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济宁回族来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513
颗粒名称:
济宁回族来源
分类号:
K281.52
页数:
3
页码:
14-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济宁回族来源、其中包括了济宁系由古任城、济州演变而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等情况。
关键词:
济宁市
回族
历史
内容
济宁系由古任城、济州演变而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城市。据《左传》记载:系“唐虞故国”,“太昊之后”,“昔有仍氏”繁衍生息的地方。据李白《任城县令厅壁记》记述:盛唐时期的任城,“其城池爽垲、邑屋丰润、香阁倚日”,不仅是一座宏伟壮观的城阙,而且还是“地博厚、川疏明”,万商往来的繁华闹市,也是一座“士俗古远、风流清高、贤良间生、掩映天下”的文明古邦。由于历史沿革,地域的变迁,鲁东山区、鲁南湖藻、鲁西平原的土特产品,汇集济宁市场,外埠、外国奇货珍品,远途到此交易,济宁逐渐形成运河岸上的重要商埠之一。因此,徙居在济宁市区的回民,最早在宋朝已经开始。据《回民史论集》、《扬州回回堂》和元代墓碑中记载:“普哈丁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于南宋末年来扬州传教,在城内太平桥建礼拜寺,名为‘仙鹤寺’……。寺成后,普哈丁到山东各地游历,于德祐元年(1275年)从济宁返回扬州,病故舟中……。可知南宋时期,作为重要码头—济宁,已成为回回人口早期较为集中聚居的地方之一。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开挖从济宁至东平的济州河,济宁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水陆通街,舟车辐辏,商贾云集,遭运通达,市〓繁盛”的商业中心。沿运河北上南下的回回绕济宁穿城而过。水陆交通发达,大量由沿运河内迁和元朝征服的西域人到济宁定居,由此而形成了济宁回回民族,他们主要聚居西关一带。迨至明初,运河逐年淤塞,需断流疏浚,而漕运又不能中停,遂于1411年(明永乐九年)开挖运河复线——越河。运河道窄,向对航行船只需经洪川口,暂泊至洪子湖内,方能通过。由于两河同时通航,舟船经过停泊的地方商业兴隆。故越河南北两涯、中新闸南北、洪子湖四周,形成回族聚居主要地区。元朝兴建的原东西两座古寺(今已无存)就在棉花市街、济阳桥一带,城西五里营有“回回城”旧址。最早回民开设的马家老店、沙家、汪家客店、李复兴粮行、李同昌粮行等都在西郊一带。所以济安台、中新闸一带,是回民在宋元时期的集居地区。
随着运河主航道畅通,逐渐代替了越河。而越河西端的商业区,随势向东迁移到大闸口、小闸口运河两岸。到明末清初,西郊一带沧桑变化,商业萧条,粮行、客店逐渐歇业,由商业区演变成住宅区了。时至明成化年间建东大寺于小闸口河西,明初建杨家园寺,万历初建柳行西寺,清初常志美先师填洪子湖建西大寺,都证明回民由西向东发展的趋势。迨至清朝,除对东西两清真寺进行大规模扩建外,又扩大柳行东寺,越河南南北两寺。民国初又建女寺两座于越河南北。时至今日,我区(指市中区)回族现已有13460人,占全区人口的6.4%,其中城区非农业人口12042人,农业人口1418人。
据考,早期迁徙济宁的回族氏族,公认为是李福荣家,其祖先是西域人,由唐朝时迁入。原兄弟3人,其中两名为:阿里沙、阿里金,第三人失记。他家是24代“伊玛姆”和阿訇。其祖坟在济宁城南白家洼。还有马姓,原姓“吗”,后演化为马。因此,回族姓氏多是由其阿拉伯祖先姓名的首音或尾音演化而来,故多称沙、洪、展、律是真回回。另有“五马、六杨、十三李”等80余姓氏。
伊斯兰教在我区的广泛传播,亦与经堂教育有关。明末清初,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常志美(1610—1670年)从西域乌孜别克的撤马尔汗来中国,后定居济宁,与当地常氏联宗。他在济宁倡导经学派,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的经堂教育新学派。该派在明末清初崛起,称为“山东学派”,遍及齐鲁各地,乃至华北、东北、中南等地。华北地区的穆斯林尊称他为“常仙学”、“常巴巴”。逝世后安葬在我区西南郊(南辛庄乡韩庄北),人们通称“常巴坟”(现有墓碑在)。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集粹》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史记述了山东文史集萃的民族宗教卷、其中,有关少数民族史料19篇,有关宗教史料36篇。
阅读
相关地名
济宁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