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产管理方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66
颗粒名称: (一)生产管理方面
分类号: K295.2
页数: 5
页码: 15-19
摘要: 本篇记述了注重技术管理,重用技术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纱厂一般实行工头制,实权操在工头之手,生产管理方面。
关键词: 青岛市 华新纱厂 生产管理

内容

1.注重技术管理,重用技术人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我国纱厂一般实行工头制,实权操在工头之手。机器的维护则依赖所谓老柜的机器匠,而工务长与车间管理员,只是管理事务与记帐员耳。自张季直在南通办纺织学校,聂云台在恒丰纱厂内办纺织传习所,始培育出技术人才。而我父在北洋政府中任全国棉业督办,亦在天津设棉业传习所培养纺织与植棉人才,虽班次不多,但华新后来的技术人员,除南通纺织学院的毕业生外,大多数皆棉业传习所同学。然天津厂最初仍用殷廷良包工制,后来才收回自管。青岛华新管理制度经过三变,最初用工务长制,由无锡人吴锦云担任,吴在业勤纱厂多年,记帐员出身,始终不懂技术,故生产调度工作均假手工头与机匠。后来改为工务长与总工程师并行制,用常州人李雪真为工务长,留日纺织毕业生汉中人史镜清为总工程师。但生产管理与技术管理分属两人,不分高下,时起摩擦,技术措施亦得不到贯彻。最后改为工务长兼总工程师制,由史镜清一人兼任两职,同时将车间管理员大部分换为棉业传习所学生。设考工科,增添技术干部,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不似过去放任自流。因此能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最初每锭24小时只出16支纱一
  磅,后来20支纱24小时出一磅有余,虽比解放后单位产量仍相差甚远,但在当时已超越其它纱厂),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均有显著成效。
  中国过去工厂内有文武场之分,有如鸿沟。所谓武场是机器匠,衣钵相承,专靠实践,文场则是管理人员,包括学校毕业的技术人员,只重理论。青岛华新纱厂提出口号要文武场合一,故对工人设技术补习班,传授技术理论;对学校毕业生组织实地操作,注重机器保全,虽未收到合一之效,亦起到一定作用。
  2.不断改进设备,经常注意维修。纱厂保全机匠在日本厂地位很高,但在华厂向来亦受重视,青岛华新设保全科,配备技师、技术员,分别负责。同时以重金选聘上手机匠,如钢丝机匠沈顺泉曾为海京洋行到新疆等地装机,华新招来负责钢丝保全。
  十余年来,对于机器的改善,不断随潮流前进,如细纱改大牵伸后,前纺有余,得以扩充细纱锭降低成本。1933年余赴英、美、德、法考察纺织,在德、法两国买进烧毛机,从英国购进圆筒精梳机,制造细纱细线。并买进大钢铃合线机造6股线,为织花边之用,均系当时日厂所未用。此外在清花除尘方面,见外厂说明书中有新式设备,均购进试用。经常研究改良设备,同时奖励厂内革新工作,当时虽不能重视群众力量,开展革新运动,但对于一般技工亦鼓励创作,如摇纱车间的着水机,曾经多次改造,泼水均匀纱支不乱,即日本厂亦曾来参观仿效。
  3.经常派人到各地参观学习。当时各厂技术秘密,讳莫如深,固不能如现在的经验交流,但华新为保持进步,仍派人通
  过各种关系向各地吸取新技术与新的管理方法。计分公开与秘密两途,公开途径则以本厂成绩稍负时名,得以与他厂谅解互换参观;至秘密方法,则派技术人员与工匠利用亲友关系,混入他厂,调查学习,尤以对日本纱厂技术秘密全靠偷学,由于双方职工均有爱国热忱大力支援。总之常以不断革新为目标,不以已有成绩而自满也。
  4.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劳动管理。在西坦宿舍区与工厂花园内,均建有学徒大楼,分别为男女学徒宿舍。门外用花砖砌成“互助合作华新精神”8个字,这个标语,即代表主持人的主导思想。当时余所住为旧式的南楼,而学徒宿舍为新建的大楼,即以此为标榜。在华新初期,值鲁省连年遭水旱之灾,后来张宗昌祸鲁,民不聊生。故华新在临清与滨县两处招收农民子弟来厂作艺徒,因青岛当地工人在农忙时节,有的回家干农活,出勤率差,不如艺徒可靠,而且艺徒待遇低。但农民子弟不习惯工厂生活,又以待遇恶劣,到厂后时有逃者。因而厂方严作戒备,上下班派人押送,回宿舍后监视行动。但管理制度愈严,工作效率愈低,所谓扬汤止沸也。后来认识高压不是办法,因延关锡斌同志(参加革命后更名管易文)来担任人事科长,管理职工宿舍、艺徒教养、改建大楼。关与艺徒同吃同住,并设俱乐部、开讲习班共同学习,打成一片,颇收怀柔之效。在我是为了缓和劳资矛盾,在关氏则为了接近群众传播进步思想也。后来抗战发生,有一部分艺徒加入革命阵营。
  在旧社会工人只能当劳动力使用。但华新为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提高其文化水平,因此青岛华新纱厂职工补习学校,在当时颇着声誉。盖过去工人多文盲,更谈不到技术理论,华新自民国18年起开办职工补习学校,以工务长史镜
  清为校长,在工作之外树立师生关系。对于教室设备、教员经费,均由厂方大力支持。当时刊物中曾提出“补习学校的设立,可以为增高工人生产能力的原动力,消灭劳资斗争之根本剂”,则设校的目的昭然若揭矣。8年之间前后毕业约2000人,最初举行编级,测验识字者编为高级,不识字者编为初级,分早晚两班每日一小时。至民国19年高级班毕业生有继续求学兴趣,遂加设特级班,自行编印纺织技艺讲义。民国20年设特级二年一班,以求深造。至民国21年则按照当时劳工教育办法,改定各班名称与修学办法如下:
  班级表
  纺织专修班 本科3年
  纺织专修班 预科1年
  职业补习班 2年
  公民训练班 6个月
  识字训练班 6个月
  除少数文盲工人,按照厂内各部分比例摊派入学,为了扫盲带有强迫性教育性质以外,其他则鼓励其求学精神,自愿入学。尤以纺织专修班课程,有代数、几何、画图、理化大要、英文,虽人数不多而学生乐于求学。同时因工人中优秀学生得提升为职员,如路锡纯、吕劝显等皆工人出身,这对一般工人是莫大鼓舞。旧式工厂职员与工人显然为两个阶层,华新首先从工人中提拔职员,在一般纱厂为罕见。在当时除教学之外,并组织旅行(游崂山)、运动(篮球队等)及各种文娱活动(国剧社),以联络感情。
  在职工补习学校之外,还办了华新小学,为职工子弟读书之处,为全小性质。除职工子弟外兼收当地学龄儿童,历年毕
  业生不少,有的考入中学,家境贫寒的,尚可申请助学金。余自兼校长,以示重视。青岛自行车厂副厂长孙鸿正即华新小学毕业生。后来又举办怀幼院,为幼儿园性质,使工人对工厂发生家庭关系。
  华新还办有职工俱乐部,除平时文娱活动外,在年终组织同乐会,演剧与职工同庆,除邀请职业剧团外,并有本厂职工参加演出。
  余平日专以资本增殖扩大财源为事,自奉甚约,对烟、赌、娼尤为反对。在管理职工方面,亦希望他们能作清教徒,专门为资本家服务。但旧社会腐化堕落之风日盛,职工亦受沾染,在宿舍中有烟有赌。因于民国24年先在员生中组织同人进德会,规定宗旨:“以研究学术,交换知识,提倡正当娱乐,摒绝不良嗜好为主”,分下列各组,计书画组、乒乓组、音乐组、游艺组、篮球组、足球组、网球组、台球组、微考尔夫球组。明白规定以“烟、赌、嫖为禁条”,“以勤俭为信条”,提出“励行早起,努力职务,减少应酬,力绌浮华”,以余为会长,全体员生为会员。但社会风气尚非一人一家所能改,在宿舍之中,烟、赌固未禁绝,而尤以外地采办棉花的人员,受棉商所包围,狂嫖滥赌,贪污腐化,始终不改。
  华新过去为了宣传劳资合作,对职工提倡老关系,培养职工子弟进厂工作,故有两世在厂服务的。同时为了维系人心,对全体职员和一部分工人创办储蓄、慰劳金制度,按薪金10%由厂提给慰劳金,另由月薪提5%为储蓄金,工作在若干年以上的,可以领作养老之用。另外有矜恤部,由厂方拨存基金,为职工疾病死亡周济之用。厂中有中西医疗药房免费医疗,有施棺处有义地作殡葬之用。盖当时既无劳保条例,遂由厂方自定办法。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山东文史集粹工商经济卷》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政治、军事、革命斗争、工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民族宗教、社会、风物10卷,全书以真实丰富的史料,朴实流畅的文风,重点反映了自戊戌变法至建国前半个多世纪中发生在山东省的重要史实。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志俊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