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张织布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719
颗粒名称: 万张织布机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122-124
摘要: 本篇记述了本来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摧垮,城乡固有经济体系动摇,万张织布机。
关键词: 潍县 万张 织布机

内容

本来自从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已被摧垮,城乡固有经济体系动摇。自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潍县辟为商埠和胶济铁路早已通车等因,洋货突然大量渗入,冲击了当地自然经济。作为传统的土线土布,首先受到舶来品的威胁,对比之下土布相形见绌。外来棉纱物美价廉,上机方便,自然织布者多愿采用,所产的这种“洋线土布”,质量是比纯土线布提高了许多,但解决不了幅宽问题,仍难同外国布相抗争。至民国初年,“洋”布已充斥市场,土布产销每况愈下,于是织布机的改良就成了当时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新式大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以飞快的速度普及开来的。下面介绍几个继张瑞芝之后推广使用宽面织布机的有关人物和事件。
  先是1910~1912年,城里人杨渭、郎瑞东、陈晋堂等人从外地购进了铁木结构织布机在北关设立博济织布厂,生产白、黑、灰平纹布,亦命名为爱国布,质地可与外国货媲美。但是,也不知是由于此厂设在业织户很少的城里的原因,还是别的缘故,其影响不大,甚至在农村很多人还不知本县有这么个能织宽幅布的厂家。
  潍城东乡邓村胡玉瑶,祖祖辈辈以织布为业,到他这一辈看到当地土布获利微薄,甚感忧虑,自己是业织之家,不甘心坐等倒闭,乃得知我国东北三省已有铁机织布厂,便着他的长子去辽宁省营口学习新法,学成后便从那里买了几台铁机,带回家推广使用。胡不保守,曾在亲朋族间大力倡导使用,凡用者皆获厚利,这是民国初年的事。
  前邓村还有个名叫胡曰汉的人,也是一个对发展新型织布业做出贡献的人物。此人从小聪明好学,善于思考,尤其爱好机器学,曾去哈尔滨俄国机器厂学徒,经过刻苦努力,竟当上了该厂的技师。他认为家乡土法织布必须改良,认定手工生产必将由机器来取代。民国建立后,他购买了日本产铁木机4台,回到家乡联络乡里王举才、董风偕等人使用这种新机生产。为了推广,还号召和资助邻里使用。他们的产品是真正的堪与外来品相比的国货,质地之优良为社会所公认,抵制外洋之举为社会所赞许,对其产品争相抢购。一传十,十传百,使用铁机就成了当时发家致富的一条新径。
  1920年滕虎忱在潍城创办了华丰机器厂,他看准当时社会上掀起的换铁机热潮,便对这种机进行仿造。此人对借鉴外来制品十分认真,仿造时一丝不苟,使得自己的产品无论式样还是性能,都与样品无所差别。用户大得实惠,声誉一经传出,纷纷认购,该厂遂批量生产。顿时,一场换机热、织布热席卷全县,遂蔓延到昌邑、安丘等县。潍城里以工厂命名的织布厂家也应运而生,较大者有德信亨、考振苦、聚祥永和县办平民织布厂等。它们不止生产平纹白布,而有斜纹、线呢、哔叽等档次。
  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万张织布机”的美誉即由此而起。其实铁机数远不止一万张,而是日愈增多。以眉村、穆村为中心的潍河西岸,南起大岭、〓山、北到宋庄、寒亭、固堤(包括昌邑县200多个村庄)大有人人弃农就织之热,华丰机器厂生产的铁机,早已供不应求,因之又有了天丰、蚨丰、洪丰、新华等以生产织布机为主的铁工厂。据粗略统计,在1935年前后的极盛期,穆村、眉村一带有机两万台,寒亭、固堤一带也不下
  两万台,加上其它区和城里,共约6.5万台(所说大机台数,实际包括尚生产小布的木机在内),连上安丘、昌邑等县,号称“十万大机”,如此盛况,在全国来说恐怕亦不多见。
  这里还需补叙一下以布匹花纱交易为主的眉村市集,当年曾倡导铁机、推广新法织布有声誉的胡曰汉、王举才等人,为了使产品销路畅通和便于线纱收购而联络各村知名人士,于1917年在眉村成立布线集市。曾一度成为全县最大最集中的纺织品集散地。每当一、六市集这天,布商、线贩,头天即云集而来,三里长的市街两旁,线、布堆成小山,人流潮水般拥挤。一集日布销售量达4.5万匹,线750件(每件100公斤),成交额常突破10万元银币,这在一般城市中也是少有的。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俊卿
责任者
栾云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