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教育的实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622
颗粒名称: 宗教教育的实施
分类号: B97
页数: 6
页码: 184-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宗教教育的实施发展情况。
关键词: 教会 中学课程 演变

内容

教会学校是以传道为目的,不但圣经是必修课,而且学生参加宗教活动,也是必须的,且是更为重要的。最初开设寄宿学校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住在校内,便于参加各项宗教活动,同时也是为了削弱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文会馆的六项条规中的第一条就是礼拜条规。特将其节抄于下:
  “逐日清早八点钟会集礼拜,虔事上帝,监督(校长)倡领读经,同众歌诗祈祷”(后改为监督与教习〈员〉轮流解经,领诸生读诗篇,歌诗祈祷。逐日晚八点钟,会集礼拜,值日生读经祈祷。礼拜三晚七点半钟齐赴会堂礼拜听讲)。
  “礼拜日(星期)午前九点钟先于学堂内会集礼拜,分班读经。十一点半共赴会堂礼拜听道。礼拜日下午三点钟再赴会堂礼拜,并考拜日学课。晚七点钟又分班聚集祈祷,教习考问午前所听要道。”
  这一套频繁的礼拜活动,完全是美国处在英国殖民铁蹄统治时期,强迫守礼拜的清规戒律。美国独立后,这一套早已送到博物馆里去了。当时在美国星期天能到教堂参加一次礼拜的,也就算是很敬虔的教友了,何况他们参加礼拜还是一种社交活动,而在孔子的故乡,半殖民地下的中国学生、教员,不但每天有两次礼拜,星期天三次,并且还得轮流主领和讲道。作礼拜前男女学生排着长队,鱼贯入堂,分坐两边,有些教堂的两边座位中间挂上一个大布幕,以免男女学生来回观看。这就更加深了封建的气氛,也是半封建社会的基督教的创举。怕学生不聚精会神地听道,晚上还来个“考问”。后来虽然教堂中间的布幕拆掉,但若是发现学生礼拜时四处张望或打盹睡觉,还是要受责备或处分的。这一套宗教活动在学校立案以后还是变相施行。虽说是学校内不得举行宗教活动,但教堂一般都离学校不远,多数都在一个大院内,学生参加也很方便,不过在形式上不是排队前往,而是“自由”参加,礼拜的次数,随着时代的演进,有所减少,但仍不少于每日一次。为了补充这一方面的损失,各教堂每年总还得开三至四次特别的大布道会,敦请国内外著名牧师前来讲道,一连讲十来天。不立案的学校,学生全体参加;立了案的学校名义上是自由参加,但不参加的学生十分孤立,感到无趣,也就随波逐流参加进去。山东教会这一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使得“学生相遇非研究圣经,即彼此祷告”,并以唱基督教的圣诗代替流行歌曲。不立案的学校还主张不向国旗敬礼,不向总理(孙中山)遗像鞠躬。

附注

注释: ①差会指基督教各教派遣派传教士至各国传道的组织,又称布道会。由差会遣派的人员,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如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布道说教等都称之为“传教士”。 ②倪维思著《中国与中国人》(英文),三四一——四三二页,转引自奚尔恩《在山东前线——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发展史》二二七页。倪维思一八二九年生,一八五四年来华,一八六二年来山东,一八九三年死于烟台,著有《中国与中国人》、《我们在中国农村生活》等。 ③倪著《中国与中国人》一八六五年纽约出版,三四一至二页,连之铎编《郭显德牧师传全集》、(以下简称《连:郭传》)一六九页,一九三四年广学会出版。 ④王元德(宣忱):《狄先生传》载《登州文会馆志》以下简称《文会馆志》三至四页,一九一三年潍县广文学校印刷所排印。 ⑤《连:郭传》,四十三页。该书说郭显德一八六七年盖礼拜堂共费制钱六百六十吊文,合美金六百六十元之后,连作了小注,还说那时“白面每斤十四文,棒子面每斤七、八文……每日吃好饭,只交四、五十文或三、四十文。”事实上他说一元换五、六百文还有很保守的数字。据《金壶七墨》载:“清初银一两,值钱千,其后屡贵屡贱,自七百至千有三百不等。近日(咸同年间)银价骤昂,每两至二千以外。”转摘自《山东近代史资料》第一分册。 ⑥“拜日学堂”即“星期日学校”,我国教会内通称为“主日学”,基督教称星期日为“主日”,各堂举行礼拜,故王元德译作“拜日”。主日学或拜日学校是基督教各教堂在星期日开设的一种儿童宗教班级。狄考文所遗留下来的各种信稿中,有很多给这些“拜日学校”的信,内中详述中国学生“可悯可怜”的情况,激起他们恻隐之心,慷慨解囊,给予援助,这笔捐款是狄考文在当时,尤以在美国内战时期,差会来款不及时或中断时,得以维持下去的经济基础。 ⑦《文会馆志》二十——二十一页。 ⑧《郭显德》(英文)一二三页。 ⑨《连:郭传》一六九——一七〇页。 ⑩《文会馆志》三五页。原式无标点。 〓文约翰,美长老会牧师,一八九五年来华,一直在登州办学,一九三三年退休回国。 〓韦丰年,美国长老会牧师,一八九四年来华,一九〇九年病死在烟台。 〓毕维廉,一九〇三年来华,一直担任益文商业专门学校的总教习,其妻一九〇五年来华也在该校教英文,还有一名传教士兰宁一九一四年来华后也在益文教英文。 〓郭查理:《齐鲁大学》(英文)二一一页。一九五五年美国基督教大学托事部出版。 〓明恩溥(亚塞·司密斯),牧师,一八七二年来华,一八八〇——一九〇五年驻庞庄。著有《中国人的特点》、《中国农村生活》、《中国在动乱中》等书。博亨理是牧师兼医生,庚子年后回国。 〓李提摩太,一八七〇年来华,在烟台一带无立足之地,一八七八年侵入青州,后去山西放赈,倡办山西大学,鼓吹中国应该向印度学习。 〓仲均安,一八七六年来华,从放赈起家,著有《山东贫篓考》污蔑中国人民好吃懒做,一九〇五年死在泰山上。 〓“揽馆”是当时私塾的一种形式,由一个教书先生招揽几个或十几个学生。 〓《英浸礼会差会百周年纪念册》。 〓库寿宁一八三三年来华,除办学传教外,还编有《中国百科全书》,一九一七年分别在伦敦和上海两地出版。 〓广德书院于一九〇四年与登州文会馆合并到潍县,成为广文学堂。 〓根据法思远编《山东》(英文),一九一二年上海广学会出版。 〓安立甘意为英国的。宗教方面指属英国教会的或圣公会的。 〓材料来源,根据法思远编:《山东》二六一页,该会所办“中学”也许是人数不多,或许以后停办,所以本文“表丁”里没有该会所办中学数字。 〓卢威廉是柏林会传教士,在即墨多年,他曾承认说:“一八九七年德国占据青岛,在人民中间激起了极大的骚乱。目前即墨人民以敌对的眼光看待德国人的活动,是无可诿言的”。 〓和士谦《德国各差会在中国的工作》载《一九一四年中国差会年鉴》(英文)三七一——三九四页,和士谦是柏林会传教士,一八八四年来华,一八九八年到青岛。 〓尉礼贤一八九九年到青岛,除办学外,还编有《德英华文科学字典》、《德华教科书》三卷、将《论语》、《周易》译为德文,后去北京德国公使馆任参赞。 〓化之安一八五五年起在上海活动,一八九八年来青岛,一八九九年死去。中文著作有《西国学校》、《教化议》、《性海渊源》、《从西祖东》(五卷)等,并将孔、孟、墨、翟等人的著作译为德文。 〓当时同善会标榜不另设教会,但到一九四〇年却在武定路淑范女中旧址开设“同善教会”,不过人员和教规仪式还是按照长老会的。 〓根据《中华归主》一七五页(一九二二年出版)。该书英文版四一九页上还说:高密、长山、武定(惠民)、东昌府(聊城)与曹州府(菏泽)当时只有官立中学而没有教会中学,也可以说明武定的教会中学很不正规,或已停办,所以统计时没计算在内。该书还说:根据一九一八年教育部的报告,山东全省有十九所官立中学,学生三千人;省立师范四所,女师二所,学生一千三百人,而教会中学却有四十所(表丁),学生总数一千四百八十九人。 〓《连:郭传》四八六页。 〓课程表见《文会馆志》二八——三一页。原表只有课日名称,分类是作者后添的。 〓一八八一年狄考文向美国差会总部解释他不设英文课的报告,见英文《狄考文传》。 〓雷震世,英圣公会传教士,一九二四年来华,屡次破坏、阻止学生爱国活动。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文记述了山东历史文化事件,其中包含沂水县对崮顶抗日血战纪实、忆肖永智政委、胶东行署主任王文同志革命活动片断、忆张少溪烈士、抗战初期滕县战役亲历记、小雪村毙敌少将中岛荣吉、王銘章殉国目击记、忆抗日将领方淑洪、缪澄流通敌与常恩多起义、王道起义始末、我在青岛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工作的回忆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神荫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