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济南的佛教状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07
颗粒名称: 建国前济南的佛教状况
分类号: B949.52
页数: 9
页码: 268-2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建国前济南的佛教状况、其中包括民国初年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某些群众遂在佛教活动中寻找精神慰藉、解放后、济南市佛教会等情况。
关键词: 建国 济南市 佛教状况

内容

民国初年以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某些群众遂在佛教活动中寻找精神慰藉。另一方面,一些失意军阀政客,在腰缠万贯、脑满肠肥之后,也有不甘寂寞而放下屠刀妄图立地成佛者。再则又有太虚、印光、杨仁山等人的提倡,故一时颇有复兴气象,1928年乃有中华佛教会之组织。“七七”事变后,日本在占领平津后即派武田熙、峰旗2人在北平联络夏莲居等佛教界主要人物,于1939年成立了佛教同愿会,由西藏一活佛任会长,大汉奸、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王揖唐任副会长,夏莲居(袁世凯时山东盐运使、河南汝南道尹)为常务理事,周叔加(北京佛教居士林林长)等为理事,直接受日本兴亚院领导。在日军参谋长山下奉文(有“马来虎”之称)推动下,各地成立分会。以佛教名义吸收一般封建残余参加,内容是集会、诵经及举行祈祷和平大会。
  山东佛教会于1928年受中华佛教会之命而成立。以沙月坡(军阀时期山西省实业厅长、山东省府参议)任会长、僧学登(关帝庙住持)为副会长。会址设于后宰门街关帝庙内,有信徒200余人,多为各庙僧尼。
  日伪时期由韩纯一继办,将会址迁于影壁后街玄帝庙内。韩原为济南电话局总理(私营),并掌有营华丰针厂。日军侵占济南后,韩恐没收其财产,即借佛教名义献媚于敌伪。适逢日本人山下(从军僧)来济,韩即邀山下住于该会内,胁肩谄笑,备极奉迎,其电话局虽为日本人征用,但其针厂却得以保全。
  1940年,日本人在济南成立“宗教联合会”,由日军参谋铃本一郎、退役军官稻叶盛直接领导,由大汉奸朱经古任会长,借影壁后街佛教会作筹备处,积极活动。陆骧忱、邵锡臣、周百鹏、王子丰、辛铸九皆任该会理事。1942年该会又改组为佛教同愿会,由赵莲塘(日伪省参议员、万国道德会会长)、周百鹏等任理事。在日伪提倡下,家供佛者可免滋扰,佩“泉教联合会”会章者出入方便。因此信佛者日众,俗僧会员达数千人。
  该会自迁到影壁后街后,由韩纯一带头募捐,建房30余间。其内分3部:一为佛教会,由韩负责;一为佛教居士林,由陆骧忱(伪省公路局秘书、律师)、邵锡臣(伪省民政厅厅长)、王子丰(伪道尹)负责;一为佛经研究社,由万仲兮(民初省议员)、崔洁如(日伪历城新民会科长)负责。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济南党部指示将该会改组为“中国佛教会山东分会”,由秦其裳(军统、抗日烈士遗族委员会理事长)作理事长,僧觉榕、通禅任理事,释弘庆为监事,僧净空为会长,心湛任秘书。会址设于净居寺,有会员600余人。并设有小学一处,经费由寺庙负担,由秦其裳代表参与万善会活动。
  济南解放后,将该会改组为“济南市佛教会”,辛铸九任理事长,王谢臣、李伯成、贾资厚、刘东生、韩秀初等为常务理事。自报会员约200人,团体有46处:(1)崇实佛学会,又称崇实佛学研究会。民国26年(1937年)由赵文伯、阎慧导创立,赵、阎任会长。日伪、国民党时均曾备案,会址设在县学街13号(为1950年时号码,以下同。),有房17间,铜佛4尊,经典及佛学书籍800余册,还有法器等。
  解放后曾设一施诊所,后停办。其内部组织为:会长下设总务、研究、福利、生产4组,各组设组长1人。该会自成立即加入佛学会,每日早晚两课,每星期日下午念经,每年农历正月十七、四月初八、六月十九、七月十五、九月十九、十月初一、十一月十七、十二月十八为大集会日,会员自愿参加,其中以清明节集会较大。经常聘一僧人,领导上述集会各项活动。经费由会员缴纳或劝募,无基金。
  该会以日伪时为最盛,约有信徒200余人,以后渐衰。解放后,据其自报尚有95人,每次集会可到二三十人,大都是富商、军政界人物及市民。会员有证章及会员证。解放后该会仍然活动,但参加人数日渐减少,故日呈消沉,除晨昏二课及星期集会外,大的集会不常举行。1949年清明节,以消灾求祥、超度亡灵为名,举行梁皇宝忏会,会期十余日。除隆海和尚外,尚有外省和尚6人,本省和尚5人,外县和尚1人参加,到会信徒30余人,并募香资捐款。1949年10月15日大会,仅到20余人,不像过去大肆铺张。1950年9月,又以该会为首,发起组织济南市佛教徒学习会,曾向政府呈请备案。
  该会会长兼总务组长赵文伯,法名胜摆,时年48岁(为1950年时年龄,以下同),河北靖远人,住制锦市后街14号,北京大学毕业。此人交结颇广,国民党时期代表该会参加万善会,并任理事。
  研究组长释隆海,时年56岁,临清人,24岁时在临清大宁寺出家,26岁在北京法源寺受戒,后回大宁寺当住持。1945年来济,在该会主持讲经集会,与本市和尚均有联系。
  常务理事兼福利组长王香岩,时年56岁,本市人,住县西巷8号,高中文化程度,日伪时历任历城县公署、税务局等处科员,解放后任崇华小学教师。
  (2)净居寺。在石岗子街34号,于1920年由福心创办(一说此寺“肇于宋、毁于元,重兴于明”),为本市最大的寺院,原有房屋120大间,地200余亩,有僧众80余名,以房租、地租为生。解放后地被土改,房被借用,僧人多散去。1950年时只有僧侣5人,房5间。地1.5亩。因“方丈”秀初及静斋在押,由监院析凡负责,以种地、推磨为生。解放前的佛教会即设于寺内,过去反动当局如韩复榘、朱桂山、王耀武等均常去该寺。日伪时许多大汉奸的太太多到该寺去修行,也常住于寺内,并公开贩卖吸食大烟,此寺在反动势力包庇下号称“小世界”。国民党时与省府顾问陈绍甫、陈绍民,华北剿总副司令上官云相交结,一时声势显赫。该寺为本市佛教活动中心,与各地大寺庙多有联系,经常开佛教会并化缘。
  (3)念佛堂。设于天地坛街观音堂,由沈淑卿创办。沈系盐务出身,晚年信仰佛教,于1940年与刘杏村共同成立该堂,信徒最多时达50余人,多为附近老太婆及商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为大集会聚餐。每日念经做功课,有时办点小赈济。
  (4)吕氏念佛堂。设于宽厚所街43号,为吕元华创办。吕死后即由沈淑卿接办。沈曾将财产变卖了一部分,后由一姓华的老太婆负责,经常以画符等欺骗妇女。
  (5)菩提寺。设于魏家庄45号,此处原系张培荣之公馆。张字耀臣,河南正阳人,军阀时期历任迅威将军、兖州镇守使、山东第六混成旅旅长、鲁苏豫皖剿匪司令。北伐后张因被通缉而潜逃。其妻张侯氏(即张方绿)为保全其生命财产,而将公馆变成佛堂。全家落发为尼,张侯氏起法名元炎,两妾其一法名广法,其一法名广林,4个丫头法名为续直、续道、续庆、续严。张氏一家每日晨钟暮鼓,闭户自修,将张公馆易名为菩提寺。1930年续道、续庆、续严改至仁智街白衣庵修行。此后元炎、广法先后死去,即由广林住持。广林俗名张曾氏,时年50岁,河南正阳人。除广林、续真外,尚有带发修行之老年妇女数人。该寺有房30余间,河南有一部分财产,其他财产为数不少。
  (6)白衣庵。设于仁智街1号,有房22间,创办年代不详,清嘉庆二十四年,经樊飞鹏重修。有尼姑5人,以收房租、做手工活为生。每月初一、十五念经,住持续道与其师弟续庆、续严均系军阀张培荣的丫头,原在魏家庄菩提寺出家,1930年来此庵。后续道等又收徒弟本信、本愿2人。解放后仍为人做超度。
  (7)弥陀庵。在报施街31号,为清同治八年时园喜所创。有房14间,地2亩,尼姑2人。住持续厚,原名瑞芸,时年27岁,淄川人。均自幼出家。
  (8)般若庵。位于青龙后街141号,为群众集资所建。有房12间,地14亩。住持静义,俗姓赵,女,时年69岁,本市人,自37岁时因夫去世,生活困难,乃带发出家,以房地收入为生。
  (9)星宿庙。在朝山街129号,有房82间、地12.5亩,僧3人。此庙原为明万历末年德王创建,因其两壁间有28宿彩绘像,故名星宿庙。此庙在1987年修朝山街时折除。住持庞静尘,法名觉枢,时年43岁,东平县人,自幼出家,解放后务农,解放前曾任佛教会长。马逸尘,法名觉榕,时年40岁,长清人,自10岁出家,解放后务农,解放前曾任佛教会理事,又是城内园通庵的住持。杨如范,法名胜修,时年45岁,河北献县人,自14岁在德州出家,21岁来济,有时从事算卦活动。
  (10)兴隆庵。位于棋盘街20号,建于明朝,有房30间,地1.4亩,尼姑4人。该庵无香火,解放前颇复杂,常有国民党军官来往。停灵为唯一收入。解放后靠房租与种地为生,住持尼邓秉静,法名本义,时年43岁,本市人,3岁出家。其师名慧真,法名长德,时年56岁,长清人,自幼因病由其父许与庵中为尼。其徒心法,俗姓张,时年16岁,本市人。长禄俗名李怀洁,时年10岁,本市人,自幼出家。解放初期该庵分南北两院,本义师徒各主一院,后又合为一处。
  (11)福慧祥林。在后宰门街15号,清道光年间由还一所创,有房17间,和尚3人。“七七”事变前佛教会即设此处。住持真常,俗名刘湛济,时年70岁,长清人,曾念过10年私塾,自幼出家。解放后以房租、卖水为生,师弟柏锦文,时年66岁,济阳人,住万寿宫街8号。系被处决大特务、恶霸柏俊生之叔,曾活动于历城一带,日伪时期与柏俊生狼狈为奸,仗势凌人。解放后以收房租、地租为生。其徒刘洪德,法名昙尘,时年28岁,长清县人,自幼出家,以开茶馆为生,住庙内。
  (12)甘露寺。在西门大街31号,康熙十四年由德全创立,有房52间,地2亩,僧2人,以收房租为生。住持张占溥,法名园真,时年31岁,济阳县人,6岁出家,在北京广济寺受戒,后来济,其徒弟甄小二,法名长修,时年17岁,滋阳县人。
  (13)太山行宫。在杆石桥外,光绪十七年由能瑞创办,有房30余间,地8亩。住持僧能成,俗名纪玉刚,时年49岁,河北威县人。其徒仁仕,俗名杨鼎新,自称河北香河人,实为东北凌源人,1943年来济。日军投降时曾乘机劫掠,大发横财,解放前夕在成佛寺出家。
  (14)安阇寺。在安阇寺街,有房32间,地25亩,尼姑4人,以收房租、地租为生,住持尼尹绪祥,时年54岁。其徒本立,俗名谭敬云,时年25岁,郓城县人,解放后成婚。本善俗名潘桂兰,时年17岁,本市人。角才俗名刘凤荣,15岁,本市人。
  (15)兴国寺。在千佛山上,清道光二十九年由园庆重建,有房96间,地11亩。解放后有僧6人,以收香火、种地为生。该寺为名胜之地,每年农历九月九日,前往登高游览者颇多,为该寺香火最盛日,解放战争中遭破坏,后修葺一新。该寺住持通禅,俗名杨耀光,时年56岁,安徽蒙城人,幼年经商,38岁时因破产出家,并为速报司庙住持、佛教会理事。监修通海,俗名胡九海,时年26岁,滋阳县人。自9岁出家,原为匡山庙住持,解放后到该寺。看门郑忠信,法名和行,时年60岁,历城人,原在家务农,43岁来济南出家。张金法,法名通法,时年19岁,长清人。悟性,俗名杨志顺,时年30岁,历城人。悟本,俗名高忠顺,时年15岁,本市人,10岁出家。
  (16)慈林院。在城内慈林院街1号,住持心湛,时年61岁,天津人,曾为吴佩孚秘书。1950年春去青岛,该院即由寿佛楼后街观音院(建于清康熙年间)住持昌霖代管。昌霖俗名王金生,时年47岁,泰安人。自7岁在该院出家,因贩大烟被拘押过。解放后以房租收入、种地为生。
  (17)华林寺。在正觉寺街163号,明成化年间重建,有房20间。住持完昌,俗名谢立海,又名胜空,时年43岁,历城人。10岁时因父母双亡而出家。其徒完和,俗名路宝林,时年28岁,本市人,16岁高小毕业后出家。
  (18)准提庵。在院西大街,创建于明朝永乐二年,有房11间,地1.8亩,住持僧少明,俗名余炳文,时年50岁,平原县人,13岁出家。解放后以卖箫笛为生。
  (19)太平寺。在达智街12号(此街已不存在)。创建于唐朝,有房25间。住持僧纯亮,时年63岁,本市人,10岁出家,解放后以收房租为生。
  (20)观音堂。在卫巷28号,为清朝龙宝所创,有房22间,地1.1亩。住持尼贞修,俗名李淑九,时年57岁,泰安人,8岁出家,解放后以卖饭为生。
  (21)慈仁院。在皇亲巷23号,创建于清康熙年间,有房30间,地1亩,住持尼张深明,时年27岁,历城人,自幼出家。过去曾贩大烟,解放后以收房租及卖水为生,
  (22)极乐庵。在东青龙街143号,有房6间,地1亩。住持尼心喜,俗姓袁,时年69岁,齐河县人,5岁出家,23岁来济,解放后依靠徒弟补助和做手工为生。
  (23)观音堂。在黎明街3号,创建于唐代,有房12间。住持尼昌宏,俗名刁凤英,时年52岁,1935年出家,常活动于后营坊商人家,每年二、六、九月有香花会。解放前以请神治病为生,解放后靠徒弟道友补助。其徒刁玉兰,法名隆胜,时年13岁,历城人,6岁出家。
  (24)三元宫。设正觉寺街,住持僧朗然,俗名释中耀,时年49岁,泰安人,7岁出家。解放后住正觉寺街201号,以收房租为生。
  (25)关帝庙。在刘家井街2号,有房13间,地12亩。住持僧仁奎,俗名宋光和,时年46岁,菏泽人,10岁时出家。解放后请他治病者仍颇不乏人。
  (26)三圣堂。在花园庄街101号,创建于光绪二十年,有房12间,地2亩。每逢农历初一、十五烧香念经。住持僧能持,时年60岁,自幼因病许与庙内当和尚。光绪三十四年,在宝华山受戒,民国初年曾去五台山朝拜。
  (27)观念寺。在东红庙,有房4间,地4分。住持尼能觉,俗名张效娥,时年54岁,单县人,常与泰山行宫来往,解放后亦给人做些针工。
  (28)兴隆寺。设于洛口大寺集街1号,有房8间,地15亩。住持悟静,俗名贾福寿,时年43岁,本市人,自15岁高小毕业后出家。解放后种地4亩,以卖馍馍为生,常到药山、鹊山活动。
  (29)朝阳庙。在南马道街31号,系仲静观自修自办,在东乡有26亩地,有房9间。解放后擅将南马道街20号群众自建关帝庙内物资卖掉,群众为此不满。
  (30)凤凰山庙。在凤凰山上。住持王园明,法名道梁,时年58岁,营县人,自幼因病出家。解放后以种地为生。
  此外已无住持或僧尼返俗的寺庙有:南门里的迎祥宫、东圩子里迎春庙、王家庄57号宏法寺、佛山院街11号的佛山院、趵突泉前街药王庙、汇泉街的汇泉寺和白衣庵、四里山顶的延寿寺、五里沟的莲花寺、佛山院街68号三元宫、东青龙街32号三皇庙、岱宗街的娘娘庙以及鹊山庙、华山庙、龙洞庙和佛峪山的佛峪庙等共16所。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朱式伦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南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