的群众防匪防乱的保家自卫组织,有的还和会道门合为一体,领导权一般都掌握在地主及上层人物手里。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敌当前,匪盗四起,群众保家自卫的要求很自然地就同抗日救国联系了起来。在这期间,郓、鄄、巨、菏等县的联庄会相当活跃,有的在扩大力量,建立脱产武装;有的联系抗日组织,寻求支持。根据这种情况,县委认为,应该加强对联庄会的争取改造工作。
最早和我们取得联系的是巨北联庄会。1938年春,王绍一同志经与联庄会会长王忠祥商量,通过董文轩和李学先同志的介绍,和“鲁西抗日自卫团”(实行上是县委机关)取得了联系,汇报了巨北联庄会的情况,要求我们加强领导。县委负责人梁仞千同志根据当时的情况,要他们选拔一批青年建立一个常备武装,作为联庄会的核心力量,以便开展工作。对如何做好统战工作,团结各个阶层发展抗日力量,也作了明确交代。从此开始,便建立了郓城县委对巨北抗日工作的领导关系。王绍一同志曾多次向县委汇报请示工作。在县委的领导下,争取和改造联庄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
王绍一同志根据县委的指示,于1938年4月在巨北官场村召开了青年抗日救国会成立大会,推选王绍一同志为该会会长,当时参加的青年有60多人。在这支骨干力量的推动下,在王忠祥会长等爱国人士的积极协助下,争取和改造联庄会的工作进展很快。在不长的时间内,使这个封建性的保家自卫组织,变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抗日力量。1938年6月间,日军扫荡鲁西,路经臣北大姚庄,受到联庄会的顽强抵抗。激战一夜。展开了白刃肉搏,敌人伤亡30余人,大姚庄始终未被攻破。天亮以后,敌人调来了炮兵,联庄会为避免更大的损失,才主动掩护群众撤退。这次战斗,联庄会和该村的群众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联庄会的会员牺牲10人,未来得及撤退的妇女老幼被惨害51人,烧掉房屋300余间。
严重的挫折,并没有把联庄会压垮,经过重新整顿,他们继续坚持了巨北的斗争,又同巨野、郓城的敌伪军多次交锋,也同当地旧政府的顽固派进行了顽强的较量。在斗争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救国会,为我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干部,陆续走上了抗日斗争的领导岗位。八路军入鲁后,他们发动了大批青年,分别进入领导机关和部队学习,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这些有为青年有的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青春,有的锻炼成长为革命事业的领导骨干。
(郓城县政协供稿)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为山东省革命斗争时期文史资料汇编,包括山东学生参加“五四”运动回忆、一九三一年济南学生赴南京请愿记、我国第一版的《共产党宣言》在广饶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徐雷健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