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建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263
颗粒名称: 建党、建政
分类号: K250.652
页数: 4
页码: 28-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平邑县的党组织于一九三二年,由费县师范讲习所教员刘夫平同志开始建立。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时,这里的党员有:李伯瑾、朱琳、高锡桂、诸葛昌林、王力生、王敬明、李平、唐军等十几人。这些党员,因组织破坏,都失掉了关系,只是个人进行些革命活动。至一九三八年春,省委随我军山纵四支队开至费县,才恢复了这些同志的组织关系,建立了县委,开展了党的活动。至一九四○年六月,建立费南县委时,在流峪、仲村、武安、地方、朱田一带共有党员四十余人。
关键词: 山东省 平邑县 党组织

内容

平邑县的党组织于一九三二年,由费县师范讲习所教员刘夫平同志开始建立。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时,这里的党员有:李伯瑾、朱琳、高锡桂、诸葛昌林、王力生、王敬明、李平、唐军等十几人。这些党员,因组织破坏,都失掉了关系,只是个人进行些革命活动。至一九三八年春,省委随我军山纵四支队开至费县,才恢复了这些同志的组织关系,建立了县委,开展了党的活动。至一九四○年六月,建立费南县委时,在流峪、仲村、武安、地方、朱田一带共有党员四十余人。
  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采取了大量发展党的方针。发展党员的主要方式是办积极分子训练班,集中的进行党的教育,个别介绍发展。另外,也由工作干部和原来的党组织,进行个别发展。在一九四○年下半年,每个区委都办了七、八期至十几期训练班,每期三、四十人至五、六十人。至一九四○年底,费南全县发展党员约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村庄建立了党支部,成为推动各项工作的核心力量。
  以积极分子办训练班的方式发展党员,从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来看,绝大部分还是好的,在各级组织和各种运动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当然,也混进了很少数伪装积极的坏人,但这些人在当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很快便暴露出来,被清洗出去。因此党的组织还是保持了纯洁。
  费南地区党组织再一次大发展,是在一九四四年秋至一九四五年春。当时开展了减租减息、反贪污、反恶霸的运动,对群众进行了阶级教育,对地主、富农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在斗争中涌现了一大批积极分子,对他们中的一部分,有计划地被吸收到党内来。这时党的组织,在各个村和各种组织中,都巩固的建立起来。这些党组织,在那艰苦战争岁月里,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许多党支部和党员在对敌斗争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以实际行动谱写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例如山阴村党支部,在侦察敌情、筹粮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好的成绩。特别是该村的一位张大娘,在对敌斗争中勇敢机智,至今传为佳话。一九四二年春,日寇扫荡来到山阴村,张大娘乘敌人架枪休息时,偷了一支步枪藏起来,尽管敌人发现到处搜寻,亦未找到。事后,张大娘让大儿子张文源,扛着这支步枪参加了八路军。又如李山蒋村的民兵队长、共产党员赵庆聚,在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反动军队到达该村时,强制民兵交出枪支和物资,赵庆聚拒不交枪,并与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后来他跑进深山,以山洞为家,坚持了四十二天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类似这样的动人事例还有很多。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平邑县(前费南县)的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地方游击战争,配合我主力部队粉碎敌人的进攻,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于建设政权方面,自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虽然国民党的县、区政权人员有的携款逃跑,有的叛变投敌,但乡村的基层政权则仍掌握在地主恶霸手里。在山阴、白彦一带的乡村政权,仍是保甲制。在天宝山区,还保持着满清的“十三旗”制(每一种颜色的旗,即是一个行政单位,实行军政统一)。一九四○年我军解放这个地区后,对这些旧政权,采取在抗日民主的原则下,进行团结改造的方针。对乡村政权的组织,我党实行了三三制(即共产党员、抗日的国民党员、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占三分之一。有的乡、村中没有国民党员时,即吸收赞成抗日的开明地主参加)。在对旧政权改造的步骤上,对乡、保公所,旗办事处,除明显的投敌通敌者外,一般均让他们继续担当原来的职务,以稳定地方秩序,为我军筹办军需。同时,派指导员(多系区、乡党委书记),对他们进行工作,宣传我党的政策,贯彻民主法令。待群众已经有相当程度的发动,党员、积极分子达到一定数量时,召开各级群众代表大会,选举各级行政委员会和负责人,建立新的抗日民主政权。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同时,为了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同抗战,还建立了县参议会。参议员一部分由区乡选举,一部分由工农青妇抗日团体推选,一部分是由县政府和参议会直接邀请的。其成员,少数是共产党员,大多数是民主人士。参议会的任务是,随时用口头、书面等方式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派代表列席县政府的政务会议,参与研究决定政府的各项施策;向群众宣传解释政府的政策法令;动员群众参加各种抗日活动。
  原费县县政府和县参议会是在一九四○年春,由抗日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成立的。县长是韩文一,参议长是唐绍典,副参议长是赵仲三、杨文彬等。到一九四○年六月建立费南县时,鲁南区党委决定,费县县政府移至费南,费北另建立行署,费县参议会留费北,费南另建立县参议会。费南县县长先是韩文一,后为马健、王一民。参议长是赵仲三,副参议长是王力生、米士民、杨文彬等,区以下没有参议会。
  费南县的区以下政权,随着群众运动的发展,到一九四○年底已全部按照上述原则和形式建立起来。主要领导成员,由党员或贫雇农积极分子担任。旧政权的领导者和社会的上层分子,有的担任副职,有的参加上级政权和参议会工作,他们对抗日根据地建设,也起了一定作用。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汇编,记述了山东省抗战时期的重大事件、人物事迹、文物古迹的资料统计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林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