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堂、教士、教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88
颗粒名称: 教堂、教士、教徒
分类号: B977.252
页数: 2
页码: 217-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教堂、教士、教徒、其中包括了建筑物是礼拜堂、十字架、主教、会长、会吏、主教座堂等情况。
关键词: 教堂 教士 教徒

内容

教堂是教会活动的基地,而教会的主要活动是它的礼拜,做礼拜的主要活动是在教堂里念经,因此主要建筑物是礼拜堂。礼拜堂的一端筑台设圣桌,桌上正中置十字架,两旁为烛台,离圣桌近处为教士领礼拜等活动及讲台的地方,再下为教徒做礼拜的地方。礼拜堂规模大小不同,但形式大体相同,不作别用,一般不设画或像,不贴文字。教堂内有教士,在农村多附设学校。教堂前是教徒、尤其是老年人前去坐坐谈谈、休息的地方。
  圣公会的教士有主教、会长、会吏3级,他们都有特定的教务职责,在举行宗教仪式时,都有不同等级的“圣衣”、“圣带”,主教有执行教规、解释信条的最高权威,当然他们都忠实于教会的传统,不敢轻易有所更动。会长这个名词,相当于天主教的神甫,一般新教的牧师,而不是一会之长。泰安圣公会教堂,是“主教座堂”,又是一个“牧区”。牧区设好几位会长,其中有一位是“当家的”,叫做“监守”。泰安牧区的监守往往是主教自兼,外牧区的监守,从主教手中领点牧区的教款,当然与一般会长不同。这些被认为会长的人,一般要求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并上过“神学校”,学过些教会的知识。
  教士的物质待遇也值得一提,中、英教士是两个标准,理由是各不脱离自己的社会生活水平。按“七七”事变前的情况,中国会长月薪40元左右(按年资增加),略低于当时教会学校的中学教员;英国人会长便有中国人会长四、五倍或更多,有洋房,有一个洋人和两个佣人,他们到外地教堂“工作”,要坐(实际光摆样子)双把大车(后来换了汽车),他们的生活才真是“给个知县也不换”。他们到中国来传教,倒是进了“天堂”。这些中英教士,虽然也有些较高的文化水平,但他们只有在教堂里念念、唱唱,拿到的待遇比他们干别的工作还要高得多,这些中、英教士可以说花了不少英国银元,至于他们是否真正信教,也不能一概而论。乡间教堂的教士,多数不是“圣品人”,教会的名义是个“读经者”,外人多称他们为“传道先生”,他们自称也不过是个“看堂的”,他们的待遇约有会长的三分之一或稍多点,教士年老后有退休制度,死后配偶每月有恤金。
  圣公会的教徒称为“教友”,多是本身或子女在教会有经济利益的,且多是穷人,富有之家很少。他们的子女有些是由教会供给上学的,子女们有的成了教士,有的当了教员,还有的当了医生。教徒与教徒之间,多是非亲即友。教徒对教士一般是尊敬的,但也流传着这样的一段话:一个不大懂事的英国教士下乡,大谈英国人捐钱来中国办教会是对中国人的恩典。一个教友听得不耐烦了,说:“我们教徒给教会捐钱是献给主(神)的,教会的钱是主的钱,你也是花的主的钱,我们感谢主,但不是感谢英国人。”按教会教条确是这样,这位英国教士哑口无话。教徒居住分散到很多村庄,有的村庄只有一两家教徒。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