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青岛合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368
颗粒名称: 十、青岛合校
分类号: G649.28
页数: 3
页码: 118-12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华东大学原是进行短期教育、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向新型正规化发展,固然有其有利条件,但学科单一,师资不足,缺乏设备,没有校舍等等,这都不是能够轻易解决的困难。暑假后学校领导对此曾不断商讨,也曾提出设想向上级汇报。1950年10月间,上级领导原拟将学校迁制南京,继续兴办。后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权衡利弊,进一步研究,提出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校、集中力量把山东大学办好的初步方案。这一方案经华东局批准,立即报中央教育部批准。11月初中央教育部下达华大与山大合校的指示,学校经过动员准备后即行搬迁,至12月底全部到达青岛,暂住黄台路,一面继续进行教学工作,一面积极磋商合校事宜情况。
关键词: 华东大学 正规化 青岛合校

内容

华东大学原是进行短期教育、培养革命干部的大学,向新型正规化发展,固然有其有利条件,但学科单一,师资不足,缺乏设备,没有校舍等等,这都不是能够轻易解决的困难。暑假后学校领导对此曾不断商讨,也曾提出设想向上级汇报。1950年10月间,上级领导原拟将学校迁制南京,继续兴办。后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权衡利弊,进一步研究,提出华东大学与山东大学合校、集中力量把山东大学办好的初步方案。这一方案经华东局批准,立即报中央教育部批准。11月初中央教育部下达华大与山大合校的指示,学校经过动员准备后即行搬迁,至12月底全部到达青岛,暂住黄台路,一面继续进行教学工作,一面积极磋商合校事宜。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出兵侵略朝鲜,战火蔓延到鸭绿江边,唇亡齿寒,中国人民掀起“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组成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2月,上级指示学校动员青年学生参战出征。经过传达和动员后,全校轰动,近1.000名学生报名参加,因受名额限制,共批准120人。3月2日这120位同学披红戴花,在腰鼓队、秧歌队伴同下,雄赳赳气昂昂从青岛乘车出发,奔赴朝鲜战场。这是华东大学最后送出的它所培育的一批革命青年。
  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合校,无疑是一个卓具远见的决定。华东大学党的领导力量较强,有一批经受革命锻炼的干部,有党的政治思想工作优良传统。山东大学师资阵容齐整,有较好的物质设备,有较高的学术地位。两校合并,取长补短,发挥优势,有利于办好具备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大学。但是由于两校历史渊源不同,基础制度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因之合校中思想问题极为复杂,给合校工作带来许多的困难。为此,上级决定由彭康、陆侃如、张勃川、童第周、余修、罗竹风、刘椽、刘宿贤八人,组成合校迁并委员会,彭康任主任委员,陆侃如、张勃川任副主任委员,全面领导合校迁并工作。合校委员会根据任务要求和两校实际情况,确定“舍异求同,事理兼顾”的指导方针,采取“态度积极,步骤稳妥”的工作方法。对于人事安排、系科合并、机构增减、学生待遇等重大问题,进行充分酝酿,细致研究,既坚持原则,又照顾实际情况,提出两校都较满意的方案。两校机构人员合并,具体规定是:华东大学文学、史地、俄文三个系的学生,分别进入山东大学文学院的中文、历史、俄文相同年级继续学习;政治和艺术两系由于山东大学没有同类系科,作为直属系留在黄台路继续上课;华东大学的教师进入山东大学相同系科,职称不变;行政机构并入山东大学相同单位,人员和职务不变。华东大学人员的待遇,仍按供给制不变。3月8日中央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到达青岛,就合校中有关问题作了最后商榷和决定。3月15日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正式合校,举行了隆重热烈的合校庆祝大会,这一天并作为山东大学校庆日而载入校史史册。至此,华东大学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合校后,张勃川同志调任中央教育部高教司司长,李仲融、何封、车载同志分别调去北京和上海工作。合校前两校领导都重视思想教育,两校人员又有广泛接触,故合校后能够做到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同心同德,团结前进。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山东文史资料选辑》情况,包括一场严峻的黄河归故斗争、花园口堵口始末回忆、我对黄河归故谈判的片断回忆 、华东大学始末回忆抗日根据地的胶东公学、从八路军山东干部学校到抗大一分校的回忆片、抗战初期的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聊城政治干部学校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余修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