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的集日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859
颗粒名称: 潍县的集日市场
分类号: K810.2
页数: 4
页码: 425-428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自古以来,潍县城(今潍城区)便是一座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县城,潍县的集日市场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潍县 集日市场

内容

“潍俗重贾”。自古以来,潍县城(今潍城区)便是一座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县城。“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云外清歌花外笛,潍州原是小苏州。”清乾隆年间郑板桥写的《潍县竹枝词》中,把潍县城的繁华,比作江南的苏州。
  潍县地处山东半岛腹地,“东自登莱达济西”,集散百货,市场兴旺,故民谚有“银潍县”之称誉。潍县商业的发达,突出地表现为集市的繁荣。“集散人归掩市门,市楼灯火定黄昏。”可见早在清代乾隆年间,潍县的集市便颇具规模了。
  潍县城厢有行业市场,如东关庆成门以北有估衣市,北下河有“瞎汉市”,南下河有“土面市”,城里棋盘街有“老婆市”等,都是由来已久的行业市场。
  1904年胶济铁路筑成通车,继之潍县辟为商埠,因其地当胶济路中心,故工商业日趋发展,从而促进了市场的扩大。
  当时最大的行业为估衣,集中在东关庆成门里以北的估衣市。那时农民生活艰难,无力添置新衣,多买估衣御寒蔽体。估衣主要来源于典当业,当时当铺有4家,其旧址现在依然可寻。当铺出号(逾期不赎为出号)的旧衣即为估衣市各商号买去,然后转销于农村。有时也到营县当铺买估衣,以充货源之不足。潍县的估衣业生意一度兴隆。其后洋布进入市场,更因农民生活
  小有改善,多舍旧衣而穿洋布。加之时局不靖,当铺相继歇业,估衣货源不畅,那时潍县当铺只剩城里南门里义丰当一家勉强维持,到“七七”事变前终于停业。自此,潍县的大行业由估衣业让位于杂货业。1927年潍县土布业崛起,市场布匹货源充足,吸引了河南、陕甘的商人远道来潍坐庄购买。至韩复榘主鲁,土布业进一步兴旺,取杂货业而代之,成为潍县的大行业。织布业的发展,又带动了有关行业的兴盛,铁工、印染、压布、印刷、代理、运输等行业相继兴起,其作坊分布于城厢街巷,而出售产品之市场则集中于沙滩。
  潍县的市场交易形式主要为集日,俗称大集,进大集交易曰“赶集”。5天为一集,潍县为“二七”集,即以农历每月的初二、初七、十二、十七、廿二、廿七六天为集日,如遇小尽月,则以廿九日为集日。大集前一天称“集除”,实为大集前的序幕,某些交易已经开始,大集的地点位于城里东关之间的沙滩。所谓沙滩,即白狼河床的开阔沙地,兼及河东岸东关城墙以内的沙岭子、南北下河街与河西岸的南北坝崖。其范围相当于现在的南起保安桥,北至北宫桥的广大地面,又以现在的东风桥为分界,称之为南北沙滩。
  沙滩大集各行业齐全,北沙滩大石桥为牲畜市,桥南为木货市(又分原木市与新旧木器市),依次向南有铁匠市、鸡市、鸡蛋市、扁担市、小型木货市(出售小型木货如棋子、木碗、木制儿童玩具等)。通济门外北有海货市、草纸市、粉市(有豆粉、粉皮、粉丝等)、山果市、废品市等。往南有饭市、剃头市、古董市等。南河口还有皮革市,是各种兽皮的交易场所。零食摊点、风味小吃以及民间娱乐(各行艺人献艺之地)则集中于南沙滩。沙滩以东,东关之南下河有土面市、灯笼市,北下河有
  “瞎汉市”(系盲人招揽生意的市场,如为人家烧纸、开锁子等)。西岸的南坝崖多杂货店铺,北坝崖有竹货市、钱绳子市、筲市、饭市。城里棋盘街有“老婆市”,因其摊点经营人多为老年妇女,出卖的物品多为妇女所用,故称之为“老婆市”。鱼鸟花卉市在南沙滩白狼河畔,有各种鲜花及佳种,也有大型盆景;鱼以金鱼为主,有虎头、凤尾、鸭蛋,秋天卖成鱼,春天卖鱼苗;鸟类有黄雀、琥拍、锡嘴、淋雀,冬季有蜡嘴,玩蜡嘴的则在驯熟后,用弹弓打弹,由蜡嘴接弹。由于鸟市的需要,还有卖鸟具的,如鸟笼、水食碗、枸杞枝等。
  5天一次的沙滩大集,行业齐全,货物充实,应有尽有,实为以5日一次的物资交流会。每到集日,远近赶集的人纷至沓来,大车小辆,填途塞路,大小客店人满为患。大集之日,上万人云集沙滩市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四乡农民来集上出售农副产品,买回生产生活用品,并借赶集到饭市饱餐一顿,或进出娱乐场所以娱视听。大集早上人们分先后占据摊点,长期占有固定摊点者则摆出货物招揽顾客。夏日暑热,撑伞棚或席棚营业,冬天则露天叫卖。大集有淡旺季之分,麦收秋收为淡季,因为农民忙于收割庄稼,故而集上人少,如麦收时节的大集称为“麦黄集”,意即熟麦时集上人少之谓;仲秋节过后进入旺季,入腊月大集出现高潮。
  潍县大集的特点是,货物不分新旧,应时应节,应有尽有,民间俗话说:“卖不了上潍县,买不着上潍县。”可谓对这一特点的生动概括。笔者曾目睹过两桩交易,可证此言之不虚。一桩是有卖单只皮鞋者,居然有一农村老汉满意买去;另一桩是有人卖插活页下半部分者。因此有一位河北省过潍者看了潍县集后感叹而言曰:“赶了潍县集之后,就不用再赶别处的集了。”
  最能体现潍县大集这个特点的是规模很大的“破烂市”。抗日战争前卖破烂的地方在“老婆市”。那时有些趋于败落的仕宦人家,顾体面却又等钱使用,只得托人变卖家中的什物。上市者多为清代官员穿过的补服、凉帽、秋帽、官靴以及各类小玩艺,如鼻烟壶、手镯、帽花等。因为此类东西货源有限,用场不大,故而交易并不兴旺。“七七”事变后,人们为生活所迫,不少人走上以卖破烂为生的道路。因为所卖物品不分新旧,无论古今,“上至绸缎,下到葱蒜”,生意相当好,故而破烂市较前大有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大批伪职人员失去职业无以为生,只得将家中的东西投入破烂市场。那时,南沙滩广场,大部为破烂摊所占据。潍城解放后的一个时期,破烂市更加扩大,上市物品大抵是与封建迷信有关者,诸如祠堂祭器,拜垫宫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的连神主楼、家堂轴子乃至祖上影像,也统统摆向市场,简直是一次迷信用品大展销。再是缙绅人家的古式家具、书籍字画,也是市上出售的大宗物品。彼时广北大豆丰收,农民拉大豆来潍换走了大批的古老家具。热闹的破烂市持续了一年之久,直到卖无可卖才自行消歇。
  潍县沙滩市场,五方杂处,卧虎藏龙,诚可比美于北京的天桥,天津的三不管,济南的大观园和青岛的劈柴院。对于流浪江湖身怀技艺的各类艺人,是驻足谋生之地;而潍城的无数小商小贩则把沙滩看作是衣食之源的宝地。沙滩又是引人入胜之区,“逛沙滩”被视为一种乐趣,从翩翩公子到花郎乞丐,无不对沙滩寄予亲切的感情。沙滩又是一幅活的民俗画卷。昔日潍城的许多民间活动,如演戏酬神、僧道祈雨,清明节打转秋千、放风筝以及正月舞龙灯等等,都在沙滩上举行。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子琇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