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耕女织和女纺男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717
颗粒名称: 男耕女织和女纺男织
分类号: K295.2
页数: 3
页码: 117-119
摘要: 本篇记述了潍县像全国各地一样,在劳动人民中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男耕女织”的说法,男耕女织和女纺男织。
关键词: 潍县 男耕女织 女纺男织

内容

潍县像全国各地一样,在劳动人民中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男耕女织”的说法,曰“衣衾之供,悉自妇姬”,‘昔之妇女,皆手自纺线,以供缝织”,“乡民衣衾,悉赖自给,农妇从业,终年操持……”。可见早前这里纺线织布全是由妇女承担的。
  过去的纺织,对妇女来说,是一项极端艰辛而需终年不停的劳动,全靠两手操作。据传最早的纺线是沿用绩麻方法,先将棉絮搓成条状,粗若手指,以木制丁字形纺槌拨转捻线。此说不见于经史,因我们的老祖先是以丝帛为衣。不知什么时代出现了纺车,这是纺线史上一巨大飞跃,有人说见书于宋元,恐不可靠,或许还该提前些,这里没有追考的必要。只知有了纺车,纺线效率大增,可能从此开始了穿棉布的新纪元。说利用纺车纺线功效大增,只不过与前相比而言,因为一手摇纺车,一手续棉絮,就是昼夜不停也纺不了多少,无怪乎为了蔽体,昔之妇女非“终年操持”不可了。花上一两年工夫,纺成足够的线才能上机而织。说起早前织布机的老样,年纪大的人一般会知道,也许有些珍惜家什的农户,至今还保留着这种遗物,不忍弃毁。原由是祖辈对这东西的购置太“来之不易”,是他们的传家宝。当时虽然家家需要织布,可不是每家有机,多半是借租他人之机。这种机的机体,是一色的硬坚木料,上面连个铁钉也找不到,构造笨重与否无可非议,可叹的是操作方式:用两足交替蹬动,使两组经线分别上下;用一手撩动线梭以织纬线,同时用另只手卡紧,左右交替,就这样一递一换,一来一往,一天能织多少,要付出多大的体力就可想而知。但别以为这笨重的苦营生太原始,它乃是近百年之内的事儿。
  纺线织布,又苦又累又慢,妇女“终年操持”仍难供家人所需,男人们不得不“在耕作之余,亦相协作”。常年忙于种田的男子汉,多半不太善纺,但浆线、刷机等活,由于力气大,则干起来比女人顺手,特别他们的天然大脚,蹬起机来要比小脚女人轻松自如得多。当着后来有人创造了手拉梭,效率猛增两倍,小脚女人若是整日蹬机,确也不堪其苦了。
  这手拉梭的改进,应该说是一大了不起的发明。就用那么一条绳儿,挂于机上,下分两股,牵动着两个梭盘,一拉一松,便冲击布梭产生往返。其过程是:当吊绳一拉,牵动两梭盘内冲,便推动在一头的布梭射向对面;当绳一松,布梭的惯性又将对面那由于拉绳时已靠向内侧的梭盘冲回原位。当再次拉动吊绳时,布梭又返回这边。既简单,又有力,要比撩梭好上百倍。正是由手拉梭的应用使农村广大妇女,用不着再“终年操持”了。效率大幅度提高,自然意味着两脚蹬机速度加快,这确非小脚女人所能胜任,这就是女纺男织的起点。也正是由于这一改进使织布专业户一下子多了起来。于是史书中有了“男子从织,女子鬻布”的记载。
  常年业织人家多另行挖地建棚,名为“地屋子”,大小一般容二三台机,深仅可使成年人站立,上顶向一边倾斜,前面开窗以透光亮。这种屋有许多优点,冬暖夏凉,更可保持一定的湿度。寒天不需生火炉取暖,无冰冻之虞;暑日则前后开通风口,可清除闷热。就是节日闲暇,人们也多愿集聚在这里聊天,成为惬意场所。购置木机,建地屋以常年织布,是为当时人们所十分羡慕的事。
  社会上对业织户的产品,都有通用的规格,分小布、丈五弦子、三丈弦子等。他们的收入一般要高于普通种田人,很少有倒闭亏损之患,因为大多数常年业织户并不是弃农从织,只作为一项农家副业。不过购一张机,需相当资金,在那多数人家糠菜半年粮的社会,有的户几辈子也买不起,因之普及不是很快。至晚清时期,专业户又有所发展,“男耕女织”已完全为“女纺男织”所取代,故县志有“……妇女手自纺线……鬻之机工”的记载。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王俊卿
责任者
栾云洲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