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的寺庙僧道与尼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20
颗粒名称: 潍县的寺庙僧道与尼姑
分类号: B929.2
页数: 8
页码: 296-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潍县的寺庙僧道与尼姑、其中包括旧潍县的寺观庙宇、僧道尼姑及其住庙情况等情况。
关键词: 潍县 寺庙 僧道 尼姑

内容

旧潍县是一座历史古城,除了封建的礼尚习俗繁多外,遍及全城的寺观庙宇也是反映古的一个方面。据有关史料记载,仅城里和四关比较有名的庙宇不下40余处,而坐落在街头巷尾的一些神龛更是多的很,至于僧道尼姑,却不很兴盛。现据记忆和调查概况,分述如下。
  一、旧潍县的寺观庙宇
  1.城里有:
  关羽庙:东门城头,今朝阳桥西头,关爷庙巷子今市府北食堂各一。祀关云长。
  镇武庙:东北角楼,今朝阳桥西头崖街与和平路接头处。祀镇武爷。
  文昌帝君阁:东南角楼,今百货四店处。祀文昌帝君。
  文庙:东门大街,今东风大街新华影院处。祀孔子。
  东岳庙:东门大街,今东风大街市府南大门处。祀泰山神。
  城隍庙:城隍庙街,今博物馆陈列室。祀城隍爷。
  增福庙:今增福堂街教师幼儿园。祀财神。
  岳王庙:今西下窪子街向南城墙边。祀岳飞。
  石佛寺:南寺前街,今中级人民法院宿舍。祀如来佛及十八罗汉。
  菩萨庙:石佛寺对面,俗称下寺。祀观音菩萨。
  天仙宫:南宫街,今南宫街小学处。祀玉皇大帝。
  药王庙:天仙宫东一墙之隔。祀古代名医。
  观音大士庵:撞钟院街西头,今北门大街小学分校。祀观音菩萨。
  2.东关有:
  玉皇阁:东关大街,今下河街东。祀玉皇大帝及二十八宿。
  三官阁:东关大街,今人民剧场处。祀天、地、水三官。
  观音阁:东关九曲巷西口。祀三大士。
  绿瓦阁:东关鱼店街西头。祀关羽,后院祀马王爷。
  镇武阁:东关东北门里,今东四平街北头。祀狄青大将。
  白衣阁:又名凌云阁,今中兴街南头。祀观音菩萨。
  王母阁:东关王母阁街,今下河街以东。祀王母娘娘。
  关帝阁:东关东西观音堂巷东头。祀关羽。
  关羽庙:东关大街,今东风街小学。祀关羽。
  碧霞宫:东关大石桥门里路北。祀王母娘娘、孙膑。
  五道庙:下河街,今东风菜场后。祀五道将军。
  3.南关、西南关有:
  倒座观音庙:南关大街,今向阳路小学。祀观音菩萨。
  五道堂:西南关,今八中西南处。祀五道将军。
  仙师庙:西南关,今八中西南处。祀老师父,指黄鼬铁狸。
  三义庙:西南关大街中间。祀刘备、关公、张飞。
  4.西关有:
  三官庙:西关桥头,今东风街中段西头,祀三官神。
  望山阁:西关大街西头今清卫会以东。祀王母娘娘。
  5.北关、东北关有:
  准提庵:北关东大街西头今北关东大街小学。祀准提菩萨。
  八蜡庙:北关姚家坊一带。祀八蜡神即蝗虫。
  地藏王庙:东北关今北大街二小。祀地藏菩萨。
  6.南北坝崖有:
  保安庙:地坝崖,今和平路人民照像馆。祀龙王。
  关羽庙:北坝崖,今和平路北月河路口。祀关羽。
  玉清宫:北关北,今聋哑学校。祀玉皇大帝。
  以上系主要庙宇,规模较大,他如较小的关帝庙、菩萨庙、土地庙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二、僧道尼姑及其住庙情况
  旧社会的潍县,庙宇虽多,但僧道尼姑的人数却不很多,解放前的30年中,县城内僧道尼姑仅有40余人左右,大多分布城内较大的寺庙内,多则六七人,少则一二人。计:城头关帝庙、北关准提庵、北坝崖龙王庙、石佛寺、下寺共住有僧人21人;玉清宫、天仙宫、五道堂、前所街奎星庙共住有道士17人;东岳庙、三座姑姑堂、望山阁共住有尼姑12人。其中有些僧道尼姑还代管一些其他庙宇。现分述如下:
  1.城里城头关帝庙:建于城东门城头上,庙内正殿塑有3位名臣。正位关羽,两旁一个是宋朝的包拯,一个是明朝的海瑞,一殿三像,号称“三刚”。旧时的潍城东门,是县官上任和离任必经之路。凡属新任到职,必先参拜三刚,方可进城。旧官离任时,行经东门,人们必定脱下他的靴子搁在城楼上留作纪念。如系贪官,人们便不理他。此庙住僧人法号“明德”,和他的师弟“明心”,并各有徒弟1人,一是“妙声”,一是“妙文”,后来又收徒孙2人,即“理善”、“理训”,师徒3代共计6人。
  2.北坝崖龙王庙:此庙建在旧潍城商业最早发达的坝崖街,系清康熙十一年邑人陈调元创建。民初(1925年)左右,此庙即已久断香火。住僧人4至5人,住持僧“生枝”,徒弟法号“世开”,世开收两个徒弟,一名“教云”,一名“教科”。后来“教云”、“教科”也各收徒弟1人。但由于师徒不睦,“世开”很早即离庙远游。
  3.准提庵:清顺治十三年,由僧人普心创建。据传普心是明朝的一个王子(皇帝的侄子),出家为僧后修建此庵,庙产庙基都是他的领地。他兄弟2人同居潍县,其弟在北乡辛庄为僧,也自修庙堂。1925—1930年左右,此庙由法号“兴林”的僧人住持。先后住4代僧,共计5人。“兴林”原有徒弟2人,大的叫“盛田”,小的叫“盛泉”,后又收徒孙“温经”,“温经”又收徒弟“来运”。盛田较早地离开此庵,辗转去北京某观音寺当了方丈,成了“阔和尚”。此庵建筑宏伟,但到“兴林”当家时,前两殿因年久失修而颓废。
  4.玉清宫:俗称北宫,是潍县著名禅林,是金大定时邱长春弟子尹清和建,后经郑板桥捐银50两,再经知县韩光德倡闾邑绅士捐资重修。寺内建筑宏伟,古松参天,塑有玉皇像,有本县状元曹洪勋写的四面碑,有招子庸画的竹子石刻,还有谭真人手书“黾蛇”二字碑,王真人书写“蓬莱”二字碑,并有清代张端亮小官手书在正殿悬挂的匾额“大通明殿”,书法极为精妙,被视为珍品。但因庙宇年久失修,成了一座荒凉古刹。
  民初年间,住持道士张信周(张拉磨)徒弟有于嘉善、张祥坤等人。
  5.天仙宫:俗称南宫,与玉清宫一南一北,称姊妹宫,塑有玉皇。其西侧有药王庙,仅一墙之隔,不知何时,将隔墙拆去,两庙合二为一。药王庙供神是古代名医孙思邈。民初,此庙香火颇盛,住持道士是“陶祥”。
  6.碧霞宫:明万历四十二年重修,正殿塑有碧霞女像,东厢大殿塑有孙膑像。因当时县民对碧霞女像知者甚少,而熟知孙膑者甚多,因此孙膑神像每年都受县民一次隆重的朝拜。其原因,孙膑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家,因遭庞涓之谗,而受膑刑。后世惋惜他的不幸,世俗皆称他“在天之灵”有医腿疾之能,每逢农历正月十六,宿患腿疾者纷赴此宫.朝拜孙膑神像,求医腿疾。朝拜者除烧香进贡外,每人送纸糊黄牛2头,放入宫后“牛栏”内,时至中午,一同焚烧。每当此时,上庙拜供者、围观者人山人海,十分热闹。此庙由道人于嘉善住持。
  7.五道堂:建在西南关附近,五条大路汇合口,系清康熙末年为镇土匪设五道将军,后建五道将军庙,规模不大。后来县民兴起迷信“老师父”求福医病之风,所谓“老师父”是指黄鼬、铁狸子之类动物,西南关丁姓地方人士,集资倚五道堂新建佛堂,盖山门,名曰“仙师庙”,由潍县状元王寿彭题“仙师庙”匾悬于山门,内塑有胡(狐)三太爷的神座,每年朝拜者甚多。此庙住持道人张僧,系玉清宫住持张拉磨之弟。
  8.奎星庙:旧潍县奎星庙不下5处,规模甚小,唯东关前所街东首一处,住有道人一人,也系张拉磨之弟,名叫张罗汉。
  9.此外南海大士庙住有道士赵洪杰,保安庙住有道士谭步云。东岳庙、望山阁等住有尼姑,都是很早的事,已无人详其姓名了。
  三、僧道尼姑的活动情况及经济来源旧潍县当时僧道尼姑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庙会香火。每逢年节或庙内塑神的生日、忌日,各庙寺都举行香火祭奠活动,如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正月十六是碧霞宫朝拜孙膑日、春节绿瓦阁庙会等。住持道人可得到一定的供奉。
  2.代居丧家做佛事。共有3种形式。其一是做斋,即为死者诵经“乞灵福”;其二是施食。夜间代表丧家祈祷,向阴间小鬼施惠求情;其三是送殡。旧潍县习俗,举凡父母之丧必尽情追求所谓隆盛,不仅官僚豪门以此炫耀富有和孝心,有的家庭,即使日形衰微,入不敷出,而一旦遭父母之丧,宁愿高筑债台,也尽量把丧事办的堂而皇之,而这种习俗,却给僧道尼姑带来了“糊口”之机。
  3.经营庙产。有一定庙产,是僧道尼姑很主要的生活来源,当时旧潍县有的寺庙庙产收入还是可观的。如东门城头关帝庙,明心师徒兄弟2人并列在东门大街两边的出赁门市房不下二三十户。而当时东门地属闹市,全县贸易中心,租给商家营业或做仓库,月租收入相当可观。坝崖街的龙王庙,不但将余房给商家做门市,每逢大集,还为赶集者存放货物,收入也是可观的。
  4.直接经营商业。有些寺庙的僧道尼姑,为赚钱得利,经营一些小本营生,作为糊口渠道之一。如东关关帝庙曾开设染房,观音阁经营扎彩,扎糊纸山纸楼纸牛纸羊等。
  5.檀越布施。豪门士绅为求万事顺心如意,每逢年节日,往往向寺庙施舍捐献,以求保平安。有的送钱,也有捐房、捐地产的。如明德、明心在城里郭宅街东首路南有房产一处,共20多间,租与东门大街商户存货。此房系潍县巨商同祥号东家李十三、李十五送给和尚的。李氏兄弟因怕小儿夭折,送子进庙拜师,便把此房作为拜师之礼。
  6.从事农业。由于寺庙景况逐步冷落,有些僧道尼姑不得不另找出路,维持生活。特别是城郊寺庙,进拜的人越来越少,更是凄凉。于是,有的僧道尼姑便自己种起地来,如玉清宫有地20多亩,并自制石磨石碾,大车骡马等农具样样俱全,由于种地,几年之后反而成了富僧。
  四、寺庙僧道尼姑的没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科学知识的传播,人们头脑中的迷信思想也逐渐破除,修建寺庙,信奉僧道尼姑的事是越来越少了,投身佛门、道门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因此有些寺庙由于无人住持年久失修而颓废,有些寺庙由于久断香火而荒芜,也有些寺庙由于战火摧毁,也有些寺庙被改作公房另作别用。在这种情况下,僧道尼姑不仅后无来者,连他们自己也不得不另谋生路,甚至还俗了,如“生枝”和尚就是一例。
  1928、29年间,潍县设立镇公所,建立保甲制度,当时指定在坝崖街龙王庙成立“东北镇镇公所”,占用全部庙舍,和尚也须遣散。住持“生枝”便召集众僧,要大家跟他一起离庙,由他带领另谋生路。跟他走的,有“教科”、“教云”、“周艮”3人。“生枝”原籍昌乐,家中有房有地,便回家一面种地,一面经商。耕地雇用短工,经商有3个小和尚,每人一副担子走乡串寨,贩卖洋广杂货,摆摊赶集,大做生意,已不再是和尚了。
  再如玉清宫道士,由于经营土地,是比较殷实的富户。那时旧潍县土匪蜂起,到处绑架肉票,玉清宫道士自然也成了他们的绑架对象。曾把住持张拉磨绑去,以后用2000元大洋赎了回来,但庙内财产已花费殆尽,人心更是惶惶不安,不久张拉
  磨死去,其他道人也就各自另谋出路了。
  以上事例可以看出,随着“泥神失势”,与之相依附的僧道尼姑也逐渐星消云散了。至潍城解放时,寺观庙宇仅有十余处,僧道尼姑为数也就很少了。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振纶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