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布乡首诞机器漂染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723
颗粒名称: 织布乡首诞机器漂染厂
分类号: K295.2
页数: 4
页码: 129-132
摘要: 本篇记述了本来自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民族工业在资本主义刺激下已经萌芽,只是由于列强的控制压榨发展十分缓慢,织布乡首诞机器漂染厂。
关键词: 潍县 织布乡 首诞机器 漂染厂

内容

本来自鸦片战争以后,我国民族工业在资本主义刺激下已经萌芽,只是由于列强的控制压榨发展十分缓慢。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控制,我国民族工业获得了喘息机会,加快了发展步伐。机械工业的兴起,促使某些传统的手工业破产,也推动了某些手工业的前进,民间纺织便是最为显著的一例。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已经看到振兴实业是富国强民的重要途径,学外国、办工厂风气在各大中城市逐渐展开。潍县本来占有重要地理位置,交通便利,经济繁荣,又兼早已辟为商埠,具有发展新工业的优越条件;当时城乡织布又正进入盛期。就是在这一背景下,1930年潍县城里诞生了山东省第一家机械漂染厂一一大华染厂。这是本县继华丰为代表的机器铁工厂之后又崛起的另一大新型工厂工业。这家染厂投产当年即大发其财,年终结算竟获利两万余元,产品蜚声省内外。不消说,使得仿效者立即接踵而来,由于耗资巨大,办厂不易,多用股份集资的形式合办。仅短短3年时间,这种大型染厂已发展到了7家,无论产品数量还是质量,都跃居华北之冠。潍县的这一新生工业发展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这个县城的周围有着5万台织布大机。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提一下这第一家染厂的创建和当时印染盛况,因为是它们促使了织布业的进一步发展,使全县织布机高达6.5万台,进入全盛时期。
  大华印染厂的主要奠基人是张干臣(1894~1952年)先生,寒亭镇人。他求学时代即看到邻国日本经济发达,国家强盛,我伟大中华反受人欺凌,及知工业落后是重要原因,乃决心学习外国经验,振兴实业。后得到他的表兄于均生的赞助,留学日本攻读化工印染专业,并相约学成回国携手共创大业。张干臣勤学三载,回国后曾谋得山东济南国立工业专门学校教务主任职务,1925年与潍县同乡郭立平等人在该校附设化工印染实习工厂,张亲自指导新法印染技术。当时他们得到潍县德信亨织布厂的支持,供应坯布以做试验,另一周村丝织厂也委托试染丝绸。经过反复试验,白布、丝绸之化工印染新法皆获成功。周村丝绸厂见功业告成,愿以高薪聘张、郭等人去周村开办丝绸染厂。张干臣想到当年受表兄于均生资助留学日本,曾有“学成回国,共同振兴实业”之约,再则又看到潍县织布业方兴未艾,开办染厂,前景无限,便毅然返回故乡与于均生共商集资办厂事宜。1928年适青岛有人也办染厂,从日本购进全套设备,但多次试车失败,遂忍痛出卖。张干臣获悉,与郭立平去青岛察看,凭所学分析检查,知机器质量无疵,该厂失败系技术不高所致,有如此现成的全套设备不出国即可买到,既省钱又省事,当即决定买下,经洽商以1.2万元成交。张干臣买到了机器,又以于均生为主集资3万元,在潍城东关购地建厂。在安装过程中,张、郭他们常亲自动手,要求严格,一丝不苟,历时一年,基本就绪,于1931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正式试车,一举成功。产品附以鲜艳夺目的彩色牌号,有“三顾茅庐”、“越国大夫”、“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国货胜洋货,物美价廉,深受社会欢迎,很快誉满南北,畅销于全国各地。
  大华染厂的建立,为潍县机器印染创立了新纪元,一些大亨、富商以至权势人物,瞅准时机,争相集资兴办,相继建立的厂家有元聚、信丰、德聚、大丰、隆丰、利丰,共是7家,成为华北最著名的机械印染基地。其中尤以信丰规模最大,产量最高,技术力量最强,资金最为雄厚,日产色布达500匹,产品有各种阴丹士林色布,爱国色布,线哔叽、印花布、法兰绒、打连绒等。该厂还为自己的产品大作广告,除标明产品种类、质量,并贯串了“振兴民族实业,提倡国货,挽回利权”内容,深得社会支持和外埠商客的光顾。
  机器印染比土法染色本已高出百倍,各厂家出于竞争需要,又各自精益求精。尤其对各种阴丹士林色布,其色泽之美,质地之精,可说已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使社会上一时兴起了穿阴丹士林热。男女皆可,雅俗咸宜。青年男儿着件士林长衫,则显得潇洒庄重,落落大方;小姐少妇穿件士林旗袍,则越发秀丽妩媚,娴静文雅。就是在那当时封建意识相当浓厚的农村,姑娘、媳妇们也都喜欢做上一身士林裤褂,穿起来会格外露出她们的俊俏、端庄、朴素。可以确切地说,新法印染的出现,改变了这里几千年来广大劳动人民只能穿着青衣粗布的习俗。这一业绩,当归功于积极创办印染业的人们,特别是带头人张干臣先生;若归根结底,又是因为这里有着坚实的织布基础,新型印染才首先在这个并不是很大的县城中兴起。
  潍县印染,誉满全国,其所用坯布完全由当地农村供给,这无形中提高了原白布的声誉,甚至在外地有些染厂其产品质量不高,也认为是坯布不良的原因。因而凡属潍县织的布,就成了各省市的抢手货,布商不远千里来收购、定购。织布户从无滞销积压之患,远销21个省70多个大城市,从中可窥见当时盛况。
  潍县织布本是历代相传,铁机虽属更新换代,但仍是家庭手工业范畴,后人易于继承;当地有多家新兴机器铁工厂,盛产织布机,随时可买可修;这里靠近线纱基地青岛,原料充足;产品声誉在外,销路畅通,无倒闭之患,无滞销之忧;这么多的有利条件,自然会日趋繁荣。农民购机织布热潮,越来越高,至1936年进入鼎盛时期。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一声炮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国民党节节败退,1938年1月9日,日寇铁蹄踏进了潍城,农村遂即全部沦陷,所有织布户不得不销声匿迹。在日寇、汉奸的蹂躏下,织布机被大量破坏,加上地方杂牌军蜂起,各据一方,扩充势力,他们自办工厂制造枪炮弹雷,但农村中并无钢铁,大机上的铁制机件就成了搜刮抢夺的对象。十几年的劫难,偷偷保存下来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1945年八路军解放了潍县部分农村,人民政府号召解放区人民生产自救,幸存下来的织布机才又开始转动。1948年4月潍县全境解放,广大织布业者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扶持下纷操旧业。他们将被毁坏的大机残骸,以拼凑、修理、代用等方法使之再生。不几年,隆隆织布声又到处可闻了,走在最前面的依然是潍河两岸。
  解放后的潍县划为潍坊市,在党的领导下这里已经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建设日新月异。在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大进军中,纺织业、印染业又曾是首先腾飞。棉纺、棉织、化纤、印染、毛纺织、针织等门类,一一跨入先进行列。被列为全国重要纺织生产基地。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俊卿
责任者
栾云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