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淄博陶瓷的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851
颗粒名称: 历代淄博陶瓷的发展
分类号: K810.2
页数: 7
页码: 408-414
摘要: 本篇记述了山东省古代淄博的陶瓷生产,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从现有地下挖掘、出土文物和零星的文献记载中,历代淄博陶瓷的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 山东省 历代淄博 陶瓷发展

内容

历代淄博陶瓷的发展
  古代淄博的陶瓷生产,没有系统的文字记载。从现有地下挖掘、出土文物和零星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出淄博历代陶瓷生产的大致情况。
  中国被称为陶瓷之国,年深久远。就日用陶瓷来说,由于原料、烧成和技术的不断改进,历史上曾经历了陶——粗瓷——细瓷的衍变和发展过程。淄博地区作为中国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其衍变过程,基本上与之相对应。
  陶器制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淄博的先民们,在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期,就已掌握了制陶工艺,已经发掘的张店浮山驿遗址、冢子坡遗址、淄川口头遗址等,就有这时期丰富的实物遗存。
  龙山文化期,在淄博分布很广,现经发掘的桓台戏马台遗址,临淄桐林田旺遗址、周村鷃子窝、皇姑顶、水磨头、博山石马等,都有这一时期的陶器出土,其中1982年在桐林田旺遗址出土的灰陶甗,通高116厘米,口径44厘米,形体大,制作复杂,至今在全国同类文化之遗存中是少有的。
  商周时期,制陶工具有了改进,烧成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白釉陶的新品种,据考察认定,我市周村商家遗址,属于这一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曾为五霸之首,七雄之一,国力强盛,工商繁荣,也促进了制陶业的发展,不仅日用陶器的品类不断增加,而且还不断扩大陶器的适用范围,出现了彩绘的陶器随葬品、陶质量器和用于建筑的陶器,如板瓦、筒瓦、饰纹瓦档等。
  迨至秦汉,建筑陶器得到了普遍的发展和应用,在制陶原料和施釉技术上不断创新,铅釉技术的掌握和利用,出现了黄色、绿色釉的陶质器皿。周村水磨头遗址有这一时期陶器遗存,大房一号与三号古窑址,属于西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陶瓷生产的历史发展中,是由陶向瓷演进的重要历史阶段。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是选料不同。陶器多以黄土为原料,陶瓷器选用青(黄)粘土为胎质;烧成后,陶器质地疏松,吸水性高,陶瓷器质地坚硬、致密,瓷化程度高,吸水性低或不吸水。二是火温高低不同。陶器1000℃以下即可烧成,而陶瓷吃火高,必须在1250℃以上方可烧成,陶器施釉属低温釉,且多不施釉;陶瓷器用高温釉,不施釉者极少。粗瓷不透明,介于陶与细瓷之间,是由陶向瓷发展的中间阶段。
  1957年文物普查中发现,我市寨里与大张村之间的高地上,有古代窑址和大量陶瓷碎片和器物存留。胎质灰白,质地坚密,瓷化程度高低不一,釉色青,光泽莹亮。器外多涂半截釉,大口器里面为满釉,底里有支钉疤痕,三五不等。从造型、釉色及烧制工艺看,具有早期烧造瓷器的特点。其烧造年代,上限约在北齐,下限延至唐末。经专家鉴定,这是我国北方目前已知的最早和唯一的青瓷产地。
  比寨里——大张窑址再晚一点的是磁村古窑址。淄川区磁村,古名磁窑务,明嘉靖以后曾改名磁窑坞。磁村古窑分布为3个区,一是华严寺区,二是南北窑洼区,三是苹果园区。从目前已经发掘的情况看,1976年在华严寺南挖掘出的两个煤烧窑为最早,产品以黑釉为多,青酱釉次之,烧造年代定为唐代中叶,经历晚唐、五代到北宋。磁村窑宋代为盛期,下延至明代中期。
  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淄博地区作为全国陶瓷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也进入了它的兴盛期。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最高统治者和官方的重视,促进了陶瓷生产技术的改造,产品向高档次的精细制作方向发展。《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瓷器库在建隆坊,掌授明、越、饶州、定州、青州白瓷器及漆器以给用,京朝三班内侍二人监库。宋太宗淳化元年七月诏瓷器库纳诸州瓷器拣出缺纹数目等第科罪:不及一厘特予除破,二厘勉决勒陪都给破者,三里笞四十,四厘笞五十,五厘杖六十,六厘杖七十,七厘以上不计多少杖八十。真宗景德四年九月诏瓷器库,除拣封桩供进外,余者令本库持样三司行人,估价出卖。”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瓷器作为贡品,设了专库,科罚之严也说明朝廷对此类产品的重视程度。文中提到的饶州,指的就是江西瓷都景德镇,定州即今河北省之曲阳,以产粉定瓷而有名,青州瓷即产在今淄川、博山一带,其时是青州辖区。由此可见,宋代的淄博陶瓷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宋代淄博陶瓷生产分布较广。现已查明的,有磁村苹果园窑址、淄川郝家窑址、西坡地窑址、博山大街南头窑址、八陡东庵窑址、山头窑广窑址等。
  宋代淄博陶瓷生产水平以磁村为代表。从窑王殿旧址附近大量堆积的陶瓷碎片、窑钉、窑具等可以看出,除日用陶瓷的大量生产外,有些陶瓷器物,由厚重实用向轻薄精巧方向发展,釉色品种和质量也不断发展。施釉单色居多,有黑釉、白釉、灰釉、青釉、燎黄、褐色、茶叶末、白地绿斑釉等,还有近似“紫定”的酱色釉。细品白如奶,黑如膏,致密光亮。据专家考查,认为其中白釉黑花器胎薄光洁,可与磁州窑媲美;乳白印花、刻花器,与定窑有近似风格;白地绿斑釉,是在“唐三彩”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的产物。
  这一时期有几样瓷色是淄博当地的名贵品种,享誉海内外,主要是:茶叶末釉色。其色青黄,和茶叶末色相似,其深者为蟹甲青,浅者为鳝鱼黄,多施于瓶罐等器物,古色古香,受人珍重。
  雨点瓷,也叫油滴瓷,有大油滴和小油滴之分。黑色釉面上分布有铅色的斑点,闪烁有光亮,其奇妙处在于器内注入清水时,斑点出现银白色,注入茶水时,又呈现金黄色,阴晴朝暮,各有变化。大油滴有大斑点,大小间杂,小油滴均为大小一样的小斑点分布,釉细、平滑、光亮、斑点圆匀,铅色为上品。
  粉棱瓷,或粉杠瓷。在黑釉之上加上白釉线,多施于瓜棱、瓶罐或其他有棱的器物上,通体挂黑釉,于棱凸处挂白釉,形成黑白相间、对比鲜明的色调,是宋元时期稀有品种。这项技艺以后失传,现存器物就显得格外贵重。
  经两次考查认定,郝家窑址与磁村窑址属同一类型,生产器物以白釉为多,黑釉次之。坡地窑址,规模很大,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但产品质量不如磁村。产品以白底黑花为多。其特点是将书写引进花色装饰,有的盘碟上写有“香”字,或诗词佳句,也有成篇文章,这在别处却较少发现。
  博山大街南头窑址,以木柴为燃料,连续发现燎绿、燎黄、青釉等瓷色和模印花卉的青釉碗碟等物品,可认定为宋代古窑遗址,八陡窑址曾发现黑、白釉色平盘及青釉、燎绿等器物残片,还有一个匣钵中出土7只白釉黑花四耳瓶。据八陡《薛氏世谱》,内有“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病故于宋仁宗六年”,可证八陡古窑为宋代遗址。
  宋代陶瓷生产技术的演进,还表现在烧成方面,即由原来的支钉、垫饼垒烧法,改为“圈底”垒烧法和陶柱支撑覆烧法。这一改进,比原法省工省料,增加了窑炉容量,减少了粘连釉疤等弊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资料表明,宋时已掌握了二次烧成、釉上彩饰的技术,使产品更加美观。
  金元时代,淄川的磁村、坡地、博山窑广、山头、颜神等绍延宋代余绪,继续陶瓷产品制作。此外,现在可知的又有淄川、西河、博山李家窑、北岭、万山等处窑坊的兴起。周村大房二号古窑遗址,出土不少白地黑花瓷碗、瓷盘,是这时期的典型产品。元末,博山福山采用当地原料烧制黑红釉大碗,远近闻名。福山俗名“搁(郭)大碗”与此种生产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就本地来说,生产技艺,没有明显的发展和改进。现存实物、产品以日用陶瓷为多。坡地窑址规模最大,器物釉色限于黑、白两种,或白地黑花。1959年勘察时,发现一座因山洪冲刷而显露的园窑遗址,窑内垒烧的匣钵原样未动,匣钵内为灰青瓷釉大碗,属于元代产品,据说就是水淹古坪州时的窑炉遗存。万山窑也是黑白釉,白釉黑花为主,其中以印点梅花形白釉黑花器,别具特色,为其他窑址所未见。还有在黑釉之上添加赭石色兰草,也是不可多得的金元佳品。
  经过元末明初的战乱兵燹,淄博一带人口流亡,生产破坏,陶瓷制作,难以为继。以当时生产陶瓷较盛的博山山头为例,《山东博山陶瓷厂志》记载,明初,“据山头几家族谱考证,宋、周、薛、田、侯等姓氏都是河北冀州枣强等地移民。”其他地方情况与山头也差不多。从社会安定到生产的恢复,中间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明代前期,淄博的陶瓷生产处于低谷,中期以后,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嘉靖年间,冯琦撰《修魏公祠记》提到,颜神一地,“陶者以千数。”就在这时候,颜神建石城,所以有建石城的必要,山东巡抚黄瓒《集议矿盗疏》中说:“益都县去郡二百余里,地名颜神镇,土多煤矿,利有窑冶,四方商贩,聚集于此。”(转引自王渔洋《香祖笔记》)可见当时当地的煤矿、窑(陶瓷)、冶(琉璃)3大行业已形成规模,并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繁荣。这时的陶瓷生产除日用陶瓷外,又增加了烧造琉璃瓦的新品种。1959年文物普查时,在八陡东庵发现数座琉璃瓦窑遗址,烧造物有板瓦、筒瓦、屋脊、兽吻等,板瓦之大者长41厘米,口宽37厘米,先在他窑烧成素胎,再到这里挂釉,单一绿色,低温烧成。据实物标本考察,是明代中期的遗存。
  自明至清,淄博地区陶瓷业不断发展,逐渐确立了在全国陶瓷重要产地的地位。昆仑白药石的发现,是淄博陶瓷生产中的一件大事,为扩大白釉瓷的生产提供了便利。清乾隆前后,又进入了一个兴盛期。当时博山的西河、福山、八陡、窑广、务店(五龙)北岭、下河等处窑业兴隆,淄川的万山(现属博山区)昆仑、渭头河等亦相继兴起。一些陶瓷生产集中的区域,形成社团组织,不少窑神庙,也是在这个时候建立的。
  这一时期,生产技术没有明显的改造,生产方式主要以家庭手工业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为主要形式。由于资本的积累和市场的竞争,已经出现了有劳资关系的手工业作坊。制作业户也出现了生产门类的分工,如有的业户专制坯,有的业户专烧成,有的专制某种产品如匣钵、碗、罐等,有的以窑出租,有的借窑经营。地区之间,因所产原料,或技术原因,产品各有偏重,形成各自的特色。如福山以生产黑大碗出名,山头生产容器缸、瓮的技术传到渭头河后,“渭头河的大瓮”,又成了这里的名产。八陡以生产瓶罐享誉遐迩,至今在博山仍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八陡的瓶子——嘴硬。”说明了博山陶器业的特点。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舜立
责任者
边洪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