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面粉业历史概况与华庆面粉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1245
颗粒名称: 济南市面粉业历史概况与华庆面粉厂
分类号: F426.82
页数: 20
页码: 147-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济南市面粉业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华庆面粉厂的沿革事件等。
关键词: 工业经济 面粉业历史 山东

内容

济南面粉业概况
  为了说明华庆面粉厂建厂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在叙述华庆面粉厂沿革的前面,有必要先将我所知道的济南面粉业总的概况,简要地写出来以供参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困于战争顾不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我国民族工业乘机有所发展。当时济南,首先发展的是纺织和面粉两个行业。面粉业建厂最早的是丰年面粉厂,它于一九一四年建成,一九一五年投产。嗣后有惠丰、茂新、华庆、民安(后改为成记)、成丰和宝丰等七个厂,在几年内相继建成,陆续投产,其组织形式都是股份有限公司,各有专用商标。他们在筹备建厂时,都先拉拢军阀、官僚参加投资,作为企业护身,并借以招徕股份。如:丰年有当时山东督军兼省长张怀芝投资;惠丰有当时交通部次长劳之常投资;华庆有当时山东省督军田中玉、财政厅长周笑如投资;民安有当时湖北督军王占元投资;成丰有当时山东省民政厅长成逸安投资等等。他们投资数目都不很大;但都担任着各厂的董事或监事,除按月领取车马费外,章程规定年终还可分红。
  由于面粉工业的出现,取代了城乡畜力磨坊,包括本市和明水、泗水等主要磨坊区。同时,鉴于大型面粉厂利润优厚,几个中小型厂子也逐渐扩大。中小型厂产量低、成本高,加上遭受大厂的排挤,如同丰、正利厚两个小厂很快就被挤垮。几个大厂的产品质量不仅比土磨坊好得多,比几个小厂的质量也好得多,价格也较低。所以,他们很快取代土磨坊,吃掉小厂子,独占济南市场。这七个较大厂子的日产量总数,为两万七千余袋(每袋四十四斤),在本市供过于求,销路仅占产量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形成一时的“生产过剩”。于是,他们纷纷向外地寻找销路,不久就开辟了津浦路北段和沿海地区新的市场,大量运销天津、北京和烟台、龙口等处。天津主要销售二等粉,北京销售头等粉。从此有了广阔的市场,日产日销,盛极一时,各厂连年都获得很大利润。直到一九二八年,这十多年中为济南面粉工业鼎盛时期。
  面粉工业刚刚发展,反动政府就垂涎三尺。一九二八年军阀政府首先增加了面粉统税,设专人驻厂监督,不管成交与否,只要面粉出厂,就先得交税。以后又增加了营业所得税,按盈利百分之三十征收。其它苛捐杂税更是名目繁多。如:治黄捐、救灾捐、筑路捐、飞机捐、重修飞机跑道捐款等等。还一度对面粉业下令不准涨价,违者重罚。华庆在纬一路设有分销处,就被诬为涨价三分,抓去该处负责人游街,并罚款二千元。正在军阀政府压榨的时候,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接踵而来,向我国大量倾销商品。澳洲面粉,于一九二九年大量涌进,倾销天津、北京及沿海各口岸。澳洲面粉用细布包装,质量好,售价低。济南面粉厂因成本所限,难
  与争衡,不数月间,京、津市场全被夺去。于是销路大减,生产停滞。这一年家家都有亏损,这是济南面粉工业第一次遇到困难的时期。
  在失去京、津等主要市场之后,遂转向省内外各产棉区寻找出路。如京浦路北段各个小站和黄河下游、小清河一带,面向农村,辗转推销,市场范围陆续扩大。但农民受封建剥削很重,除少数地、富阶级外,广大农民群众的购买力很低,往往是逢年过节才吃细粮,又多数是采取赊购的办法,秋收以后才能还帐,当时都由各地代销店负责供应。这样销售数量就大受限制。当时直接销售到农村的,占销售总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虽然如此,总算有了新的市场。一九三六年冬,京、津市场逐渐恢复,经营情况又复好转。
  一九三三年,宋子文搞所谓“棉麦借款”从美国购进大批棉、麦,倾销全国,致使麦价暴跌。当时济南市上小麦,由每百斤八元落到三元六角;面粉每袋由三元五角落到一元七角五分。按面粉工业习惯做法,常年库存原粮,一般不少于一个月左右的生产需用量,约六百万到八百万斤,再加制成品,在一千万斤左右。那家存货越多,亏损就越大。各家库存原粮和其它物料,都是靠贷款购进的,有的已业不抵债,无力运转。民安面粉厂被迫将厂子出卖,茂新、丰年均被迫停业,其它勉强支持的几个厂,因产品滞销,生产停顿,亦陷入半瘫痪状态。面粉业货栈也接连倒闭四十余家。这是济南面粉工业史上的又一次危机。
  一九三七年,日寇对我国发动了全面地侵略战争。当年冬季侵占济南,首先对面粉工厂开刀,下令军管。过了一个时期,又迫令与!日商三菱、三井合作。除华庆、惠丰两厂表
  示以自己有力自营为理由拒绝外,其它各厂都签约照办,并很快开机生产。华庆负责人几次被日寇宪兵队抓去下狱,惠丰副经理张荫三也曾被捕关押,放出后病倒,不久死去。相持一年之久,华庆、惠丰两厂迄未屈服,最后才准许开机生产。
  以后,日寇又将粮业组织起来,不准自营,集体组织所谓“采运社”,由各家投资,苗兰亭负责管理,日本人以顾问名义主持一切。该社凭伪政府的“采运证”,到各地分别定点收购小麦。运来济南后,再作价卖给各面粉厂,“采运社”从中图利。后来又成立了“小麦协会”,这是日寇官方机构。到此日寇就全面控制了山东省的粮食和小麦、面粉。各面粉厂需要的原粮由它分配,产销数量由它规定,所谓自营部分的面粉,也由它定价。表面上各个厂子是一个办法;但实际上,对两家自营厂则倍加歧视,每月分给的生产数量,一般仅够开机十天左右,收入维持当月的开支,尚属困难。至于和日寇合作的厂子,经营业务则完全掌握在日本人手里,连年盈余都由日本人拿走。
  一九四五年八月抗日战争胜利了,国民党反动派来到济南,其敲榨勒索的名目更多,胃口更大,动辄几千几万,每次开会、请客捐款,都是纱厂、面粉厂当先。有一次提出义务警察经费捐款,各家感到负担太重,迟迟未交,当时面粉厂的负责人,被传到国民党警备司令部,集体扣押,迫令找保放出,限定每厂捐献面粉五百袋,如数交齐才算了事。还有什么“救国捐款”、“反共捐款”等等,数字更大。有一次指定华庆的捐款数字是金元券十万元。当时计算全厂的活动资金,全部拿出还不够。那阳时我是华庆经理,在青岛闻讯后,不
  敢回来,厂里正好借此拖延不交,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竟下令以囤积罪名把华庆厂子查封,把厂的原粮、面粉全部没收;并把副经理和营业员两人逮捕到军法处,企图以政治罪名判罪。幸而解放军进攻济南,兵临城下,才被迫匆匆启封,把被捕的人员放了出来。
  在日本投降后,关于和日寇合作的面粉厂,是由国民党田粮处接收的,正是贪官污吏发财的大好机会,便向各厂分别派了接收人员,办理具体接收事务。在这一过程中,上下分肥,大发其财。接收手续办完后,各厂再派经理一人,掌管生产业务,加工军用面粉。在生产过程中,其加工剩余(即通常说的加工费部分),他们上下私分的数目,仅就接收人员这样的小官,每人每月就分得面粉一百到二百袋,上边大官每月私吞的数量,可想而知了。一年后,田粮处才把与日商合作的厂归还给原厂主,所剩的东西已经了了无儿了。
  济南华庆面粉厂沿革
  一、建厂经过及其概况
  华庆面粉厂自一九一八年开始筹备,于一九二一年建成投产,是由民族资本家张采丞、冷镇邦两人发起筹办的。在筹备初期,拉拢当时山东省督军田中玉和财政厅长周笑如等军阀投资,共筹集资金(硬币)三十万零八千七百元。投资者共一百七十户,投资最多的是张采丞一户,冷镇邦次之。军阀官僚的投资并不太大,和其他各厂一样,但都分别担任着厂的董事和监事。
  当时由上海购到美商鲁宾逊厂制的钢磨六部,由本市买到兴顺福铁工厂制的锅炉一部、引擎一部。招用工人八十人,办事员三十人,于一九二一年八月开机生产,日产面粉一千五百袋(每袋四十四斤)。后来因为动力设备效能低,煤耗量大,不能继续使用,乃于一九二四年另由上海购来复缸蒸汽引擎一部,三百六十马力,是英国马旭尔厂一制。还购来水管锅炉三部,总发热面积五百二十九点九平方米,是英国拔柏葛锅炉公司制的。与此同时,又增购了钢磨六部,共为十二部。生产设备更新,厂子扩建以后,生产能力提高,日产量三千二百袋(每袋五十斤)。
  按面粉厂的规模大小,通常是以磨子多少为标志,从生产程序上说,六部为一组,十二部为两组,可以开半机六部或开全机十二部,能够灵活使用。济南几个厂的规模,基本上都是十二部。同全国各地面粉厂的规模比较,十二部磨子是属于中型厂子。
  厂址的选择,是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是从原料、燃料的购运和产品运销方便方面考虑的。原料(小麦)主要来自省内外铁路沿线。如泰安、济宁一带产麦丰富,素有“山东粮仓”之称。再南是徐州、蚌埠和陇海路西段,津浦路德州以南各站和胶济路沿线,都是产麦区。特别是高密一带,小麦质量最好,色白皮薄,含粉量高,面筋力也大,为全省以至全国小麦质量最好的产区。煤炭购自本省博山、崑仑、枣庄以及山西大同、榆次等矿,都靠铁路运输。至于产品运销,除本市以外,也考虑到外地。这样,就必须有良好的运输条件。因此选择了铁路近傍的宝华街为厂址,在市区北面近郊。那里地势低,水位浅,对工厂用水、排水也都比较方
  便,并修建了直通厂内的铁路支线,这样可以节约大量运转费用。
  厂的组织,是按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定名为华庆面粉厂股份有限公司,专用商标为“梅花五蝠”,均分别申请备案。同时规定,采用总理、协理制,组成企业管理机构。由张采丞任总理,冷镇邦任协理,由田中玉、周笑如等分任董事、监事,主要掌握企业的重大兴革事项和盈利分配,以及主要人员的升迁、雇用等事宜。下设经理、副经理,为具体负责人。组织形式如此,实权在总理一人手里,总理对内统辖一切,对外代表企业。
  二、创始人的历史简介
  张采丞,寿光县人,地主出身,开始在羊角沟经营粮业。济南开辟商埠初期,他就在现在的经二路纬三路购买了大片土地,相继建立了油坊、粮业货栈,经营英商太古糖,并成立了铁工厂,后期又增设了酱园。一户兼营数业,并在洛口、羊角沟设立分号,专营粮业货栈。由于他的搜刮,不数年已成当时济南工商界的百万富翁,并担任济南商业研究会首届会长,红十字会会长和商会董事等职。后来他看到工业有前途,遂集中力量,向机械制造业发展,扩大了原有铁工厂的组织和设备,雇用工人达四百多人。除制造锅炉、水泵、吊车和矿山用的机件以外,还曾研究试制小型轮船,在小清河试航。又仿照试制汽车,在市内试用,还制造过蒸汽引擎等等。但那时帝国主义的机械已大量进入中国,结果他经营制造的工业产品都被泊来品所压倒,没有发展起来。
  冷镇邦,是蓬莱县人,地主出身,也是从羊角沟经营粮业和木业起家的。与张采丞同时来济,仍是专营粮业和木
  业。其人另有一套生意经,与张采丞的经营方法有所不同,擅长于囤积居奇,由于掌握着雄厚的资金,不向银行贷款,经常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策略,为小本经营者所不能比拟。又根据农民群众贫困的情况,一般是秋收冬卖,从中谋利。其经营方法虽然单纯一些,但在投机买卖,谋取暴利方面,较之张采丞并无逊色。正因他们都拥有较大的资本,在追求高额利润上,志同道合,所以共同发起筹建面粉工厂。
  三、企业内部的斗争
  在建厂后的十几年中,正是济南面粉业最发达的时期,连年各厂都有很高的盈利。独华庆面粉厂经营情况相反,尽管照常开机生产,却仅仅能够维持开支,从无一次获得盈余。因此引起企业内部的严重纠纷,出现了两个派别,总理张采丞为一派,萤事袁瑞卿(协泰福粮栈经理)为一派,联络在济股东,掀起了推翻张采丞领导权的浪潮。并成立小组,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检查,指出张采丞若干问题。如:独霸专权,假公济私,处处为张家和自己专营的企业谋利,不顾华庆的利害。他自营的兴顺福铁工厂试制的锅炉、引擎,高价卖给华庆,结果报废,造成巨大损失。所有日常应用的备品配件,也必须由兴顺福铁工厂一家包办,任意作价。再是用人不当,负责业务的经理不管生产、不研究生产;机械设备检修工作,由工头一人专管,任何人不准擅自动手。因工头原系兴顺福铁工厂的工头,经理也是兴顺福的业务人员,所以两个人吃吃喝喝,经常不在厂里,机器有了毛病,若工头不在厂,宁可停机等候,谁也不敢触动,否则受到责骂或毒打。厂里也没有什么制度,管理混乱,职员
  随便外出,十天八日不回来,算不了什么。惟有使用工人限制十分严格,那怕是学徒工、看门的,也非寿光县人不用等等。由于如此种种,斗争甚为激烈。最后召开股东大会,终于把张采丞推倒,另举冷镇邦上台,并取消了总理协理制,改为董事会制。冷镇邦为董事长,由袁瑞卿、周笑如为常务董事,以下有监察二人,董事六人,组成第一任董事会。从此企业的大权,又集中到冷镇邦一派手里,内部主要人员,进行了调整,并选用了部分新人,建立了一些必要的制度,局面为之一新。在生产管理方面,也强调并实行了成本核算、生产记录、质量检查和职工请假、考勤等制度。这样经过一番整顿,从一九二八年以后到一九三六年几年当中,虽然经受种种困难,却都能维持过去,并且有了盈余。一九三七年春,由企业盈余中提出九万一千三百元作为股东增资,资本总额增为四十万元,股东都表示满意。
  四、对工人群众的压迫与剥削
  随着生产的发展,资本家的利润要求越来越高,贪得无餍,对职工群众的压迫剥削,也越来越残酷。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强制工人每天工作十二小时,遇到每周一次的倒班时,就要干十八小时,并没有星期休息或其他公休制度。一年当中除三节(春节、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以外,再无其他假日。工人的病假、事假必须找人代替,由个人负责代替人的工资;疾病医疗费用,完全自理,吃不起药的,只好带病劳动。
  2.失业威胁工人:工人的饭碗(连经理也一样),是在资本家的爱憎一句话上。工作劳动的再好,也不一定保得
  住。如工人王崇礼一天下了班,换了一条绸子裤,打着伞,戴着草帽,到街上去,被资本家看见了,愤怒地说:“看!‘熊’样吧!赶快给他算账。”工人穿用自己血汗换来的一件新衣服,资本家看着不顺眼,就被解雇。当时工人群众反映说:“职业全凭资本家一句话定前程”。工人老了不能劳动的时候,就被解雇。对工人的生老病死从来是不问的,因公丧命,也只是一口棺材了事。
  3.资本家的多种剥削手段:这个厂在一般情况下,需要生产的工人一百二十人,而实际上常年固定的工人,不过八十人。其作法是:生产忙时雇佣临时工,生产不忙了就辞退,这样来减少企业的固定开支,使广大有就业机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终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资本家张韶采(第二任董事长)常说:“三根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人有的是,把馒头挂到电线杆上,一招呼,有的是人”。资本家就是这样残忍地抓住了劳动人民的贫困饥饿,采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毒辣手段,极尽其剥削的能事。
  他们还使用了“重剥皮”的办法。对工人仅有的一点工资,用存厂生息,引诱工人把工资存到厂里,以补助企业的资金不足。那时工人一般的月工资均很低,维持正常生活尚感不足,再扣去一部分存款就更加困难了。尤其在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时期,工人所受剥削尤重。后经工人反对,企业主又另想办法,改为折合面粉,以实物存账,美其名日保障工人不受损失,但不再生息。在企业主方面,则可以用作资金周转,达到双重剥削的目的。
  4.资本家对工人的欺骗愚弄:为了用最低代价换取工人的更高劳动力,资本家经常对工人说:“你们不要争论工资,
  只要年终发了财,‘肉肥汤也肥’。”结果年终发了财,他们则巧立名堂,一是扣留股东公积金,二是扣留股东救济金,再则是股东借款等等。左一份,右一份,最后余下的再作分配,董事会人员,包括经理、副经理,则占最高分配份额,实际分到工人手里的,则为数了了。一般情况下约合二、三个月的工资。其分配方法是以每人的工资为基数;而工资的规定,多数是以其对人的关系亲疏为区别来定的。工人反对这个办法,后来又改为平均分摊,每人每份,不分高低。尽管如此,工人之所以能够分到一点余润,也是从长期斗争中得来的。
  5.对工人收买拉拢:资本家对工人的统治压迫,是采取两种手法:除用代理人—经理、副经理作为直接帮凶以外;还采取收买拉拢的手法,用工人统治工人。收买拉拢的对象是工头和车间领班人员,每到年终,由董事长或当权的经理,拿出部分钱来,暗中送给这些人,作为“恩赐”,他们便成了资本家的驯服工具。这些人对工人群众进行残酷压迫,那时的工头,对待工人,举手就打,开口就骂,不顺眼的,凭他一句话,就被开除。资本家还有意识地对个别被开除的工人或职员,暗示工头出来为他们“锯锅”原情,借以树立其在工人当中的“威信”,进一步欺压、统治工人。那时工头某某,连到车间看看的时候也很少,经常和经理一起出出进进,确实成了职工当中的“权威”人物。
  此外在职员工人中,安置亲信,专对职工进行监督,无非是张三长、李四短,暗中通风报信。人们称之为“内线”人物,也是“恩赐”的对象。
  6.利用工头破坏工会组织:在一九二八年期间,开始有
  了济南市面粉工业工会。各单位还没有工会组织。当时华庆面粉厂有工人毛文玉等三人,报名参加了济南市面粉工业工会,资本家遂视为眼中钉。参加工会的工人每逢在工人中进行宣传发动之后,工头×××总是紧跟着召集工人,进行污蔑歪曲的反宣传。并威胁说:“你们看!到底是参加工会有饭吃呢,还是不参加工会有饭吃”。于是,他们便运用权势,把这三个参加工会的人开除了。有一天晚上,工人们在屋里开会,工头从室外窗孔内,看见一个工人带头鼓掌,因此也被开除了。
  五、资本家用卑鄙手段,排斥外籍技术工人
  华庆建厂时,其制粉设备和安装工程,和其他各厂一样,都是从上海运来机器的同时,由该处买办商人,随同机器派来南方工人,负责安装。并留了下来,作为这个厂的长期制粉师和技术工人,包管制粉的技术操作。华庆随同机器来的有面粉师三人,其他技工十五人。这和资本家(张采丞)的严重门户思想,是水火不相容的。他从来连个寿光县以外的人都不肯用,哪能容得这许多的南方工人。尤其这些南方工人的待遇,一般高出北方其他有技术人员的三到五倍。他们的技术,从来是严守秘密不传给北方人的。由于他们把技术看成是唯我独有,在资本家面前,也从来不大买账。因此种种,资本家大为恼火,早就暗地收买成熟的工头,订下密计,指示北方工人(寿光县的工人),暗中偷学他们的技术。但南方工人把守很严,难于着手。有一次,工人林思敬(加油工),看出生产上有个问题,估计可能是头道磨子压距松的原因,想试试看,遂假装加油的样子,偷偷紧了一把,作为实验,竟被南方人看见了,一脚踢了个仰面朝天,
  接着上去又打又骂。从一九二一年开机到一九二三年已有两年的时间了,资本家认为北方工人的技术已经学得差不多了,便与工头密谋策划。一天他们来到厂里进门就通知车间停机,以建厂庆功为名,提出对南方工人慰劳。由两名得力职员,领着十八位南方工人,去逛大明湖,后到海丰楼饭馆大摆宴席。厂里借着这个空,马上关了大门,机楼四周布了岗哨,楼前贴上红纸标语“闲人止步”。遂由工头指挥,升火开机,进行试验。资本家在楼下坐着,听工头汇报。想不到开机两小时了,总是下不来面粉。资本家在楼下不断催问,工头上下跑得满头大汗,找到一个看方罗的工人打了两个耳光。等了一会,仍不出面粉,工头骂不绝口,又想再打工人,这个工人也火了,说:光打我就出面吗?这时有个青年工人说:常见南方工人,向方罗里加麦子(使罗内面粉疏散,避免糊塞不下),试试看看,果然下来面了。遂报告资本家“试机成功”,马上下令停机。这时资本家得意的“八字胡”抿了两把,吩咐说:把他们南方工人的铺盖、箱子全都搬出房外来,把宿舍门锁上,关住大门,南方工人回来,一概不准进门,把他们一齐赶走。就这样粗暴地结束了十八个工人的工作。当时工人们的顺口溜说:“海丰楼吃饭,南方人滚蛋”。
  以后正式开机了,但终因技术没有学成,出来的面,里头有麸子,麸子里头有面,面粉麸皮一齐下。停了再开,开了再停,一连闹了六、七天,就是摸不着门路。这时南方工人在外边唱道:“华庆工人真不善,光出麸子不出面。”后来确实不得已了,只好再从其他厂里,请来三位南方工人,恢复了生产。但是他们的技术,仍然不肯传给别人,连看也不让
  看。可是日子长了,厂里工人们刻苦地学,点滴地学,终于把一整套制粉技术学到了手。从此由北方工人掌握制粉操作,在济南面粉业中,华庆面粉厂成了头一家。
  六、同行间的尖锐竞争
  由于面粉工业的盲目发展,生产能力和人民需要,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引起了同业间的激烈竞争,家家都想做到巧买巧卖。在原料采购方面,每到麦收之前,各厂纷纷派人四出调查,对不同地区有灾无灾、丰收歉收的情况摸到手。然后预测当年粮价涨落趋势,从而选择地区,安庄设点,确定抢购或缓购,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还要抓紧和其他粮价、物价作对比,便于适时地掌握缓急,进行购存。一个厂分设的庄口都不下十几处,各厂相互之间也都在明争暗斗,有的还假报行市,虚张声势,企图引得别厂在市上抢购之后,自己再压价买进。尔虞我诈,诡谲万端。
  在成品销售方面,竞争更为尖锐。一般情况是,同业议价,不准单独涨落,实际上各厂明涨暗落,从无一致。对本市和外埠代理店,以及常年顾主,各厂统一的办法是按定价“九八扣佣”,有的暗中再加给九九扣佣,以致暗中加暗,另外再许一份。被别厂察觉后,则你许一分,我许二分,你许二分,我许三分,所有代销店之间,也是同样竞销。到无法掩盖时,最后有的厂在成交时,不和买方说明,等他把一批货卖完之后,再偷偷送他一份奖金。卖得越多,奖得越多。有的到年底,根据他们的销货总数,论功行赏,鼓励他们多买多销。这样,一旦出售量大了,也会引起别厂的注意。如:成丰面粉厂,曾经常派侦察人员,到华庆门口,隐蔽在一旁,偷偷查点出厂数目,以便采取对策。如此互相竞争,
  互不相让,直到乱的不可开交时,就召集同业开会,重新议价,调整一番。但不久又会继续再乱,再调整,再乱。最后大家都赔帐了,有的厂就放手不争,宁愿少产少销。
  另外,在产品质量上,也是斗争的重点,滞销时则竞相提高,畅销时再行降低。厂与厂之间,经常暗中互买面粉,进行质量水份的检查对比。华庆有个信念,即在任何情况下,保质保量,坚持不变,薄利多销,争取不停产。
  在每次议定涨价时,还采取对代销店按原价定货的办法。也是你定出的多,我比你更多,反正那里有利那里争,可是有一个共同的原则,无论怎样,总是卖出一批成品,必须顶进一批原粮,不使存底薄弱,作为吞吐斗争的后盾。
  七、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对华庆的迫害和掠夺
  华庆在“七七”事变以前的一段历史,和其他各厂大体一样。一九三七年冬,日寇侵占济南以后,是面粉工业直接遭受迫害的灾难时期。当时厂里负责人董事长冷镇邦早已逃往西安避难,经理赵经舆和日本人几次接触后,吓的得了精神病,不能问事,不久离厂回家(副经理职位当时空着)。我原来在济南惠丰面粉厂工作了六年,于一九二八年来到华庆。开始担任文牍,后来兼管会计工作,这时已是营业主任。当日寇迫令合作的时候,面粉同业公会,连日召集开会商议对策。成记面粉厂苗兰亭(当时商会会长)和李锡三(代表宝丰)两人极力主张合作。我不同意,并极力想争取别厂同情。因此苗、李两人,对我十分不满。李锡三曾讽刺地说:“华庆有能力自营,别厂可不行啊。”会后苗兰亭几次私下对我说:“现在和日本人合作,是个好机会,若以后再想合作,还许捞不着。”他想说服我,我认为中国人为什么要和日本人合
  作呢?当时厂里负责人都不在济南,我找到常务董事袁瑞卿商议,他完全同意我的看法,说召集在济萤事开个会,再征求他们的意见,结果董事会一致同意不和日本人合作,但没有人敢出来负责。兴顺福铁厂张家有个亲戚刘某是上海有名气的一个三番头目,可以请他出来帮忙。于是举出张采丞之子张韶采,暗中代替董事长职务,同时指定我为临时业务负责人,负责对外事务。从此厂里有人负责了。这时惠丰面粉厂,也不同意合作,我一时觉得腰杆子硬了,主意更加坚定。日寇催逼越来越紧,一天日寇把我传去,到三井洋行楼上,要我当场签字;并拿出成记、宝丰、成丰几个厂已经签订的合作“协议”让我看,还把手枪放在桌子上相威胁。我说我们厂里还有力量自营,不需要合作,厂里负责人都不在,我也负不了这个责任。日本人听了愤怒地连话也没说,一手把我拖到一间小屋里,禁闭了一夜,第二天叫我回去再考虑。过了些时间,又由一个便衣和日本武装数人,身带刑具,来厂找我,当面交下所谓“觉书”,限定时间到日本特务机关答覆。情况严重,凶焰逼人,我害怕了。董事们不敢在厂里开会,到石泰岩(德国饭店)召集了秘密会议(这次会议没有让我参加)。结果仍是指定由我出面应付,表示保证我的人身安全,并说:你去两小时不回来,就去找阚子兰(当时的汉奸),请他探听情况,进行说情;若过四小时仍不回来,就再找张亚东(是大汉奸)请他设法营救,不论花钱多少,一定把你救出来,放心吧!我当时脑子有点乱了,又是害怕,又是气愤,遂硬着头皮答应。那天我去日本特务机关,屋门口有武装站岗,特务头子也在场。当看到惠丰面粉厂经理曹庆三也在那里,有伴了,我心里稍稍镇定些。听到曹庆三说:
  华庆怎么办,我们就怎么办,随华庆的办法,不作具体表示,说完后哈哈一笑。特务头子大怒,遂起身过去,左右开弓一连打了曹庆三几个耳光,我看情况不好,表示回厂进行研究,五天后一定再来答覆。如此几番敷衍应付,拖了不短的时间,日寇恨之入骨。有一天一个日本人,带着翻译来华庆,要向厂里推荐两个职员,我们知道这是安插他们的特务,当时就婉词谢绝了。不料第二天,宪兵队就来把我抓去,横遭毒打,边打边用生硬的中国话说:“你的八路,你的不好”,还说什么就听不见了。关了一夜,第二天把我放出来。但他们并不死心,后来宪兵队,又以经济罪犯为名,把我逮捕入狱,再次受到酷刑拷打。七天后送上面粉五百袋,作为献金,才把我放出来。尽管他们对我残酷迫害,百般威胁,我们始终没有屈服。如此相持不下,直到一九三八年年底,方才准许开机营业,到此总算松了一口气。
  华庆开机营业了,张韶采正式出面担任了第二任董事长、并兼任经理。同时董事会提议提升我为副经理。这个厂的大权,又重新回到张家手里。对原有人员,进行了调整更换。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是黑暗社会所习见的。两年后张韶采起用了他的亲信国佐庭为经理,同时又把兴顺福铁厂用的日语翻译李大寰转来华庆,并经李介绍聘用了一个日本浪人小池幸一为厂的顾问。由于前一段的斗争,日寇与我们结下了仇恨,处处找毛病。一九四三年的一天,特务机关指名传讯国佐庭,说华庆面粉里搀砂子。国佐庭闻讯逃跑无踪,一去半年多不敢回来。除董事长张韶采一人知其下落外,其他人一概不知,遂引起董事会的争吵。最后由常务董事袁瑞卿等人的坚持,终于把国佐庭开除出厂,提升我递补了经理遗
  缺。后来的生产经营情况,一直不好。在日寇铁蹄之下,人身安危,都无保障,遑论其他。真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一沉痛的回忆,亡国的惨史,永世难忘。沦陷八年,遭受无数迫害,却保持了民族气节,引为自慰。
  八、抗战胜利后又遭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
  抗战胜利后不久,张韶采病故,由冷镇邦之孙冷景阳,出任第三任董事长。从此,厂里的大权,又复回到冷家一派手里。在这一段时间里,为了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敲榨勒索,曾采取了盈余隐避的办法,立下两本帐,一本是真的盈余帐,藏起来;一本是假的亏损帐,公开。另外在经营方法上,表面以工业生产为主,实际上以买卖贩运为主,从此由工业转向了商业。本想借此可以维持下去,又遇到物价暴涨,货币贬值,国民党反动统治地区的经济,进入总崩溃的边缘,面粉工业出现了虚盈实亏。以实物计算,全部亏赔。为了进一步挣扎,在资金短少的情况下,曾大量卖空,批售空头面粉达三万余袋,套进了大批款项,充实活动力量。这时候解放军包围圈越来越紧,资本家当时因受反动宣传的毒害,还害怕共产党,就趁此搞资金外逃。除借着套进的一部分资金,作周转外,其余资金,都分别调到外埠去,从省内各地,及徐州、蚌埠等处,扩大到青岛、上海、无锡、芜湖、江南一带。经营范围,由粮业土产杂货,扩大到黄金、棉纱、颜料、五金,以至“大头”、“美钞”等等,各地设庄驻人。董事长冷景阳在上海设办事处,掌握指挥江南一带各庄。我在青岛设办事处,掌握省内及徐、蚌各庄,与董事长两下集中策划,统一指挥。物价一涨再涨,瞬息万变,今天这里买,明天那里卖,吞吐追逐,煞费心机,与各地通风报信,无非和物价
  赛跑。情况越来越坏,到头来仍免不了步步亏损,资金越来越少。那时解放军已迫近潍坊,济南指日可下。董事长冷景阳由上海召我到无锡和他会面,作最后一次交代,他由上海直接逃往台湾。我回青岛后,铁路交通已经隔断,遂绕道回到济南。这时厂里已零乱不成样子。原料、煤炭无存,不能开机;外逃资金,一时调不回来,空售面粉,无力偿还,拖欠工人工资,不能支付,应付无法,惨状难言。
  九、济南解放华庆获新生
  一九四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济南解放了。华庆得到了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借给北海币一千万元,煤炭一百吨,又交给大批加工任务,迅速开机生产,投入了支前工作。当时对支援淮海战役有所贡献,受到政府的鼓励和表扬。这时张韶采之弟张宇光又出任第四任董事长,厂的大权,再次回到张家手里,生产经营走上了正规。后来并蒙政府的深切照顾,除指定我为私方代理人外,还任命我为公私合营企业的厂长。这对我个人来说,确是一件大喜事,首先解除了我多少年来饭碗不稳的沉重精神压力。直到解放前夕,张宇光之弟张兰泉(也是厂的董事),还在鼓动董事会,想以我长期在外为理由,把我开除。但是人民政府给了我生活保障,这一失业威胁,从此不再存在了。真使我衷心感激!
  华庆面粉厂公私合营以后,由于企业性质的改变,工人生产积极性很高,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在公方厂长的领导下,对生产设备进行了合理调整,又吸收了“前路出粉”的先进经验,生产情况,直线上升,产量指标由建厂三十多年来的日产四千袋水平,很快提高到日产六千袋。一九五六年上升到日产七千三百袋,一九五八年增加到八千八百袋,文化
  大革命前夕提高到日产一万袋,比解放前产量增加了一倍半。雄辩地证明了生产关系的改变,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
  十、华庆面粉厂几任经理的不同结局
  华庆建厂初期,第一任经理张仙舟,寿光县人。他于一九二九年冬因病回家,一病不起,半年后,由董事会去信除名,不久去世,厂里无任何表示。第二任经理隋冠杰,寿光县人,因与董事会争待遇,被开除出厂,回家后晚年生活困难,买不起棺材,竞把他早死的妻子使用的棺材,从坟里扒出来,自己再用,人们传为笑料。第三任经理赵景舆,寿光县人,因日寇进厂吓出精神病,不能问事,回家不久,由董事会去信除名,晚年生活情况很不好。第四任经理国佐庭,寿光县人,因擅离职守,被董事会开除出厂,晚年生活也很差,曾一度挑担子卖破烂为生。我是第五任经理,在厂工作三十七年,于一九六五年高薪退休,生老病死,由政府全部包了下来。互相对比,真是地狱天堂。公方厂长张光炯同志,曾风趣地对我说:“华庆以前的几个经理都不如你好啊!”我说:“是啊!这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体现,我是幸运的,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赵镈同志生平与英勇就义”、“怀念王吉文同志”、“寿光县党的早期组织与活动”、“忆日寇投降后鲁南地区二三事”等15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竹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