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606
颗粒名称: 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分类号: B929
页数: 14
页码: 254-2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其中包括大明湖、千佛山、还到过回教的清真寺、南大寺、北大寺,拜访了几位有名的阿訇等情况。
关键词: 传教士 李提摩太 基督教

内容

19世纪60年代,接踵美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9年)之后而来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1845—1909年),在华活动长达45年。取得了清王朝一品顶戴,诰封三世。当其初入中国,最先活动于山东的烟台、济南,其间在青州活动先后达7年之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我到教会主办的青州培真书院读书,计五六年时间;1920年重回青州任教职又20余年。对李提摩太的活动,我未亲经亲见,只是从父兄亲友的叙述中得知。今虽年逾八旬,但追忆起来,印象仿佛如昨。
  李提摩太是英国南部威尔斯省人,父母都是基督教的忠实信徒。李提摩太17岁受洗入教,18岁考入浸礼会神道学校,3年毕业,受本帮教会所请为布道干事,他上书本国差会,恳请派往国外传道,差会准了他的请求,遂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冬由英乘船,于1870年2月到达上海,入布道总会,听候分派。这时,李提摩太才24岁。他到上海不久,即被派往山东烟台地区。
  当时在烟台早已有英籍传道人名叫罗鼎。他2人在此住了一年多,并未传上一个教友。后罗某病死,只剩李提摩太一个人。为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他勤学官话,遇人即散书传道。但此时中国人民对传教士没有好感,多称他们为洋鬼子。李提摩太对中国百姓虽不敢亲近,却仍各处传道,并详细察看各地风俗人情。此后,他又同苏格兰圣经会的李烈,同游山东北部,徒步走了四五百里,经过许多村镇,到处不受欢迎。后又同李烈乘船到了东北。李提摩太这次游历东北,调查了东北的风土人情以及东北的资源、气候、经济、生产、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1871年(清同治十年),李提摩太曾到离烟台30华里的宁海州(今牟平县)典了一处房子,准备到此开展传道工作。不久,老百姓群起反对,说洋鬼子来到我们这里居住,对我们有害无益;绅士们和读书人也认为洋教不敬祖宗,不分男女,住在一起,是伤风败俗,破坏伦常,即禀呈官府要把李氏驱逐出境。地方官根据绅士的禀请,即将房主收押。李氏知事情不妙,连忙通知烟台的英国领事,函达宁海州官,要求州官即刻释放房主,并准李氏继续居住。后来群众反对更甚,李氏虽坚持不走,但也无法出外活动,偶尔上街,群众即怒骂“洋鬼子还不滚开”。这时他感到十分困难,不得已,退还房契,悻悻而去。
  李提摩太在宁海州失败之后,就离开城市到乡间去,结识旁门左道的首脑人物,以达到他引人入教的目的。但他花了许多工夫,费了许多唇舌,仍未有一人来入他的教。
  李氏由乡村又到了莱阳城,他想寻找读书文人进行传教。有一次他去拜访姓刘的一位读书先生,刘某一见,即把李接到自己的书房。李氏见刘某的书室,搁着许多书籍,有儒经,有史记,还有几部宗教书籍,最后又看到一部易经。刘某对李氏说,这是中国的天书,专讲阴阳定理、善恶报应;善人从吉、恶人从凶,此是天道福恶淫不变的定理。刘又向李讲了易学的道理,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之类。李氏除唯唯敬听之外,也讲了他在英国学的那些天文地理、格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及英国的教育和风土人情。刘某听了非常高兴,并乐于接受。这是李提摩太初次和中国文人的结识,他认定走这条道路是对的。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李提摩太又同李烈到了山东省会济南,在这里逗留了大约半年时间。在此,他一面游山逛水,一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结交地方绅董。他曾游览了大明湖、千佛山、趵突泉等处名胜,并照像绘图。
  李提摩太在济南,适逢山东秋试(即3年一次的乡试),下场的有一万二三千文武秀才(文生多些)。李氏认为这是一个散布福音、传播西学的好时机。但他又想起,当年在杭州时,曾因向参加秋试的文生散发圣经及传道篇子,跟应试文生发生过一次冲突的事,因此,这次他不在文生中活动,目标转向武生。果然在这次应试武生中,有个从河南来投考的千总,听了李氏的讲道,欣然领受,要求李氏收他入教;李氏即在大明湖中为这位千总行了洗礼。这是他在应试的武生中收得的一个教友。
  李提摩太还到过回教的清真寺、南大寺、北大寺,拜访了几位有名的阿訇。在千佛山、开元寺会过几位名僧。
  1875年春天,李提摩太离开济南,回到烟台,正好碰上这样一件事:驻云南的英国领事,因讼事袒护教民,激起群众公愤,被人民杀死。英国政府提出抗议,清廷派大员李鸿章到烟台与驻烟英国领事进行谈判。李鸿章的随员中有几个人染了时疫(霍乱、疟疾)。李提摩太得了这个消息,立即派人送去一些樟脑、果洛碘、金鸡纳等药品,凡病者俱得痊愈。李鸿章很是感激,派员持信前往道谢。从此,李提摩太和中国上层官僚有了联系。
  李提摩太在烟日久,传教、办学,费了不少金钱与时间,但成绩却不大,他认为这个海口是个死地,这地方的人的脑子都非常“顽固”,对宗教思想格格不入。根据朋友介绍他又到了离烟台约700华里的名城青州府。
  李提摩太到了青州城,本想典一处房子,但是人地两生,不易措办,只好暂时住在旅馆安身。他有时到街上走走,地方人见他异言异服,都围起来看洋鬼子;他同他们说话,人们也都往后退避。以后李氏便换上中国服装,并且戴上假辫子,这样再到街上,渐渐有人和他接近了。
  这时李提摩太已精通官话,他先与地方“粗人”来往,而后又同文人来往。李氏向他们讲些西学,并送给他们各种维新书籍,如《时事新论》、《治国要务》、《富国策》等。文人见了这些新书很是欢喜,十分珍惜。因中国这时已经有变法的活动,所谓欧风美雨,渐渐流于东亚,文人都觉得这些维新书籍是功名的一种帮助。因此李氏的声望在一些文人当中日趋提高。他与地方官府也渐有了往来。当时知府衙门有一管钱谷师爷姓张。正50余岁,身下无子,鸦片烟瘾很深。他来求李提摩太给他戒除鸦片烟瘾。他怕在家仍受朋友影响,不易戒绝,要求李氏准他来旅馆与其同住。这人自同李氏同住后,一面吃药戒烟,一面与李氏朝夕相谈。他认为李氏的学问中西兼通,就请李氏为他寻穴墓地,预备日后安葬之用;并请李氏到家茶饭招待。李氏把他领到城南高冈,说此处前山后水,地势清朗高爽,作茔地最为相宜。那人便以高价买了这块地,周围以砖墙为界,以备作身后的茔田。
  这位钱谷师爷为报李氏帮他戒烟和找茔地之恩,就为李氏在西营典了一处有正房、陪房、客堂和宽敞的院子的房子。自此以后,李氏在青州有了传道的安身之处。
  李提摩太在青州既有了安身之处,也有了教会的根基,并且得到了信徒的帮助和官府的庇护。他除了传教之外,还积极研究汉学及各教经典。他结交了青州回教的几位阿訇,也结识了佛教据点法庆寺的方丈,从而得到了可兰经、大藏经、金刚经等;还搜求到了一些道教经典。李氏狠下功夫,苦心研究。他认为只要得到了各教的经典,明白了各教的教义,与各界名流领袖能在一块攀谈,藉此联络感情,一切事情便好办了。
  有一次,李提摩太下乡调查教会情况,看望教友,回城时路过尧王山下的一个村庄,遇到一位叫刘竹溪的老先生,彼此交谈起来。刘老先生年高有德,很是谦虚,虽然与李氏初次相见,却表示了友好的态度,俩人谈话很投机,刘氏便请李氏到了他的书房。刘氏门下有十余名弟子,都是应考的童生,也有几名秀才。晚间学生老师请李氏讲讲欧西的学问和其他的情况,李氏很高兴地顺口讲了些天文地理、格致化学知识,以及欧西的风土人情及群众的生活习俗。师生听了,十分喜欢,随便向李氏请教。谈到最后,并请李氏用英文给他们写了几把折扇,以作纪念。
  李提摩太居青州日久,识人渐多。这时上海总会派来了一位中国牧师叫郑雨人,此人是南京人,是一个很有旧学问的秀才。李氏请郑牧师与他同住。这时两个教士都没有家眷,除每日招待朋友,接送宾客之外,一有时间,郑牧师就给李氏讲儒经、汉书、史记;课余之暇则一同游山逛水,欣赏林泉。他们登上南门外云门山顶,摄下了薛蓑亲笔写刻的巨大“寿”字;他们参观了宋陈希夷的久眠洞;他们也到过门外醴泉寺的范公井、后乐亭,详细询问了该处住持,知道范文正公曾在青州做过刺史。此时,英国差会又派来了一个仲均安教士,李氏也请仲氏同住,谁知两人的传道方法不谋而同。仲氏急于学习中国的学问,听到李氏谈起中国的学问,非常羡慕,遂朝夕向李氏学习。仲氏很愿意多出薪俸请位老夫子教导他。这时有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位临朐县的岁贡生,叫张绍唐,张是位饱学先生。李氏、仲氏便把张夫子请去同住,对他非常钦敬,凡事以弟子礼事之,虚心接受张氏教导;大事小事,包括见客的礼节,都向张氏请教;每逢来了重要的客人,如地方官绅、硕学名儒,必请郑牧师和张老师奉陪。这时文人学士闻李氏“礼贤下士”,都来拜会,他们这几个人住在一处,除每日招待朋友外,就是研究中国经典,学习官话。
  这一年,李提摩太发起了一次悬奖征文活动,他预备了大批书籍和奖金,还将从欧洲带来的各种仪器、动、植物标本、望远镜、显微镜、窥天仪、天文图、幻灯影片、照像器材等,摆列在一间宽大的客厅里,先请地方官绅参观,再请地方读书士人参观,并备茶点招待,借以宣传欧西文化。
  李提摩太搞的悬奖征文,虽未贴布告,但附近的维新士子闻风而至的却大有人在。象益都、临淄、临朐、昌乐、寿光等县,都有包括秀才、廪生、贡生、举人在内的维新士子前来参加征文活动。这次,我的父兄和我受业的几位教师也前来参加,师父应征回来,都很满意,异口同声地赞扬这个外国传教士,说他学通中外,还说他容貌端谨,和蔼可亲。老师们把得来的书籍,如《治国要务》、《富国策》、《时事新论》等,都叫我们用小楷抄录,时时背诵,并说,这是你们将来应试用得着的。
  李提摩太对来应征的年高且有学问的读书人,特别加以招待,并谈了一些儒耶相合的道理。这次的招待人是张绍唐和郑雨人牧师,他们和这些应征的老人一见如故,谈得十分融洽,临别时大有恋恋不舍之意。李氏这次悬奖征文,收获实在不少,不到三年,益都城乡,记名望道的人达1500余名。不久,李提摩太修建了南门大街路西的青州博物院,每日前来参观者约四五百人。同时,他还兴建了能容千余人的大礼拜堂。
  李提摩太居青日久,听说益都东乡〓河东岸有一个教派,其中有个最著名的道首,号称夏二神仙,有受业弟子二三百人,跟着学习道法。李氏深愿结交此人,想把他的弟子变为基督教徒。有一天,他骑马前往拜会夏二神仙。正在交谈之际,忽然夏二神仙的几个弟子闯了进来,手指李氏开口大骂,说:“有些文人学士受你的欺骗,但你不能欺骗我们的老师。”这些人怒气冲冲,几乎动武。此时夏二神仙连忙排解,拦阻他们,但他们还是大骂不止。李氏看形势不利,即便告辞,匆匆上马而回。真可谓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这时,东北两关,记名望道者已有二三十人,催促教士早日为他们举行洗礼,但这时尚未建洗礼池。李氏同郑牧师商议,定了日期,带领男女信徒,到了西门外白浪河水深之处,为信徒施行浸礼。那位戒鸦片的钱谷师爷,也一同受洗入教。
  李提摩太在青州前后住了7年,活动的范围很广,官僚士绅、和尚、道士、阿訇、会道门的首领,他都联络交往,为青州的英浸礼会扩充发展,当了开路先锋。
  1876年(清光绪二年)春天,山东发生旱灾,赤地千里,人心惶惶。李氏骑马到各处查看灾情,见成千上万的百姓,成群结队,号佛祈雨,见各乡各镇的冲要地方,贴满了“油然作云,沛然下雨”的纸条。李氏也请人写了些黄纸条子,上写:“祈求上帝,早日开恩,下场大雨,救救难民”,并撒了一些“劝世真言”的传单宣传教义,但终久也没有下下雨来。饥荒越来越严重,有人因饥饿起而抢劫,也有一些难民联合起来,成群结队地吃挨饭。李氏将灾区情况报告了上海天安堂,请中外人士从速募集捐款,救济灾民。收到的捐款,随收随发,很快发到难民手中,总数不过一万两银子,却得到很多灾民的称赞。但灾区广阔,灾民众多,不久捐款用尽,还有很多地方未得赈济,幸而天降大雨,人心稍安。以后各地又寄来了零零碎碎的捐款,这时放赈已告结束,最后的这项捐款,办了几处贫儿院,专收孤儿,教他们学习各种技艺,如织布、打绳、做鞋,使这些孤儿毕业后,都能自谋生计。这次办赈,得到了山东巡抚丁宝祯的赞扬并奖给公牌,以资鼓励。
  1878年(清光绪四年),山西全省一连两年未下雨,人民生活陷入了绝境。这时中西“善士”发起赈捐大会,派人将捐款送往太原,会同官府,办理急赈。他们听说李提摩太赈灾有经验,就请他去山西办理赈务。李氏接到山西的聘书,立即起程,将青州的一切教务完全委托郑雨人牧师与王西岳总执事协同代理。李氏到了太原,先拜见巡抚曾国荃,决定先在平阳府地方放赈。山西灾区广阔,难民无法统计,只有向上海赈务会连电告急。这次由上海来的赈款总共有20余万两银子,赈区有五六县之广,赈济灾民大约10余万人。赈务结束,曾国荃赠给李氏慈善公牌,绅商也为李氏立碑表功,并赠给万民衣伞。
  李提摩太办赈务,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好感和灾民的称颂,李氏即写信给外国差会,多派人来山西传教。这时有位苏格兰长老会的传教士马小姐在烟台传道。她长于口才,精通音乐,又能书写中国文字,经人介绍与李氏结成夫妇。此后李氏即往太原做传道工作。
  李提摩太在太原日久,结识很多文人,也在此发起了悬奖征文活动。此正值太原乡试,赶考的举子很多,所以应征之人比青州那次增加了几倍。这次由上海税务司赫德特捐了500余两银子作奖金。结果第一名为平阳府人廪生席胜魔所得。此人宿嗜鸦片,身体瘦弱,不愿出头见人,但规定奖金必须本人亲领,他只好前来,席氏与李提摩太相见,俱恨相见之晚。后来席氏做了平阳府有名的牧师。
  以后,李提摩太因事到了天津。此时李鸿章做直隶总督,因李氏放赈“有功”,特于行辕设宴招待。饭后谈话时,李鸿章说,你们传教士来中国多年,到底得了多少教徒?我看入教的多半是为贪图财物,若不给他们好处,我想他们是不肯入教的。又说,从来未见中国的文人学士体面人肯入你们的教。李提摩太回答说,也不完全如此,这次山西发起悬奖征文活动,第一名席胜魔,是平阳府的廪生,他已受洗入教,做了忠实的信徒。李鸿章说,这在你们基督教中,可算是凤毛麟角了。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清朝统治者决定废除科举,改办学堂,并颁上谕通令全国。时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内,曾奉命拟订山西的政治改良计划。张之洞翻阅前任巡抚的档案,见有李提摩太上曾国荃的条陈,条陈提到开矿、筑路、造林、兴修水利诸大政,张之洞十分动心,便召集属员大吏,再三讨论。又委派两个差官到李氏寓所,劝他放下传道职务,入抚署做一顾问。李氏当即面复两位差官说,我的条陈有一些价值。有可行的必要,但我不是专门人才,要做这事,必另聘西国专家,方能成功;再,我以传道为事,绝不能放下正当职责,去做他事。但我只要在此久住,随时随地尽我所知,深望代为辞谢大人厚意。后清廷调张之洞任两广总督,又调任湖广总督。张想举办新政,创设工业,在武汉设立钢铁厂,筑铁路、兴水利,仍派专差赴上海请李氏前往帮助,李氏仍婉言推辞。
  1884年(清光绪十年),英国苏格兰的圣教公会因经费不足,负责无人,因此停办,将印书机捐赠给上海韦廉臣教士。韦廉臣联络教会几个同人,创设基督教广学会。意在广为发行“益世书籍”,阐明基督教教义精神,并启发华人的维新思想。以会务而论,韦廉臣实为创办广学会第一人。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广学会发行一种公报,名《万国公报》,由美籍教士林乐知主笔,以后该报销行很广,中国维新士子,受此报之鼓动者,实不在少数。广学会正在发达之际,韦廉臣忽然病死,当时继任者实难其选,会正赫德和诸理事商定敦请李提摩太继任其职。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李提摩太继任广学会总干事。任职之后,他想扩大组织和影响,便寄函各处教会领袖,征求意见,询问中国目前最需要的是何种书籍。当时有27个会员,主张把西洋文化灌输给华人,改革中国的封建政治。还有20多位中、西文人答应,帮助译书,并广募捐款,作为印书办报费用。也有人提出间题,日后印行的书籍日见增多,究竟用何法销售?若纯是赠送,这笔费用担负不起;若纯粹售卖,中国各大书店又不售。李提摩太说,希望大家用力推销,能销多少就销多少,销不了的可以赠送。
  1889年,北京例行顺天乡试,李氏趁此机会,向应试者赠送他所译著的《救世教义》。这时,林乐知因事回国,因此《万国公报》与《教会公报》统由李氏一人主持。这时,《泰西新史揽要》已编译脱稿。此书出版之后,销路极广,维新士子,群相争购,在中国各省销售甚多。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有几省的督抚大员,承认广学会是有益于世的一个团体,分别捐款。湖广总督张之洞捐洋1600元;山东道台聂宪藩捐助银两数次;招商轮船公司的职员,购买《泰西新史揽要》100部,分赠各人的朋友。到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聂宪藩升任浙江巡抚,又捐洋1000元;以后他在浙江任内,劝本省属员官绅,每年购买广学会的书报,用费达1600两银子之多。后来,聂宪藩的夫人和儿子,也在上海领洗入教,这都是广学会活动影响所致。
  上海英商汉璧礼,是广学会的董事,为广学会悬奖征文,特捐奖金600两。这次征文试题,是论中国如何改革币制、建筑铁路、创设邮政、利用机器制茶制丝,敦睦邦交、禁止鸦片。汉璧礼久居上海,因商发家,他在临终时为广学会捐银25000两,并为广学会购地建筑会所。
  李提摩太见有多人肯为本会捐助巨款,对本会工作更加努力。李氏自感会务烦重,深觉人才缺乏,乃到处物色。后来聘得青年教士李思白,这是一个出众的人才。李氏请他翻译一篇论文《人类的教育》,由广学会秘书蔡尔康润色,出版后大受群众欢迎。此书赠送张之洞一册,张甚赞扬,并捐银1000两。并又请广学会译印《万国通史》,为此,李思白又用了数年之功,将《万国通史》译成付印。又赠送张之洞一部,张又捐银3000两,专为助印《万国通史》之用。《万国通史》出版后销售极广,风行一时,以后中国的维新潮流,受此书影响不少。经过25年的努力,广学会渐渐发达,李提摩太因病辞掉了总干事一职。那一年西人在会任职的有6人,华人在职书写论文的共有18人,基金约有二十四五万元,中外官吏还是继续不断地向广学会捐助。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李提摩太因公住在北京,这时康有为也在北京。康有为久仰李氏的名望,亲身拜望李氏,向李氏请教维新办法。李氏说,维新必须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当时康有为的文名,传遍京华,一班文人群推康氏为维新首领。康氏言论,力陈中国积弊,亟当从速改革。时朝廷一班守旧派仍持反对态度,请求下诏焚毁鼓吹维新的文字,不要出版。虽然禁阻,而维新运动仍然积极进行。将维新的政见,摘要缮写条陈,奏于皇帝的官员举子,约数千人之多。维新派并组织强学会,分设各大城市,推动维新运动。康氏屡次请教李氏,请求指明维新方向。李氏仍言强学会必须办报印书,阐述维新的优良政策。此时康李2人志同道合,彼此力谋实现维新政策。这时康有为的高足梁启超也在北京,梁的才学极富,著述文章通国风行。李提摩太愿请梁启超为他做秘书工作。经康氏介绍,事成,李氏十分满意,深庆得人。当时大学士翁同和请李氏会面,并请李氏陈述改良中国的政见。李氏言,目下中国亟须改革的有四大要端:一曰教育维新;二曰经济改良;三曰平息内乱并敦睦邦交;四曰提倡道德以正风化。翁同和极端重视李氏意见,并备文转奏光绪皇帝,深得光绪帝赞许。太师孙家鼐亦愿采纳维新主义,遂引导光绪皇帝日日披读《泰西新史揽要》,不到两月,即阅读一遍。光绪帝因而下旨聘请李提摩太充当北京同文馆总理,李氏坚辞不就,仍以为著书讲学、改良社会,较比做一同文馆总理更有意义。总理翁同和、太师孙家鼐深重李氏的文章道德,时有往来,多谈新政,并处处请教,更馈赠李氏衣食贵重用品。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李提摩太为广学会回国募捐,恰遇李鸿章奉命出使俄国,为俄皇贺加冕礼,同船巧遇,两人朝夕会面,相谈甚为切洽,这样一来,两人的交情更深一层。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李提摩太回国募捐返华之时,中国的维新运动已大有发展。这时,梁启超在上海已创办《时务报》,深得一班文人学士的欢迎。梁的文章,不但官绅学者乐于披览,即是平民妇女也容易明白。因此各处争请梁氏讲演新政。湖南长沙的官绅学商亦请梁氏在时务学堂主讲。这时维新潮流,冲动朝野上下,都想采用西法,兴办男女学校。这时上海电报局总办和他的几个同事创办了一处女子小学,请李提摩太的夫人为监学、林乐知的女儿为教习,又请圣功会一位女子担任助教。这是中国最早兴办的女学。这时强学会在上海已汇印《时事丛刊》,辑有梁启超论文44篇、康有为论文38篇、李提摩太论文32篇。足证李氏言论为康梁2人所重视。这时一班守旧人物,各奏皇太后,竭力反对维新主义,遂酿成“戊戌政变”。
  政变以前的夏季,康有为屡次与李提摩太商国家新政问题,李氏力持缓进,认为必须用化导方式,不可操之过急。康氏虽表面同意,而暗中仍持激进主张,并恳请翁同和保荐李提摩太为光绪皇帝的顾问大臣。光绪闻奏,深为欢迎。此时李氏以要事赴津,连接保国会急电,催促李氏回京就皇帝顾问之职。李提摩太到京后,康有为面见,告以政变将作,并言必是用人不妥,泄露了机密,以致失败,急谋退身自保之计。当时慈禧已知保皇党以康梁为首,即着光绪下旨逮捕。光绪一面下旨,一面密谕翁同和着康氏即急出走。康有为当晚逃往天津,即登英国轮船入海。慈禧知康氏已逃,即电烟沪官府,就岸捕拿。这时由英国驻京公使电告上海英领事,派员迎康氏于吴淞口,又转英国商船赴香港而去欧洲。慈禧十分恼怒,把光绪囚于灜台,下诏大捕党人,维新变法的积极分子谭嗣同及林旭等6人都死于清廷毒手。
  李提摩太到了晚年,很注意中国的的名胜,所到之处,十分注意其地理风物。他常想在公余之暇,尽量地游览中国名胜。北京、天津、上海、济南、太原等地,他都已到过,但江南数省,还未亲去。遂于1914年(民国3年)春,由上海到了长沙。当时湖南的督抚、提学使及其他文武官僚都来迎接李氏,表示敬意。并有佛教领袖带着许多佛门弟子也来欢迎,还有新闻界、著作家,以及绅商仕女,联合起来请求李氏开会演讲。李氏在这里讲了十余日,听众不下万人,李氏在湖南本想盘桓几日,再到江西拜访张天师活动遗址,并想回到山东游即墨崂山,顺便到蓬莱拜访邱长春当年活动遗址,谈谈道学,不料忽接上海来电,说李氏原配马氏病逝,即日回沪。
  这时,他的4个女儿已相继出嫁。就在这一年,李氏又与一个姓秦的老姑娘医生结婚。共居5年,以后李氏年老多病,便同他的夫人回国休养。
  李提摩太回国后,亲朋教谊以及各界名人都来拜访,中国在英留学的学生和驻英领事也来拜会,李氏都一一接见。梁启超适在英国,闻李氏回国,也抽暇亲去拜访,并称颂李氏对中国的维新运动有很大贡献。从此李氏常与梁氏见面。
  李提摩太的本邦威尔斯大学赠李氏以法学博士学位;1895年,美国大学赠李氏以神学博士学位,不久又赠以文学博士学位。清廷特钦加李提摩太以头品顶戴、二等双龙宝星,并诰封三世。接二连三的荣誉加身,李氏喜不自胜。后终至卧病不起,于1919年4月17日病死。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钧堂
责任者
冀蔚怀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