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洪家楼天主教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43
颗粒名称:
洪家楼天主教堂
分类号:
B977.252
页数:
5
页码:
366-37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洪家楼天主教堂、其中包括了建堂的前前后后、洪家楼教堂所办的慈善事业、频繁的宗教生活和宗教收入等情况。
关键词:
洪家楼
天主教堂
内容
洪家楼教堂位于济南市东郊洪家楼村,是一座有40米高的双尖式德国天主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905年,仅主体工程“大堂”(即教堂楼)就建了3年多,其他大小修道院、中小学校和各种所谓“慈善机关”又相继建了数年。建筑工程之大,附属单位之多,宗教生活之繁,都具有天主教会的特色。这座教堂在国内是比较典型的天主教堂之一,在国际上也很有名气。
一、建堂的前前后后
洪家楼地处南有山,北有水,西有城,东有乡这样一个广阔的平原地带,又靠近黄台车站,因此便成了其建立教堂的理想境地。传教士早就预言说:“洪家楼将来要成为济南的东商埠。”因此“主教府”在市内,而把“主教座堂”设在洪家楼。
“主教座堂”就是每逢大的宗教节日和举行“祝圣大典”、“丧葬大礼”等大的宗教活动,都有主教在此教堂举行。因此在教堂的建筑上就要求规模宏大,造型壮观,并具有德国教堂的特色。为此传教士特聘德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制图,由廉价的中国劳动力兴建。由于当时条件很差,没有先进的吊装和运输设备,给建筑确实带来不少困难。据老人讲,当时的工人都是用“土屯法”把一块块沉重的料石搬运上去的。所有大石柱上的节间都是由一钻一钻雕刻镂花而成的料石砌成。门上发塇都是由泥塑烧制而成的花砖砌成。建筑这样一座高大的教堂和一
大片群体工程,花费资金是相当可观的,具体数字不得而知,但据中国传教士说,那时主教府账房里成天是满档档的银子。这些银子是“庚子赔款”四万万两白银中的一部分。
在建教堂的同时,在洪家楼庄南还划了一大片土地作为埋葬外国传教士的坟地,教徒都称之为“主教林子”。四面筑有石墙,派有专人看管,院内筑有大祭台和用料石筑成的高大的十字架,满院种有苍松翠柏,每个墓前都竖着为外国传教士歌功颂德的石碑。每年“追思已亡占礼”,都在这里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以扩大宗教影响。据老人讲,当时外国传教士还强令历城知县在每个墙垛上都安上一个用石刻的圆顶,象征是中国人头,为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杀的传教士抵命,借以炫耀帝国主义的威风,恫吓清朝官府和镇压中国人民。建堂以后,传教士为了扩大宗教影响,还举行一次由成千上万人参加的“贺堂大典”,发动各地教徒群众大力捐献,打着“万民旗”、“万民伞”,派代表前来祝贺。当时的清朝政府由于惧怕洋人,也都送礼送匾前来祝贺。
二、洪家楼教堂所办的“慈善事业”
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更加灾难重重,民不聊生,广大农民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遇灾荒歉年,便有大批大批农民逃荒要饭、流离失所,甚而卖儿卖女,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外国传教士们便趁此机会兴办“慈善事业”,以扩大宗教影响。当时洪家楼教堂办的“慈善事业”,主要有“仁慈堂”和“婴孩院”。
“仁慈堂”主要收容女孩和女婴,也收容一部分老年妇女。收容后的女婴和女孩再也不许和自己的亲生父母见面,也不许与外界接触,自幼受宗教教育,过着囚牢式的生活。女孩子长到六七岁便看孩子(女婴),再稍大便学洗衣做饭,整个教会的衣服、被褥和宗教祭品都由女孩包洗包做。等女孩长到十七八岁,便由本堂神甫介绍嫁给一个素不相识的男人做妻子。要求男方的条件是必须首先信教并保证后代也信教。
“婴孩院”只收容男孩和一部分老人。收容的男孩一般是比较大的,自入院后,便根据年龄和身体条件分配干活,没有一个吃闲饭的,就是瞎子也得推磨,哑吧也得担挑送东西。婴孩除受宗教教育外,没有另外受教育的机会。婴孩长到十几岁便开始学手艺,有的学铁匠,有的学木匠,有的学瓦工,有的学裁缝,终年劳动不给报酬,也就是无代价地当童工,为教会服务。不能学手艺的婴孩便当长工,给教堂里养猪喂马、种地。也有不少婴孩整年侍候主教神甫,端茶送饭、铺床迭被,看门守夜,打扫卫生。
洪家楼教堂还办有从小学到大学,即有男也有女的各类型的“教育事业”。教会规定,教徒的男女儿童在学龄前首先受宗教教育,即参加“经言班”,听教理,学经言,守教规,过宗教生活。到了七八岁,男的便入德育小学,后升德育中学(即黎明中学的前身)。女的便入懿范附小,后升懿范女中受教育。这些教会学校,都把宗教课列为必修课,后来遭到社会舆论的反对,特别是非教徒师生的反对才改为选修课,但教徒学生必须参加。教会对学生实行封建统治,严禁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所聘教师多系教徒,甚至是外国传教士,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聘请非教徒教师任课。学生中学毕业后,教堂便把一些认为老实听命的老教徒学生选送到修道院进修神学、哲学和拉丁文,再经长期考验,认为合格者便选升为神甫。也有的把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的老教徒的学生选送到教会大学深造,也有的被选送出国留学。当然这些人数是少的,更多的学生便走向社会,自己谋生。凡被教会选送的培养的大学生或留学生,都必须回教会办的学校或医院服务,
三、频繁的宗教生活和宗教收入
天主教的宗教生活非常频繁,每个教徒每天都得过固定的宗教生活,把祈祷定为必修课,因此早晨祈祷叫“早课”,晚上祈祷叫“晚课”。每天早晨起来先要进堂念早课,“跪弥撒”。晚上睡觉前必须念晚课,有时还得“跪降福”。每星期日必须“罢工”、“守主日”(即不许干活)过礼拜。“主日”这天,宗教生活更加频繁,除早晨念早课跪小弥撒外,饭后还得到教堂内跪大弥撒,下午还得“拜苦路”、“跪降福”念晚课。一年中有4大占礼,8小占礼。有的宗教节如“复活节”前后约有一个星期,都有固定的宗教活动。总的计算一下,一年得有两个月的时问过宗教生活,这对教徒中的劳苦大众确实带来很大负担,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但在宗教的束缚下,既不敢怒更不敢言了。所以多年来洪家楼村有不少不信教的人,所以不愿信教的原因之一也在这里,他们说:“这种教信不起”。
天主教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各大堂口的土地种植。象洪家楼教堂就拥有土地300多亩,“伙计院”里终年都有百十个长工,100多个长工中有一半是终年不给报酬的“婴孩”。教堂内有大片果园、菜园,骡马成群,猪羊满圈,是一个典型的大庄院。
另有一种收入,是靠“弥撒献仪”。明文规定:一台小弥撒3元,一台大弥撒5元,一台五六品大弥撒10元以上,广大教徒群众为了“求福免祸”,经常许愿、求福、献弥撒。这是教会的一项很大的收入。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钱金铎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