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济宁回民从事的主要职业和经济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16
颗粒名称:
济宁回民从事的主要职业和经济来源
分类号:
F127.8
页数:
2
页码:
19-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宁回民从事的主要职业和经济来源、其中包括皮毛业等情况。
关键词:
济宁市
回民
经济
内容
早期徙居来济宁的回民大都是经商贸易,有经营珠宝业的传统,明代有“识宝回回”的传说。这种传统的形成,与回回祖先多是阿拉伯、波斯商人有关。据我区85岁老翁朱宗灜讲:“远祖朱华,以货珠宝为业,早先有杭州珠宝市街迁居济宁”。但回民大多数以经营饮食业为主,善于操此业,能制作具有特殊风味的牛、羊肉和鸡肉加工品,多种花样的面食加工业,以及一些风味特殊的小吃、糕点等。明清时代,粮船漕运繁忙,在运河和越河两岸,回民的饮食业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济宁回民另一最大特点是,能熟制皮毛,缝制皮毛衣物。早在元代西征被掳或降服的“回回”中,有不少就是以熟制皮毛、缝制皮毛衣物充当后勤军士。他们原本生活在西部牧区,所以熟制皮毛,缝做皮毛衣物是回民的祖传手艺。后天下大定,便弃军从商,徙居济宁后,仍操祖业。由于济宁的地理优势,皮毛业得到空前发展,有市场大、货源足、品种多、质地好的特点。如著名于全国与海外的“济宁路青猾皮”及“济宁路山羊板皮”等。
皮毛业内部分类有:生、熟皮毛,油、胶、骨等十业,其中在我区以生皮交易市场最大。从经营性质分:有皮行、皮栈、当地皮庄,外籍常年驻济宁皮庄,跑行商贩和为这些行栈服务的工人。其次是熟制皮裘业,又分作坊(资方)和铲、裁、召3行工人(劳方)。上述这些分工经营,构成整个皮毛行业。其中有操作熟练的铲、裁、召皮活技艺的工人,有搬运工、整修工、凉晒工、打捆工等。有中产阶级的当地皮贩,有巨资万贯的行、栈、庄富户,有的是官僚资本家,也有的是半殖民地的买办资产阶级的豪富巨商。当时华北皮毛市场曾一度集中在河北大营并以此为中心,此外全部汇聚到济宁。常年驻济收购皮毛的外籍商人,一部分是大营的皮作坊,更多的是京、津、沪、广外客,共一二百家,相互抢购,尔虞我诈,价格涨落,风云莫测。为此,调动了周围百里外的皮货源源流向济宁,促进了济宁皮毛市场的繁荣。据说有时日成交额最高达10万两白银。一二百家皮行,门前终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同时也给饮食业带来繁荣,临街叫卖各种小吃的摊贩,午夜不停。为皮毛业服务的打包工、搬运工、整修工、晾晒工,各有组织,每日应接不暇。有时加班加点,挑灯夜战打包成捆,抢运出境。而运河内停泊的运输船队首尾相连。仅据查考,在清朝后期著名的皮毛作坊有:“张玉盛”、“刘公盛”、“刘长盛”、“马振兴”、“马昌泰”、“马和盛”等多家。皮行中以“马恒兴”老行、郭家老行最为出名。此外,还有中药店中的“南天德堂”、“北天德堂”、“世宝堂”以及金家的哈拉行(毛料布区)、李家蒲包行,都是兴盛百余年的古老“字号”。据民国初年柳行西寺阿訇张子甄讲:他在河北张家口任职(阿訇)时,该寺碑文上刻有济宁皮毛业作坊捐款二百两到六百两白银字样的有“马振兴”、“马昌泰”、“刘长盛”、“刘公盛”等,足证当时济宁皮毛作坊常常派人员驻该地坐庄收购“口皮”的经营情况,以及这些皮毛作坊的雄厚的经济财力。为此,济宁市市中区众多而规模宏伟的清真寺的兴建,没有当时众多的巨商富户捐献银两资助,是难以建成的,当然也不能否认当时中小资产户、手艺工人及外地募捐和各方的资助。清朝时代,济宁回族人民曾一度经济繁荣昌盛,生活富庶优裕。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宁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