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奋斗之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647
颗粒名称: 三、奋斗之路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27-3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冯玉祥本是一个农村的穷孩子,重重压迫剥削下,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中,冯先生为寻求生路,自然和我国历史上的农民一样,要“造反”!同时也确定了他的艰苦奋斗的前程。冯先生由小兵到旅长,是经过二十多年个人的艰苦奋斗,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关键词: 冯玉祥 军队 第十一师

内容

冯玉祥本是一个农村的穷孩子,他为什么要当兵?怎样由一个小兵升到总司令?又是怎样失败了的?在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他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想作个简要的叙述。
  冯先生的父亲兄弟四人:大伯、三叔做裁缝,四叔是佃农,他父亲当过泥瓦匠和雇工,好练武术,功夫颇有根底。后来考取了武秀才,当了清军下级军官,可是仍不能养活一家老小,子女七人就夭折了五个,剩下冯先生和他大哥,还不得不从小当兵。清军中有所谓“父子兵”,如父亲退役或有兵额出缺,就由儿子替补,外人是很难进去的。这是由于农村破产,谋生不易,才想出这种“世袭”的办法,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这也就决定了冯先生的命运。冯先生七岁开始劳动,十二岁入伍,接着父亲因病被裁。一家人的日子,仅靠弟兄二人的七两几钱的月饷,生活自更艰苦。
  穷人家的孩子,在旧社会里,是没有受教育的权利的。碰巧冯先生的大哥上私塾那年秋天,补上了骑兵,已缴塾师的一年学费不能退回,冯先生才有机会替哥哥读满剩余的时间。第二年,冯先生也补上了步兵,因年纪太小可暂不入营,照领“恩饷”一份,又继续读了一年零三个月的书。
  保定康格庄为冯先生幼年生长之地。据他回忆:“全村破屋残垣,东倒西歪,劳累饥饿的农民,衣衫褴褛,活象个飘忽的幽灵。又小又瘦的牲畜,偶而有气无力的叫一声,也显得格外悲惨,如此凄凉景象,哪里是人的世界!”冯先生不胜感慨地说:“农民的苦楚,只有农民自己知道,别人是难以想象的。”
  这样的时代和这样的家庭,当然要影响冯先生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在重重压迫剥削下,在革命浪潮的激荡中,冯先生为寻求生路,自然和我国历史上的农民一样,要“造反”!同时也确定了他的艰苦奋斗的前程。
  冯先生入营后,对于学术科下苦工习练自不必说。值得指出的是,他那种坚毅的精神,的确非同寻常。清军中的军官多系亲朋引荐而来,既不懂军事,也不会叫口令,因而每哨另设喊操的正副教习,若是嗓音响亮,可喊两、三哨或一队的操,那饷银自更多了。冯先生为了多挣几两银子养家,每日天不亮即到操场,放开喉咙大叫:“立正,稍息,托枪……”。声音喊哑了也不休息,逢年过节,从未间断一天,一直坚持苦练了四
  年,终于当上了副教习。
  冯先生也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影响,认为要有真学问才能“出人头地”,所以他入伍后,有空就看书。但是他认字不多,于是便逢人请教,硬读死记,常常通宵不睡。同棚的人说他多用了大家的灯油,他就自己掏钱买。又说灯亮妨碍别人睡觉,他就糊个纸罩遮着。这样,勤学苦练的冯玉祥出名了。
  清军真是腐败已极。当官的只要有靠山,不识几个字,没有军事知识,也无关系。当兵的更是如此,反正是父传子的铁饭碗砸不烂,至于教育纪律更无所谓。因此,官兵每天除了应付练操外,不是吃喝玩乐,便是嫖赌逍遥。惟独冯玉祥不随波逐流,不贪图安逸,力求上进,在清军中犹如鹤立鸡群,一枝独秀。他的努力不是没有收获的,他就这样由兵而副目,正目,升到排长。一九〇五年一个队官(连长)因故降级,各方保举补缺的人很多,主管官怕得罪人,左右为难,乃采取考选办法。考选结果,冯先生录取第一名,升为队官。一九一〇年,陈宦接任第二十镇统制(相当师长),整顿队伍,举行各级官佐考试,冯先生又名列第一,升了营长。辛亥革命时,他因参与发动“滦州起义”而被革职。陆建章成立编练左路补备军,冯先生乃得复任营长。一九一二年,袁世凯举办各军会考,冯营成绩最优,冯先生得升团长。一九一四年,北洋政府组建警卫军,扩充队伍,冯团扩编为旅,冯本人亦升任旅长。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由于争权夺利,分化为三大系: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锟、吴佩孚)和奉系(张作霖),互争雄长,混战连年,冯先生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于是他采取了合纵联横的策略,周旋于各系军阀之间,起了直接间接削弱他们实力的作用。如一九二〇年的直、皖战争,他助直系打败皖系,一九二二年的直奉战争,他又帮直系战胜奉系。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冯先生与段、张密约倒曹、吴,同时联络胡景翼、孙岳组织国民军联军,冯先生被推为联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孙为副司令分兼二、三军军长。冯先生的第一军,这时候扩为四师九旅。战事胜利结束,国民军二、三军,占有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冯先生调任西北边防督办兼甘肃军务督办,张之江、李鸣钟、宋哲元分任察哈尔、绥远、热河都统。有了三省地盘后,冯开始大规模扩军。到一九二六年已有十四师三旅,合计十五万人,形成了西北军集团这一当时较大的实力派。
  北伐之役,冯先生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北伐战争后,北洋军阀被打垮了,国民党内却又分化为蒋(介石)、桂(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四大派,仍是内战无已。如一九二九年有蒋桂、蒋冯之战,一九三〇年扩大为蒋与冯、阎、李的中原大战,结果冯先生失败了,而且败得最惨。所以说最惨是,阎、李虽被打败了,尚保留了相当的军队,保住了他们的地盘(广西、山西)。而冯先生当时占有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六省,拥有四十师十七旅,约四十多万人,这是冯先生个人的极盛时代。然而这一仗打下来,西北军解体,地盘也丢光了,可以说是一败涂地,从此再没有恢复元气。冯先生实际上是上了阎锡山的当,最后被蒋介石一口吞掉了。
  冯先生由小兵到旅长,是经过二十多年个人的艰苦奋斗,一步一步爬上去的。以后,他参加了军阀混战,仅仅七年的时间,就由旅长而师长、军长、督军,由数千兵而增加至十五万人马,又不过四年工夫,再扩张为四十余万的大军。冯先生自认他是“军而不阀”,我们客观分析起来,他也确实不同于其他军阀。按军阀的本质具有两个特点:一受帝国主义操纵和支持。二是封建割据,残酷剥削压榨人民。而冯先生恰恰不具备这两点。

知识出处

文史资料选辑

《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分别有我对莱阳乡师的回忆、难忘的母校莱阳乡师、我的母校莱阳乡师、对莱阳乡师的回忆片断、相随冯玉祥先生见闻录、冯玉祥将军赴美前后、跟随冯玉祥在泰山、冯玉祥将军在黄县、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组织变迁纪要等资料。

阅读

相关人物

余心清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冯玉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