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德平县回民支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42
颗粒名称: 忆德平县回民支队
分类号: E297.33
页数: 6
页码: 90-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忆德平县回民支队、其中包括回民支队建立的历史背景、回民支队的建立和发展、贡献等情况。
关键词: 忆德平县 历史 回民

内容

一、回民支队建立的历史背景
  我们这个地区在共产党八路军没到达以前,国民党推行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受歧视。记得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当时我才十来岁),有一次最大的回汉民族冲突的流血事件。德平县(今陵县)境内的清真寺几乎都被烧光了,义渡口附近卞家村的回民被扫光了,是国民党政府打着剿匪的旗号派军队干的。我们崇兴街的清真寺是明朝修的,也被烧光了。另外还烧了好几处。在旧社会,回民处于被歧视的地位,怎么能建立自己的武装呢?民族矛盾真正解决,是共产党来了以后,制定了民族政策,尊重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注重发展了少数民族武装,培养了少数民族干部。回民支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得以建立和成长的。
  二、回民支队的建立和发展
  大概是在1939年下半年,正是我们的部队大发展大扩充的时候,有一个叫李登武的人,他原籍是现在陵县。我们的纵队司令部在他家乡一带活动,就把发展回民武装的任务交给他,同时发给他一纸委任证明,并帮助他建立了一个扩军小组。待李登武同志组织起来五六十个人的时候,冀鲁边军分区司令部发给他们几十条枪,命名这支队伍叫“回民大队”。随即派马乾修临邑县老马家人)同志去领导回民大队。1940年,整个边区又成立了回民救国会。这时候,我正在二军分区,分区领导派我到回民救国会去工作。这个回民救国会是整个冀鲁边区的回民组织。那时王连才是主任,刘振环是武装部长,陈道宏是宣传部长,丁希野是宗教部长,我担任青年部长。以后冀鲁边区和清河区合并叫渤海区。那时回民救国会就决定成立回民部队。一分区建立了一个回民大队,按部队的编号是一大队,由刘振环带着。由李登武组建的这支回民队伍,就成了二军分区的一个回民大队,编为三大队。组织上派我领导这个部队,我就兼这个部队的政委。这时候,又向回民大队派进了连长和副连长。马乾修任指导员(李登武以后妥协了)。这就是回民支队初步形成的情况。
  这个回民大队发展到100多人的时候,就不仅在德平县境内活动了,也经常到临邑、陵县、德县一带活动。原来参加回民大队的多是德平人,这时不光是德平人,也有临邑的,也有陵县的,各处的都有了。这个部队虽从属于军分区领导,但仍是地方武装部队。不过它的活动范围由原来的德平县扩展到整个二军分区。这是因为开始建立二军分区时是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分开,司令部单有一套组织。龙书金由十七团团长任二军分区司令员,徐尚武任二军分区副司令员。1941年以后,实行一元化领导,分区又和主力合并了,分区就不单独搞了,这个回民大队就直属二军分区领导了。实际上在此之前,二军分区不断给这个大队补充武器弹药,再加上对敌作战时缴获一点,逐渐地把这个回民大队装备得就不错了。环境恶劣以后,经过一番整顿,就变成了一百几十个人的大连队。因为大都是1939年入伍的老战士,战斗力很强。1942年环境恶化时,这支部队就承担保卫陵县县政府机关人员的任务。吴匡五县长牺牲的时候,也正是这个部队承担保卫任务期间,此时,我已被调出这支部队,专做大股伪军反正工作。后来这个部队编为二军分区一个连,周志坚同志担任了指导员,马乾修当了连长。
  回民大队被编入二军分区主力部队后,成为二军分区的主力警卫连,分区司令部住哪里他们就住哪里。不过这期间这个连队还是沿用回民大队的名字。又因为这支部队经常活动在平原、禹城、临邑、陵县、德平一带,而且参加了一些主要战斗,所以,这一带老百姓都知道回民大队。这个部队打了些硬仗,如临邑的巩家战斗,打霍荣青、打德平寺后刘家据点等。巩家战斗打得很厉害,别的部队打了几天没拿下来,结果把回民连调了去担任主攻任务,才把巩家这个伪据点解决了。
  回民大队建立后,深受回民群众的拥护。回民为有自己的武装感到自豪,到1947年我们成立“回民支队”时,原来的回民大队就成了骨干力量。回民支队大部分干部是从这个回民连里提任的。这个连队从1939年建立到1947年已有9年的历史,都是些有经验的老战士。因为回民人少,发展受局限,一直是一个连,从中提拔的干部很少。1947年组建的“回民支队”共5个连,一是二军分区的警卫连,二是在禹城韩家寨发展起来的一个回民连(韩家寨在抗日战争中有个伪据点,据点里边有我们的地下党支部,据点里的头头有咱们的党员,实际那个伪据点已被我们控制。抗战后期那个据点里的人员就起义拉了出来,被编入禹城县大队的一个回民连)。我们成立“回民支队”时,也把禹城县大队的这个回民连调来编为第五连,其他3个连是新扩充的。我当时兼任回民支队的政委,马杰同志是支队长,周志坚同志是副支队长兼参谋长。这时候,支队里有一部分干部是汉民。这些汉民同志是哪里来的呢?大部分是因为回汉民同居一村的汉民同志,参军也跟着一块参加了回民支队。从成立回民协会,这个回民群众性的组织就承担了动员回民参军的任务。总之,“回民支队”的前身就是回民大队,回民大队又成为咱们二军分区直接领导的一个连队,最后就形成“回民支队”了。
  有一段时间出现了3个“回民支队”,一是马本斋支队,活动在铁路以西、冀中一带。二是一军分区刘振环同志带的那个支队,再就是二军分区三大队(即回民大队)也发展成了回民支队。在解放战争中,刘格平同志曾经提议把3个回民支队编成一个回民纵队。当时,刘格平同志是渤海区党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后来考虑少数民族人数少,兵源不足,就没有组织。
  三、回民支队的贡献
  回民支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是发挥了一定作用,做出了一定贡献。
  当这个“回民支队”刚刚发展到四五十人的时候,主要活动在德平县境以内,不断袭击日伪军;当它发展到百余人之时,就成为保卫匡五县(今陵县)抗日政府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当它发展到一百五六十人时,就成为我二军分区的一个主力警卫连,为保卫党政军领导的安全做出了贡献。
  回民支队在和还乡团斗争中的贡献,主要是在1945年八九月间日寇投降后,二地委和专署及二军分区司令部就住在临邑城里,回民连住在南关。1946年二地委和专署接到中央下达的“五·四”指示(即关于在解放区开展土改工作的指示),当时地委和专署研究的执行措施是先在临邑搞土改试点,取得经验再全面铺开。1946年的下半年,在临邑开始搞土改试点。当时不仅地委、专署和临邑县委、县政府的人员都下去搞土改试点,也从二地委其他县调来一部分干部参加土改试点工作。地委派我和罗苏同志分别负责五里、宿安两个区的试点。我负责宿安县的试点工作,地委组织部长吴志明同志也到宿安区做土改试点工作。那时地委和临邑县委为什么选择五里、宿安这两个区搞试点呢?领导考虑搞试点,必须有武装部队做后盾,以防止坏人捣乱和破坏。因为五里庙离临邑县城较近,回民连就住在临邑南关,一旦发生什么意外,便于迅速解决;宿安街住着我们的教导大队,是保卫土改试点工作的先决条件。这就是在五里、宿安两个区搞土改试点的内在因素。经过一段试点,就在当年的秋天(农历的七八月份),在临邑全面铺开了土改工作。到了1947春夏之交,就出现了还乡团,他们有的是从济南来的,也有从德州来的,大部分是三五成伙的小股。真正的大股也有,象张五星子,何狗子所领的是大股。这些反动分子专杀土改干部和土改积极分子,进行反攻倒算,搞阶级报复,其目的就是破坏土改,闹得最凶的时候,那些“还匪”竟敢大白天在临邑城北门外杀我们的人。当时,我们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措施:一是发动群众,组织民兵自卫,对付小股的“还匪”;二是把一部分主力部队布防在徒骇河北岸,设一道东到济阳,西至齐河的防线,阻止“还匪”进入临邑县境内;三是调集一支主力部队,清剿已进入临邑境内的大股“还匪”。回民支队就承担了清剿大股“还匪”的任务。如何狗子(何凤歧)带残匪进入临邑县境以后,回民支队立即对其围剿,因这些“还匪”都是些顽固不化的反革命分子、亡命之徒,清剿这些“还匪”是要付出代价的。回民支队的一个连长冯万忠同志就是在清剿“还匪”的斗争中牺牲的。不过,再狡猾的狐狸,也逃脱不了猎手们的枪口,“还匪”终于被回民支队全部消灭了。此外,解放晏城、桑梓店等,也是回民支队攻克的。那时敌人鸣誓就说:“谁办缺德事,出门就碰见那伙回子。”由此可见,敌人对回民支队是闻风丧胆了。回民支队在抗击日寇、保卫祖国;清剿“还匪”,保卫土改等战斗历程中都做出了贡献。
  这支回民队伍自1939年开始组建,到1947年正式定名为“回民支队”。1948年济南解放以后,就编为一个团,叫十二团。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玉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