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济南地区佛塔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51
颗粒名称:
济南地区佛塔简述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9
页码:
396-4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南地区佛塔简述、其中包括了神通寺四门塔、小宋塔、小龙虎塔、灵岩寺辟支塔等概括。
关键词:
济南市
地区
佛塔
内容
塔是中国古代一种佛教建筑形式,并非我国所固有。它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随着佛教兴起由印度传入我国,又受到我国文化传统和亭、台、楼、阁、塔等建筑形式的影响而演变成了中国塔的独特建筑风格。汉文中原来没有“塔”字,它是魏晋之后,专门造出来的。梵文称塔为“浮屠”。汉时按音译作“窣堵坡”、“塔婆”、“佛固”等。按意译作“方坟”、“园冢”、“灵庙”等。直到佛祖释迦牟尼故世后,才被赋予特殊意义,佛教信徒向埋葬佛骨的“窣堵坡”顶礼膜拜,以示虔诚和信仰。我国佛教信徒造塔,以收藏佛舍利、经卷,供奉佛像等。
南北朝时,齐州(治所济南)为佛教中心,早在前秦苻坚皇始元年(公元351年),竺僧朗公在泰山金舆谷(柳埠东北)创建朗公寺,后改为神通寺,“大起殿舍,连楼累阁”。直到隋唐佛教鼎盛时期,在济南南部山区,择其灵秀,建造了不少造型优美、精工细雕、构筑奇特、国内罕见的石塔。主要分布在神通遗址、灵岩寺、翠屏山、龙洞。今分别述之于下:
神通寺四门塔 此塔为我国现存最古的石砌佛塔,位于历城县柳埠镇东北青龙山南麓神通寺遗址东侧。它是我国传统苑囿建筑亭阁与塔刹相结合,构成形式特殊的亭阁式方形单层尖顶古佛塔。塔高15.4米,每边宽7.4米,壁厚0.8米,全部用当地产大块青石砌成,外表原雕有几何状花纹,因风雨剥蚀已辨认不清。此塔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一个半圆、高2.1米、宽1.4米拱形门,自宋以来就称“四门塔”。内有石砌方形空心塔柱,塔心柱与墙之间有石拱板和16根三角石梁,一起托住塔顶重量。塔檐挑出叠筑5层,塔顶用23行石板层层收缩叠筑,砌成四角方锥形攒尖塔顶,顶端有方形须弥座,四角置山华蕉叶,中央由相轮构成塔刹。塔的轮廓十分简洁,整个形体浑厚而朴实。
塔后有株九顶古柏,人称九顶松。清人有诗赞道:“朗公精舍古神通,劫火烧残五代空,惟有四门古塔下,长松九顶尚葱葱”。此树高15米,树围5.4米,虽逾千年,历尽风霜,至今仍生机勃勃,与四门塔交相辉映。
进入塔内,塔心柱各面原有大理石雕刻之佛像3躯,现只有正中一尊保存完好。像高约两米,都是螺髻、盘膝朝门静坐。这些佛像是: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南方欢喜世界宝声佛;东方香积世界阿内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东西南3尊全为双手叠置腹前,作禅定姿态,唯北面一尊双手分置双膝,一手微微扬起,似在娓娓说法。从面部来看,南北两尊丰腴适中,东西两尊面部较为丰硕;从身材看来,东面一尊不及其它优美。整个作品用的是平直刀雕出规则的皱褶,南北两尊衣裙垂于台下作羊肠纹。造像神情端庄自然,刻工精湛,是我国现存佛教艺术之珍品。
佛座下面,有题记两块。南面刻的是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杨显叔造像记,文曰:“武定二年三月乙卯十四日戊辰,冠将军司空府前西阁祭酒齐州骠大府长流参军杨显叔,仰为亡考忌十四日敬造石像四躯,顾令亡考生常值佛。”这块刻石原件已被清末反动官僚勾结败类所窃走,后又流入日本,现在的是1972年大修时按题记拓片摹刻的。另一块题记是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尼姑无畏、妙法造像记。据《济南金石志》载:“维大唐景龙三年岁次己酉七月戊午朔四日甲寅,比丘尼无畏,沙弥尼妙法,奉为己过,比丘僧思之,敬造弥陀佛一铺,观音、大势至、二圣僧,上为国王帝王师僧父母,下及全家眷属法届苍生,咸同斯福”。此题记解放前已下落不明。现在北佛座上刻有明代神通寺住持福胜宝山及禹城王贵、王风、王禄、王俊等题名,
四门塔始建于何年,不见文献记载。过去有关四门塔的中外著作是根据杨显叔武定二年造像记,认为四门塔是东魏武定二年或不晚于此年的建筑物。其它造像记仅言造像,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四门塔。1972年国家拨款对四门塔作了一次大的维修。在塔顶内部拆下一块板石,上刻有“大业七年造”字样。同时在塔心柱内发现一个舍利函,函内贮有一枚隋代铜钱。两相印证,四门塔当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距今1370余年,它与河北省赵县隋代建造的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一样,同为我国至今尚存的最古地面建筑。
四门塔整个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其建筑艺术受到中外学者的很高评价,称“该塔造型简洁,朴实无华,落落大方,颇有我国古代建筑之遗风。”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虎塔 此塔以塔雕有龙虎而得名,位于白虎山东麓神通寺“祖师林”的南面,与四门塔隔谷相望,造型优美,与四门塔古朴的风貌,形成显明的对照。龙虎塔始建年代不详,从建筑风格推断塔基和塔身建于唐代,塔顶补建于宋代。结构为砖石混合建筑,单层重檐方形塔,塔高10.8米。塔座至塔身全是繁纹斑澜的高浮雕,塔基为3层平台大檐的须弥座,每层束腰部位,都用伏莲、乐伎、狮子等浮雕精心装饰。塔身用4块完整的方石筑成,四面各有一火焰状纹饰的门,南门和北门两侧雕有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像;东门两侧是阿难和迦叶雕像,以及周身布满刻工精细的高浮雕龙虎、乐伎、飞天等图案,气势飞动,华丽壮观。塔室内有石雕的四面佛龛,龛额刻飞天、云纹。龛内4个佛像,突胸细腰,脸型瘦长。上配砖砌塔顶,重檐,檐下双挑华拱承托,用石和瓷砖筑成复盆、相轮塔刹,形成一座构思精巧、与众不同、具有中国古代民族建筑形式的佛塔。
龙虎塔不仅雕刻闻名,在唐代佛塔中,其建筑造型也别具一格,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刻工十分精细,虽经千年风霜,所雕形象仍神态飞动,栩栩如生。特别是塔的西面南面风蚀较少,刻工尤为清晰、完整,显示出盛唐雕塑的独特风格,是研究雕塑的珍贵资料。
小龙虎塔 位于四门塔偏西北青龙山坡上,因塔身东侧有唐开元五年(公元717年)造塔题记,又称小唐塔,俗称“皇姑塔”。是1972年由柳埠镇西北突泉村皇姑庵移此,供观瞻。
这座方形密檐式石塔,高3.25米,原高7级,现存6级,最上一级及塔刹已毁坏。塔身满布浮雕,有伏莲、乐伎、飞天等。南有拱门,门侧雕有天王像,室内雕有阿弥陀佛,阿难、迦叶二弟子像。其建筑风格,依唐代贯例。对研究唐代雕刻,建筑艺术和古塔断代,有着珍贵的实物资料价值。
小宋塔 位于四门塔身后青龙山的半坡上,是一座3级方形石塔。建于北宋绍圣五年(公元1098年),塔铭云:“毗近四门塔。”这是今天所见到关于四门塔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九顶塔 位于历城柳埠镇东南约两公里灵鹫山西南麓向阳坡上九塔寺院内。塔通高13.3米,砖砌结构,平面为内弧等边八角形,塔檐叠涩挑出17层,又迭涩收缩16层。塔腰间有水线,水线以下用挑花浆粗砌,水线以上为水磨砖对缝砌法,檐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形成八角平座。上端各角筑小方塔8座,高2.84米,在小塔中央筑有中心塔,高5.33米,突兀众塔之上,组成塔林,成为塔上之塔的奇特造型,故称九顶塔。这9座小塔全系3层叠筑挑檐,每座都有小门,造型优美,构思奇特,别具一格,是我国古塔建筑的杰作。塔身南面距离地面3.16米处辟一拱门,内为佛龛,龛内有石像一佛二僧,二僧像已残,佛像高1.2米的趺静坐面南,不露足迹,面容丰腴饱满,刀纹精细,下为束腰佛座,龛内有残存壁画,考证为明清作品。从剥落处来看,当有更早的壁画被覆盖,东壁尚留有宋人题名四则,说明此塔建于宋代之前。
这里有古寺名曰九塔寺,寺久废,寺墙镶有明许邦才的《重修九塔寺记》。载:“泰山北下麓野之间,有地曰齐城,有山曰灵鹫,有川曰锦阳,峰峦复合,林荟苍郁,距群邑百里,称异境云,建寺于此,莫知其始。历考寺碑,惟得唐天宝、大历之文为古,然曰重修,则非其始也。逮我皇明弘治十三年重修九塔寺之碑,而寺名有定证矣。其塔一基上而九顶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故寺名九顶。”
九顶塔解放前多年失修,1962年在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指导下,做了认真的维修。梁思成先生认为,此塔虽无年代可考,但窥其风格和塔内造像,应为唐代遗物。
灵岩寺辟支塔 位于长清县灵岩寺,耸立千佛殿西侧,为灵岩寺的重要标志。辟支出于梵文中的“独觉”(自觉不以他闻),音译“辟支迦佛陀”,略称“辟支佛”。辟支塔系密檐式砖塔,据史载建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经反复考察,知现存塔于宋代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始建。塔的5层处有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建塔碑记。塔基处有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该塔建成时的“题记”。计算起来此塔前后共花费了63年始得建成。据文献记载,“修塔助钱姓名约三千人,皆属河北、山东,而舍铁铸器独远及于淮南等地,所涉及地域近九州、九十余村镇,而助缘之人市户最多。”可见建塔经济来源主要自民间募集。
该塔高54米,底周长48米,共有9级12檐,平面八角,基座石筑,刻有阴曹地府酷刑场面浮雕(现埋于地下)。第一层至三层为重檐,余者皆为单檐。檐下由华拱两挑组成上承托檐,杂数逐层变化。塔各层高度与塔径自上而下逐渐递减,收分得体,挺拔雄伟。塔内底层有塔心柱,至第四层内设登塔阶梯,自第五层起为实砌塔体。登塔时须沿塔檐平座绕转而上。塔顶置铁莲刹。由复体、相貌、园光、仰月、宝珠组成,另有8根铁链分别由9层塔上各角的8尊金刚拽引加固。塔的砌筑精细,底层采用磨砖对缝法砌筑。整个塔型既精细又壮观,挺拔雄伟,北宋文学家曾巩赞道:“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灵峦。”
翠屏山多佛塔 此塔在平阴县西南25华里的翠屏宝峰极顶的玉皇阁院内。塔是用当地青石筑成,塔的底层外周长18.5米,分13层,呈八棱状,全高1.7米。原为104尊,现存88尊,浮雕石佛镶嵌在塔的四周各层佛龛内,故称多佛塔。
塔的底层佛龛8尊浮雕像最大,高110厘米,肩宽60厘米,跏趺而坐,面庞丰腴,佛身同饰有背光、唐草浮雕图案底座联在一起。底层佛龛门柱上有“题记”,刻敬造者姓名,可惜没有年月。从第二层往上的80尊为半立雕佛像,高60厘米,肩宽15厘米,愈高间隔愈小。所有佛雕个个正襟危坐,形态逼真,从服饰衣纹皱褶看,雕工极为精细。塔顶铁制冠刹,高1.9米,内分3级紧扣相联为一,构造甚为巧妙,冠刹上铸文清晰,字字可辨,系著名金火匠杜剑文、杜思温于嘉靖六年三月铸造。塔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后因年久倾斜,明嘉靖元年至六年三月重修,不但大量沿用了原塔的佛雕,整个造型都保持了唐代佛塔风格。重建是由灵岩佛敕赐住持高僧了慈,前往主持奠基礼。
鹫栖岩报恩塔 位于济南市东南15公里近郊龙洞鹫栖岩之巅,是座7级方形石塔。塔高近10米,名报恩塔。建于宋代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塔的式样有些像西安慈恩寺的雁塔,不过规模小多了,距今已800多年历史。修塔之人是林棣开元寺讲经论僧宗义及龙洞管勾僧德彦。塔的底层佛龛中雕观音像。塔侧有金皇统三年(公元1143年)立《自云庵主庆八十礼塔会碑》,此碑是为庆祝宗义80寿辰而立的。碑文介绍宗义的身世和功德。宗义俗姓杨,棣(惠民)人,宋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为僧,曾在洛阳、汴梁修行。60岁左右到此地任住持僧人,曾倾囊建此塔,是当时济南地区有很高声望的名僧。
灵岩寺塔林 位于长清县灵岩寺之西侧,香霏岩南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西临溪谷,背依青山,耸立着一座座高低不一大小不等的石塔,排列错落有致,场面极为壮观。这是灵岩寺自唐至清历代住持僧圆寂后,僧徒根据他们的佛学造诣和佛门地位及寺内经济状况而建的墓塔。因塔多如林,故称塔林。
灵岩寺从前秦高僧朗公开山说法,北魏法定建寺,直到唐初慧崇迁寺,这里最早的墓塔是唐天宝年间为贞观年间高僧所建的慧崇塔。慧崇塔高5.3米,每面宽3.74米,为单层重檐方形石塔,石料砌、雕、磨都很精致。南壁半圆拱形门,龛内为方室,慧崇像已失存。外壁东侧刻有明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可真和尚《礼慧崇塔诗》:“龙盂盛得玉泉流,法雨慈云处处周。岩树犹含天宝色,西风落叶不胜秋。”券门额雕有火焰状尖拱及力士像。东西设饰门,雕有侍女手提净瓶,凭门缝半掩,又似正迈步走出之状,极为生动逼真。门上部雕饰狮头、乐伎、飞天、武士等图案。塔顶置山华、蕉叶、露盘承托宝珠组成塔刹。整个造型结构简洁、古朴优美,是四门塔造型艺术的发展,是典型唐代亭阁式塔型。
塔林现存墓塔167座,另有志铭石碑81幢,都是历代住持僧圆寂之葬地。其延续时间之长,类型之丰富,造型之优美,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塔林中实为罕见,堪与少林寺塔林媲美。少林寺塔林多为砖塔,这里系石塔。其中唐代1座,北宋6座,金代5座,清代3座,余系元、明两代遗物。每座塔都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高者数米,矮者米许。塔呈方形、圆形、八角形,塔身一般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建塔年代,以钟形、鼓形者居多。一般都雕有象征吉祥、圣洁的狮子、莲花等装饰图案;有的雕有重压之下,张大嘴,瞪圆目、四肢腰背弯曲、全身肌肉突出的力士;有的雕有力士骑着狮子逗打起舞和双狮打曲棍球;还有雕有飞天抖舞长绸等场面。塔刹有的相轮、复盆、仰月、宝珠等造型精美。塔的造型结构简朴,雕刻砌筑工艺等各具特色,是研究古代建筑、雕刻艺术、佛教史等的珍贵实物资料。
值得提出的是,元代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的《息庵禅师道行碑记》,碑文是由来中国留学的日本四正法寺住持邵文撰文并书写的,是一篇感情充沛、热情友好的铭文,也是历史上中日文化和佛教交流的实证。郭沫若曾题诗曰:“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来唐不让仁,愿作典型千万代,相师相学倍相亲。”
神通寺塔林 位于历城柳埠镇,过柳埠沿锦绣川河谷东北行约一公里,有一四面环山、风景优美的狭长谷地,神通寺遗址就在此处。在遗址西北方向高地,就是神通寺高僧圆寂后墓地,俗称“祖师林”。
现存墓塔43座(其中两座金代石塔,是1972年由济南东北卧牛山移此),金代神通寺住持“清公山元之塔”是这里最早的一座,砖砌结构,五层密檐,平面六角,塔身雕有一半掩佛门,有一女探身外窥,颇有唐代建筑雕饰意味。塔铭中记载还有元代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中统三年进公、希公之塔;有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定公暗梨、元公法师之塔;还有定泰二年(公元1325年)敬公寿塔,是一种庑殿式的重檐平面长方形墓塔。明代建造的阙式石塔,在须弥座上一石碑形塔身,上为3层楼式的五脊瓦形顶。这种颇具特色的塔,颇为专家所重视。这里塔的造型有密檐式、亭阁式、钟形、圆筒状、经幢形,上面刻有铭文,雕有人、动物和花纹图案做装饰。千姿百态,造型各异。
值得注意的是,有座建于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二月的尼姑塔,铭文曰:“在家为长女,出家为法子,随父同出家,一修大忌成,诸佛真妙法,不变男和女,一心归净土,真十本不虚。”这位尼姑叫明喜,其父在明朝为官。因年事已高,辞官不做,出家修行,在神通寺当了和尚。明喜出家在涌泉庵当了尼姑,死后人们称她是孝女,又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将她葬在神通寺祖师林中。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尹君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