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522
颗粒名称: (一)石刻
分类号: K877.4
页数: 32
页码: 117-148
摘要: 本文记述平阴县文物中石刻,包含了汉代画像石、新屯西汉墓画像石、张迁碑、石羊等石刻的详细情况。
关键词: 平阴县 文物 石刻

内容

汉代画像石
  汉代画像石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上,也雕刻在石块上。雕刻有画像的石头,考古界即称之为画像石。
  平阴县画像石墓葬众多。已发现著名的有新屯汉墓群(西汉),孟庄汉墓群(东汉),东阿阿胶厂汉墓等。已发掘的有平阴实验中学晋墓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和新屯西汉墓画像石,已运保至县博物馆收藏。
  其一,平阴实验中学出土的画像石,来源于汉代的祠堂,晋人拆除后改造为墓葬石椁。其内容非常丰富,四周是穿璧纹、菱纹,中间有胡汉战争、神怪故事、历史人物故事、现实生活及其它祥瑞画。
  胡汉战争的图象在最上层,双方使用不同的武器,穿着不同的服装。汉方士兵用长戟、剑盾、弓箭,身着铠甲、戴冠;胡方也使用弓箭,戴尖顶帽,着武士服。两军对峙前方均为手持兵器和盾牌的步兵;其后为鹿车等;其中一胡人倒地,首级滚落一旁。
  神话故事有伏羲、女娲等。
  其它图案有百戏(杂技),掷倒伎、人面連体兽、轺车、辎车、阙、观、娱乐性狩猎、玉兔捣药、抚琴等等不一而足。
  另一组画像石是从新屯发掘运保来的西汉画像石,为完整的一个石椁墓。除接地的一面外,其余五面用五块石板,凿以铆
  榫扣结相连,内侧有画像。除车马人物、阙、观外,一条巨龙赫然而上,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英雄形象,但与我们现在所见龙的图案迥异不同。
  乔修罡
  新屯西汉墓画像石
  新屯西汉墓画像石,于1986年出土于刁山坡新屯西汉二号墓,计四块,为二号墓西椁室的四壁。均为阴刻线竖纹衬地,现存县城文庙。
  北壁画像石:画面为重檐楼阁,在重檐间的墙壁上刻两条对角线,以交点为圆心刻一圆。檐下有双柱,柱头刻斗拱。阙外各立一侍女,头挽双髻,身着宽袖长裙,双手作捧物状。
  东壁画像石:画面左侧为穿璧纹。中为厅堂,房檐中刻一人跽坐于几案后,手持一棍指向右下方。檐下刻双柱,每根柱头刻两组迭拱。右侧上部刻一马栓于桩上。下部刻一轺车,载一乘者和御者,御者一手挽缰,一手执鞭催马,马作奔驰状。中为厅堂,上层刻一几案,其后跽坐一人。檐下刻双柱,柱头有斗拱,厅堂内有两侍女,面朝左,头挽高髻,身着长裙,双手捧物而立。厅外左侧有三侍女面朝右,形态与前者相同。画面右侧为一长方形边框,内有穿璧纹,上刻一龙。
  杨书杰
  张迁碑
  张迁碑原立于古谷城(现东阿镇)境内,现立于泰安岱庙。原形高2.86米,宽1.15米,圭首,刻饰蟠螭纹,并饰祥翼鸟两只。
  碑阴阳两面有文,隶书,刻于东汉中平三年(186)。碑阴额题:“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正文16行,满行42字。记述了张迁先人张良、张释之皆为辅汉功臣。张迁因孝悌于家中“塞于朝冶”,“少为郡吏,后拜郎中,除谷城长”。并颂张迁任谷城长期间“多惠政”,乡民安居乐业,皆:“蚕月之务,不闭四门,腊正之际休囚归贺,八月算民,不烦乡邻,孝恤高年,路无拾遗,黄巾初起烧平城市,斯具独全”。因其政绩卓著遂“迁荡阴令”,谷城“吏民颉颃随送如云”,“故吏韦萌等佥然同声债师孙兴刊石立表,铭勒万载”。
  碑阴共3列,每列12行,皆为当时捐钱为其立碑者名字与捐款数额。共41人。
  张迁,河南省夏邑县人,汉灵帝时任谷城长,他是在王堂任谷城令前,第一位任职谷城长的人。其碑便是故吏韦萌等为他立的去思碑。
  此碑明代出土于谷城境内,《山东通志》等载:“掘地得之”,“未祥其处,意必汉时谷城旧境也”。正德年间,见其拓本为最早拓本,现藏于故宫。该碑出土后,便运至兖州府,后又移至东平州学,1964年移至泰安岱庙内,现封存于珍碑殿,为国家一级文物。碑露世后,倍受行家名士钟爱,多有拓印,字有毁损。碑阳十三、
  四行间有题记者刻:“已亥十月朔翁方纲观”九字,旋被凿去,留有凿痕,虽对碑无益,但却成为识别拓片年代、真假的标记。
  张迁碑端直朴茂,乃典型汉碑形制。尤其在书法艺术上被推为汉碑中茂密古拙风格的代表,其字体以方笔为主,严整斩截,古拙中蕴含粗犷之美,被历代专家列入汉时名碑,其书法达到汉隶高峰,为古今书家必摹。但均难以逾越,足显其笔法绝妙。
  马文平
  石羊
  石羊呈卧姿,两犄角后卷,雕刻粗犷简朴,但形象生动。通高77厘米,长104厘米,阔43厘米。
  石羊1975年出土于旧县四村深达五米的土层中。此处是汉代张迁碑的出土地点,石羊与张迁碑有一定的隶属关系,1979年运到县博物馆珍藏。
  杨书杰
  北齐摩崖石刻
  刻石在平阴共有五处,分别刻于云翠山、天池山、黑山、小山子。二洪顶山崖上,是山东继发现泰安、邹县、汶上等八处北朝刻经后第九处摩崖刻石。
  刻石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当属旧县屯村铺二洪顶刻经。该刻经分别刻在茅峪泉南北两崖壁上,总体面积近600平方米,北齐僧人安道一所书。其中有《金钢经》、《般若经》等5篇,颂文3篇。佛题名23处,蟠螭龟蚨线刻碑一处。总近千字,有损。有安道一题名的“大空王佛”四字通高11.3米,佛字高达4.25米。是甲骨文诞生以来汉字至此中真正的“大字鼻祖,擘巢之最”,最小的字只5厘米。
  经文内容主要反映了佛僧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名无相”等“性空观”。而“大空王佛”,“大山岩佛”,“安乐佛”等主要反映书者安道一尊空为王,蔑视权贵,以山为佛,以安为乐的佛教观,是对佛教“安心禅”的领悟。
  此处刻经确切纪年为大齐河清三年(564),为北齐武成帝高湛纪年。它是山东乃至我国最早的刻经纪年。有安道一题名三处。
  该刻经更珍贵的是它的书法价值。书体是隶篆草皆有,典型的书写风格是隶中带楷、楷中带隶,这是我国文字进化从隶到楷的重要特征,突出的表现出隶的拙朴遒劲,楷的工整严谨。“大空王佛”等又有用笔纵情豪放,气势磅礴之风格。
  此处刻经最早发现于1989年夏天,上报上级各文物部门。1995年报道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观瞻,并被编入《中国古代书画全集》。
  洪范云翠山天柱峰西,刻“大空王佛”四字,字高2.1米左右,宽50多厘米。旁题“比丘尼,安道一,崇业禅”等。天池山西崖刻有“大空王佛”四字,字高2.1米左右,宽65厘米,并刻有“大山岩佛”,“崇业禅”等。黑山东峭壁上刻“大空王佛”,字已模糊不清。小山子平缓的岩面上刻有“大空王佛”,长两米多,宽约20厘米。并有“僧安一,程伯仁,僧太,口口年”等题记。
  此几处刻石,前三处刻字虽比二洪顶小的多,但书法风格大致相近。
  佛教自汉时传入中国后,到南北朝达到空前绝后程度,而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却不信佛并毁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二武灭佛法”。竹卷多毁,此后,僧众们为防再破坏,认为“缣竹易销,皮纸易焚,刻在高山,永留不灭”,这就是此时全国出现的规模不等的摩崖刻经。安道一就是当时我国主要刻经书法大家。他虽佛史无记,但他西至河南、河北,东至山东东部都有他的刻经。平阴五山刻石发现最晚,它填补了史学家们认为西起河北响堂山、东到山东泰山、峄山等的中轴线上,中间无刻经的空白。
  平阴五山的北朝刻经,是在中国刻经中纪年最早,安道一题名最多的刻经。它不仅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珍品,而且对中国文字进化有重要研究价值。
  马文平
  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
  大隋皇帝舍利宝塔石函,1982年出土于洪范池镇龙池南的高台地中,同年运到县博物馆收藏。
  石函以当地青石刻制,分内外两重。内函以整块青石磨制而成。通高97厘米,平面呈正方形,边长83厘米。函身上面凿有边长37厘米,深30厘米的方形函腔。函盖呈覆斗体,与函身紧密扣合。盖顶部分两行镌刻:“大隋皇帝舍利宝塔”八个正楷大字。字体浑厚雄劲,古朴大方。外函以高104厘米,边长89厘米的石板组成。石板内壁磨光无饰,与函体有3厘米的间隙。在间隙处发现360枚隋五铢和4枚北周“永通万国”铜钱。石函出土在方圆20余米的夯土层中,夯土层厚达2.5米。石函是在舍利塔的地宫内,地表应有直径18米的舍利塔。据最新考古资料,大隋皇帝敕建的舍利宝塔全国共36座,洪范池龙泉寺遗址的大隋皇帝舍利宝塔是其中之一。
  杨书杰
  李敢言墓志铭
  李敢言墓志铭1996年在孝直镇砖厂出土。墓志为长方形,长宽各76厘米,厚15厘米。四周有勾连云纹图案,失盖。志石正文共31行,满行33字,共1023字。淄青观察支使将士郎监察御使里行(兼做乡里户籍官)口口口撰文。不见书丹者姓名。正文以小楷写就,尖地阴刻。现藏于平阴县博物馆。
  据志文得知:李敢言,初名戢,赵郡枣强(今属河北)人。生于唐天宝三年(744),卒于唐元和六年(811),享年68岁。乃淄青节度使李正己麾下之将,仕至检校左散骑常使、御史大夫、兖州判使、兖州都团练使,卒赠洪州都督。该志铭史料丰富,对于研究唐代官制、政治、经济及平阴区划沿革、风土等,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且碑文书体雄健、深沉,法度严谨,是一件难得的书法珍品。
  王丽芬
  李云墓志铭
  李云墓志铭,1994年出土于孝直镇孝直村砖厂。墓志为一盒,两石。志石为方形,长宽各60厘米,厚约10厘米。志盖为覆斗形,小篆尖地阴刻,两行6字,已无法辨识。志文为小楷,约1.2厘米见方。正文21行,满行36字,共约500余字。现藏于平阴县博物馆。
  李云(797-862),李敢言之子。仕为石厢马步都虞侯。卒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同年十月葬于平阴县翔鸾乡孝直里祖茔。
  该志铭史料丰富,涉及唐代官制、政治、军事及孝直里沿革,是难得的史料。特别是铭中提到的“翔鸾之乡,孝直其里;既孝且直,子孙其嗣”,可知孝直里的悠久历史。
  王丽芬
  黄石公祠碑
  碑原立于东阿镇北庙头村黄石公祠旁,现立于黄石山南新建的黄石公祠内,俗称“唐碑”。
  碑身与碑帽为一体,共高2.05米,宽0.91米。碑帽为螭龙高浮雕,中间饰摩尼如意宝珠。底为龟趺,歪头顾盼形。
  该碑阴阳两面有文,皆系“前试义王府仓曹参军裴平书”。阴面圭首额题:“济州谷城黄石公祠记15字,篆书。正文为“黄石公祠记”、“布衣赵郡李卓撰”,共20行,满行31字,隶书。文中记述了黄石公当年授兵书于张良。使“良为帝之师,灭秦报韩成功,遂志祠黄石于济北谷城山下,盖谓是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史记·留侯传》所载张良“后十三年随高帝过济北……祠黄石”的记述。文中又记唐天宝间天大旱,太守裴序来黄石公祠祈雨……“使之感而遂通……泽润千里”。李卓故撰此文以记。文中又以“周之兴岐山鸣焉,汉兴有圯桥之事”等历史事件。肯定了姜太公、黄石公等仕外高人对改朝换代的历史功绩。
  碑阴额题:“黄石公记阴文”6字篆书。正文共13行,满行15字,隶书。唐御史高阳齐嵩撰文。记述当年李卓撰文后并未立碑,直至大历八年刑部郎中、郓州刺史马炫“尝勤雨于庙,不睹所记,遍搜李文以勒贞石”,但马炫立碑未成便谢病而归。后又由郭岑完成,并于当年七月十五日立碑于黄石公祠旁,前后逾20余年。
  碑侧有隶书一行,10字,系明提学郭登庸过此题记。碑此书体为隶,柔媚秀雅,有篆书之意,楷书之美,为历代文人称道。
  该碑被载入《金石萃编》,故宫博物院存有清代拓片。
  马文平
  吴道子观音画像碑
  该画像石在东阿镇少岱山原碧霞元君宫西、白衣阁内的北壁上。吴道子画,史志记载:明时,邑人秦泰会长子,由署内衙神庙掘井得之。任满将该石带回家,奉于家祠中。清康熙时,知县张楷移于少岱山上,建阁供奉。
  该刻石在解放初少岱山庙宇被拆除时,有目击者说,被一人用被单裹负而去,至今无下落。
  吴道子又名吴道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972年,河南阳翟(今禹县)人,被奉为我国画圣。善画人物,更善画释道人物,所画人物之衣纹有飘动之感,故人称“吴带当风”。但其画作几乎无真迹留下。此石像碑被掘得立于少岱山后,除去善男信女虔诚的祈拜,更因其是吴道子的画作被奉为至宝,也为少岱山增添了文化内涵。
  马文平
  玫城公园石经幢
  石经幢位于玫城公园东侧,拱桥之南。幢分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幢座,覆莲状。其下应为须弥座,已失。第二部分为幢身,呈八面体柱状。每面宽0.30米。通身刻经文。第三部分为幢顶,已失。幢身经文每面9行,满行55字,共约3600字。正文用隶书写就,尖地阴刻。字径一厘米左右,呈扁方形。经文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凡三千余言,唐、宋经幢上常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谓:佛告天地,若将该经文写在幢上,则幢影映在人身上可不为罪垢染污。因此,佛教徒多建经幢以作功德。
  该经幢造型比较复杂,雕刻技艺精美,隶书书体洒脱、俊逸、工整。对于研究古代的雕刻艺术、书法艺术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
  乔修罡
  米芾第一山碑
  北宋大书画家米芾(1051——1107)所书第一山碑,现立于泰安岱庙,原在东阿镇少岱山所存立。20世纪50年代初,少岱山庙宇人为拆除,第一山碑幸免于难,被运至岱庙。
  石碑高2.72米,宽1.07米。第一山三字,写的气势磅礴,有行云流水之感,又有意到笔到之内涵,深得书家赞许、观者心领神会之美。少岱山不大,却立于谷城之内,黄石山之南,又是阿胶之乡,是鲁西南商贾重地。山上庙寺很多,多仿泰山庙寺所建。碧霞元君行宫,管仲亭等,更是闻名遐迩。
  曹植在鱼山能听到天上梵乐悦耳,米芾在少岱山感叹这是第一山,可谓是神来之笔。是发自内心的赞颂少岱山的溢美之词。
  马文平
  金宣武将军侯义墓志铭
  金宣武将军侯义墓志铭,原在东阿镇冠山南侯丞相林的侯义墓内。“文化大革命”中侯丞相墓被扒,该墓被生产队盖入墙内,现藏于民间。
  该石刻四边已被凿去些许,仅剩长0.89米,宽0.47米,共刻字19行,字有损。该石刻两面有文,阳文是大定二十四年(1184)二月二十日平阴县乡贡进士王去非撰并书的“宣武将军侯公墓志”。文中记述“侯公讳义,字子仁,东阿县邢村(现东阿镇邢沟村)人”,死后其子向王去非“求志于石”,又记述了侯义当年因过淮破正阳城有功,循迁官至武德将军。大宝年间,擢升宣武将军,骑都尉,封上谷县……十一月十六日终于家等,因文有损,只能述其大致意思。
  墓志铭阴面是清道光七年撰写的“重修墓志铭记”。文中大体意思是侯义墓志铭是平阴王去非撰写“……几湮没”,其族人“侯永立、侯永澄”等“藏伏”。由其可知,侯义后人曾将其墓志铭“藏伏”,后又埋入墓中,“文化大革命”时被扒出。
  侯义官至宣武将军,其孙侯挚曾任金丞相。祖孙二人在金代文治武功上立下汗马功劳,在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二人均被载入《金史》。
  王去非,字广道,平阴玫瑰石硖村人,与侯义同代。博学多才,在家办学育人,党怀英谓其学比韩欧门人,谥曰“醇德先生”。
  其名载人《金史》,为平阴古代名人。该墓志铭为其所写,是王去非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实物资料。
  马文平
  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
  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在东阿镇铁杨村中。
  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碑为圆首方趺。通高158厘米,
  宽72厘米。碑座长90厘米,宽52厘米。碑与座取材于当地青石。碑额篆书:“荐诚禅院罗汉浮图记”9字。此碑为金代的复制碑。原碑为苏东坡撰文,应为宋碑。住持僧人德进保留了苏的撰文,又撰写了附记,于金正隆二年题刻。
  碑文首行“郓州东阿县荐诚禅院五百罗汉浮图记”,次行书“兰台苏轼子瞻”。碑文中有僧人应言曰:“像已成,请为我记之”。附记中有“昔祖师言公尝建罗汉像于正殿乞苏公学士为之记”之语由此可见,“罗汉浮图记”确为苏轼撰写无疑。碑记正文12行,满行27字,约320余字。文中记:“熙宁十年”,因“河决澶渊,入巨野,首灌东平”,“建策凿清冷口,导积水”,“东平以安”的治洪功绩。记述应言“创精舍于郓之东阿北新桥镇,且造铁浮图十有三级,高百二十尺”,造“五百罗汉像”,“用钱五百万”之盛举。并标榜僧人应言“真有过人”之德行,“使天下士皆如言,论必作,作必成”。
  碑附记7行,满行38字约250字。记述正隆二年(1157)刊立此碑的有关事宜。附记中载,荐诚禅院“经兵火圮毁无存”,住持僧人德进“乃掇拾瓦木毁弃之余,嗣而构之,殿堂寮舍,俨然复新”。还记有“重念言公创作之难,又仰苏公文章之妙”,“惧将淹灭”,时于“正隆二年丁丑岁八月初三日”“乃丹刻诸石”,故此碑为金代碑刻。杨书杰
  云翠山天观记碑
  该碑现位于云翠山南天观中。碑身高2.74米,宽1.02米,碑首为滚龙透雕,龟蚨。碑阳总字24行,少损,近900字。文为元翰林学士承旨、中奉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李谦撰文,元代著名道士、峰山道观住持杨道元篆额,元至大四年(1311),由当时的南天观住持赵道宽和赵道昌同立。
  该碑阳文首先介绍了天观的位置、所处环境的优美。并指出南天观“背依山名丘子坪”,可能是乡人传说丘处机曾在此修炼而得名。又写了浪溪河出大〓山,西北流经谷城合西流泉入大清河。此记除《水经注》等志书外,又一次详证了谷城的详细位置。
  碑文记载了建观的原因:即60年前(1251),全真教弟子牛志淳、郭志仙两人游至此,乡人孙友见两人“气质古澹,志节坚苦,真远世辞俗之士”,便指云翠山对两人说:“山上曾有仙人隐居,至今遗址存焉”(即丘子坪),两人便在乡人引导下来此,见其景致,便“留之不忍去”,遂“裁正方隅,略定堪止”,后又有“同侪周志方、赵志古继至”。四人“凿坚凿壁,身服劳苦,殆无虚日”。不知几年几岁,又有了“乡之善士出资,成此佛观”。建成此观后“又安宝像(丘真人像)其上”。60年后元至大四年(1311),邱长春第二代弟子赵道宽,赵道昌(两人系天观住持),由李谦撰记,杨道元篆额,立此碑为记。
  碑阴刻绘了《全真教宗派之图》,用图示形式描述了天观全
  真教徒流派脉系。最初建观的牛志淳、郭志仙、周志方,赵志古四人,属丘处机弟子冲虚大师王志演派系,他们是此观的第一代住持。赵道宽、赵道昌是道号为淳和子的赵志古的弟子,二人是天观第二代住持。
  李谦,字受益,翰林学士,曾累官“万户府经历,太子左谕,侍读学士。大德六年(1302)召为翰林学士承旨”,“一时制诰多出 其手”,“文章醇厚有古风,不肖浮巧,学者守之”,且“工书,遒劲有法”。
  该碑记出李谦之手,又有“全真派之图”相佐,对研究南天观的历史,尤其是丘处机其嫡传弟子在这一带的活动,并证实该观是我国北方主要道观之一,对深化研究我国全真教乃至道教史有重要作用。其书法有重要研究价值。
  马文平
  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
  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为螭首,龟蚨。碑首与碑身为一石雕成。碑首高140厘米,阔150厘米,厚40厘米,通高可达800厘米。碑首透雕四条螭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额题“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铭”,篆书。这里原是扎剌王的祠堂,因黄河泛滥成灾,祠堂倾圮,碑也埋在地下。碑的正文是为扎剌王歌功颂德的叙文,时在元至正二年(1342)。
  据《兖州府志·人物志》“忽里忽都”条:忽里忽都,太师木华黎之侄孙也。姓扎剌尔氏。元并天下,以木华黎为国王。母弟带孙为东阿郡王,遂世居东阿。带孙卒,子秃满嗣。忽都即秃满之次子也”。以功臣子孙事世祖(忽必烈),勇武冠军。兄撒拉忽渡江战殁,以忽都袭其职,遣攻江南。未下诸城,授扬州路总管府。“大德二年(1298)改广西西江道宣慰使。峒徭叛服不常,忽都治之以静。蛮酋率所部来降者三万户。七年(1303),加辅国上将军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八年(1304)丁母忧居东阿,遂终于家。赠奉国上将军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桓肃”。
  东平郡桓肃公祠堂碑铭,其雕刻、书法艺术均甚高,是研究元代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现立于东阿镇小河口村北。
  乔修罡
  云翠山天柱观记碑
  该碑现立于南天观内。碑身高2.38米,宽0.95米,龙首龟蚨。明万历癸巳年(1593),由赐进士第资政大夫、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前经筵日讲官、会典副总裁知起居住官于慎行撰文,赐进士第奉政大夫南京通政司参议孟一脉篆额,赐进士第中宪大夫知直隶庐州府事前工部营缮司郎中乔学诗书丹,故乡人又称其碑为“三进士碑”。由时任东阿县令王以旌等立。
  于慎行,所撰碑文,首先描述了云翠山险奇秀丽的景观,并第一次记载了此观叫南天观。文中又证实了元李谦碑中所说的“丘子坪”即因丘处机而得名。又对汉史记载的严子陵隐于此给以“邑在齐之南境”,严子陵“足迹及此,理亦有之”的肯定。
  碑文更详细记述了南天观在明代重修的经过,南天观在1251年建成后,因“元末观遭兵焚颓圮,化为仙禽野鹿之宫,来者无不慨叹。嘉靖丙寅年,濮阳人许道先始从濮阳来游,盘桓颀望,若有神启,遂诛茅结庐,隐于其上”。许道先为重修南天观是靠“施药拯济”及“四方士女东祠泰岳者道出山下往来谒礼”之所得,“皆庀徒鸠工,规灰观宇其所营造,日以宏侈,游者益多”。后又有“鲁王闻其贤赐金若干建玉皇阁”,后又重修了长春阁、凭虚阁,建了回阳洞、悟庵洞、三元殿等。从现在南天观遗迹看,南天观的规模应是当年许道先所建的规模。可惜如此壮丽的道观在解放初和“文化大革命”中被毁,仅存蓬莱阁。因此,于慎行评价许道先:“天柱峰自有观以来,探奇纵观之士始有,而许公之功德
  於山灵顾不大哉”。
  该碑与元李谦碑遥相呼应,分别记述了南天观在1251年始建全真道观,至明嘉靖年间又由许道先重建、扩建为规模宏大、一应道教殿阁俱全的道观。因此,该观在明、清、民国一度成为我国北方名观之一,周围诸多道观,多为该观分支。
  “三进士碑”对研究南天观的发展史,丰富中国道教史,对研究长江以北,东至海岱,南至邹峰,北至济南的道教名胜,均有重要价值。而孟一脉、乔学诗的笔迹亦有重要的书法价值。
  马文平
  重修东岳庙碑
  重修东岳庙神像碑,现藏于县文庙内。此碑圭首方蚨。碑料系采自当地青石琢磨而成。碑高1.46米,阔0.74米,厚0.23米,碑额阴刻篆书“重修东岳庙神像碑”9个大字。正文计15行,共542字。落款为“嘉靖壬戌(1562)三月十七,十二洞天使者受金符节雪蓑道人题石”。
  此碑碑额为篆书,正文则用正楷写就,偶杂以行草笔意。它记载的是明嘉靖年间,平阴城东东岳庙因岁久倾圮,重修神像的经过、发起人等。笔墨清奇瘦劲,秀中透出雄气。此碑虽是雪蓑晚年所作,笔力仍扎实稳健,且通篇给人以凝重感。雪蓑,姓苏名洲,明嘉靖时期人。原居河南杞县,后徙居唐县。他少时而孤,浪迹江湖。且“犹喜冒雪披蓑而行”,故名雪蓑。
  雪蓑是一代书法怪杰,晚年云游至平阴,适逢大留村民(大留,今属肥城县辖)张守□妻、时庠生张綖之母张氏,因夜梦女道流数人,云冠羽衣,执幡幢迎氏入琼楼玉宇中,与之语曰:“锡汝玉田三万亩为他日归养之计。”及寤,遂以修葺东岳庙“为心,限于力之弗迨也,乃约族人及亲识者共蓄以赀以为修葺之费”。“于是揆功庀役,凡瓴甓损缺、榱桷腐败者撤而更之”。神像暨户牖栏槛“咸一新之”。雪蓑遂为撰文题石以垂后,使知张氏之所以重修之。
  此碑远在平阴城东东岳庙。据传,民国年间曾有一县长欲将此碑运走,因受县学师生所阻,未成。旧东岳庙明代就“岁久倾”。
  虽经修葺,“咸一新之”,但距今又四百余载,历经变迁,庙已荡然无存。幸喜此碑移至文庙,保留至今。
  乔修罡
  张公生祠碑
  张公生祠碑记,俗称四进士碑,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立于东阿县(现平阴县东阿镇)张公生祠碑。1984年运至平阴县博物馆。
  碑高262厘米,宽82厘米,厚21厘米,圭首方蚨。额题3行8字“东阿县张公生祠记”,篆书,平地阴刻。碑正文计18行,滿行64字,共约730字。为柳体楷书,尖地阴刻。正文首行为”赐进士出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邑人于慎行撰文”。二行为“赐进士第南京通政使司掌事通政邑人孟一脉篆额”。三行为“赐进士第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邑人乔学诗书丹”。其后记述了为张公建生祠的过程及其政绩。
  张公,名凤彩,别号南禺,河南仪封人,进士,明万历年间知东阿县事。性仁厚,轻刑罚,简狱讼,衰息召。拜礼科给事中,祀名宦。整个碑文洒脱、俊秀、刚逸,结构严谨,气度非凡,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和欣赏价值。
  路永敏
  东流泉诗刻碑
  东流泉诗刻碑在洪范池镇书院村东流泉之北。碑并列两块,坐北面南,均为齐首方蚨,规格相同。高240厘米,宽80厘米。右侧碑刻明万历进士光禄朱维京(字可大)撰写的五言诗。其诗文是:
  院傍三家市,屏开十里岑。
  石床云作幔,丹壑水成音。
  转树林飞玉,冲波月散金。
  不知行役苦,但觉空人心。
  左侧碑是朱应毂和朱维京的五言诗。其诗文是:
  清流环曲径,翠色映遥岑。
  山静少人迹,林深多鸟音。
  雨余云破练,月上洒浮金。
  千里来知己,同流惬素心。
  两碑同立于明万历年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
  杨书杰
  于慎行神道碑
  于慎行神道碑(俗称旧县龟驮碑),立于平阴县旧县乡旧县二村西古大道(现220国道旁)。系明代阁老邑人于慎行神道碑。
  该碑石料为当地产石灰石,其高度现无确切数据。据当地人与当年毁碑人回忆推算,通高应在18米左右,宽约1.8米,厚约0.6米左右。碑帽为蟠龙高浮雕。碑阳面边沿刻饰龙戏珠及花鸟等。底座龟蚨长约3.5米,形状精细逼真。
  此碑只阳面有文字,共50余字,中间阴刻大字32个为:“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神道”。碑首额书:“大明”二字,款题为:“万历三十七年己酉十二月二日敕建,知东阿县郑国昌监制”等,为明代大书法家邢侗所书。
  其碑因形体高大,雕刻精妙,几百年来闻名遐迩。但又因其史志均无记载,又立在旧县境内,且距于慎行墓地(于林)甚远,故成为当地一谜。世人多有猜测,一是旧县古为大道,历代在此设有驿站,于氏后人为扬名,将碑立于此。二是碑料取材于旧县北寨子山上,因其太重无法过山运到洪范于林,故立碑于此。此碑,在当地又有很多传说,凡推车、大车过此,如不向龟嘴内抹油,车轴便“崴耳”、掉轮、出事。
  该碑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马文平
  于慎行夫妇墓志铭
  《大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赠太子太保谥文定谷山于公墓志铭》一盒,汉白玉石质。志石志盖纵横各93厘米,厚25厘米。志盖圆地阴刻篆书7行,满行5字。字径纵14厘米横9厘米。志铭尖地阴刻。小楷54行,满行67字,共约3500字。1967年在洪范池镇于慎行墓址出土。
  志文中所涉人物50余人,大事件十多个,对于研究明代中晚朝野政治、经济、人文、风土、文学等,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同时,也是一件书法石刻珍品。
  乔修罡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
  虎豹川修路碑记碑,在栾湾乡兴隆镇村。建造于民国十八年(1929)。
  修路碑记碑及碑亭,取材于当地的青石,由当地石作艺人张传芹、刘振文、张绪珠等人主持建造。碑由八块高230厘米、宽60厘米的巨石扣结成八面体碑柱。修路记事碑文及募捐者姓名刻在八面体碑柱上。碑文由肥城人曾任临清、聊城等县知县的李传煦撰写,由平阴人清末翰林院翰林朱名炤书丹。碑文记述此处险要,“山径也,而以虎豹名,意险极矣”,“虎豹川虽名不见经传,然昔为齐鲁要塞,今为平肥通衢,群山拱抱,泉壑萦回”,“蜿蜒约四十里,连峰叠嶂,崇岗漫阜”,“或岭险耸峙,高不可攀,或断涧悬绝,深不可测”。记修路之艰难:“好义诸君,抱移山填海之志,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募集巨金,自备赀斧,度越巉岩,不辞劳瘁”,“培洼缺,补崖聩,伐乱石,崎岖危径,飚成坦途”。赞修路之盛举:“自齐晋平阴之战迄今,……沧桑屡变,世代迭更,历二千余年而此川之险恶如故。未闻有恤行旅乏困,兴役平治者。直至今日,始化险为夷,易陂为平”。“旅客征宦,飞刍挽粟,牵车服贾,千暮百朝,负扶挈携,万趾鱼贯”。
  八面体碑柱上复三层与碑柱相应的八面体石沿,呈迭涩状。一层碑座亦呈八面体柱状,每面都有不同种类的花木浮雕图案。修路碑记碑外覆罩八角挑檐攒顶式碑亭。通高550厘米,内径320厘米。碑亭由八根方面石柱支撑。每根石柱外面阴刻楹联一条,
  楹联由当地名人高道远书写。石柱下有高55厘米,周长163厘米鼓形柱础。部分柱础浮雕精美的龙虎、果蔬、花卉、草木图案。
  杨书杰
  张凤昭墓碑
  张凤昭墓碑,位于县城东北的堂屋山南麓,碑为汉白玉石质,大理石碑坐,龙戏珠碑帽,通高2.2米,宽0.7米,厚0.16米,因碑文为孔德成书写而著名。孔德成是孔子的第77代孙,清末的衍圣公。晚年移居台湾,是著名的社会人士。此碑1996年所立。正面是××张凤昭之墓。碑阴是介绍其经历和事迹的碑文,正文21行,每行42字,约800余字,每字约3厘米见方。另有时间和落款各占一行。
  碑文载:“先生张凤昭字韶庭,世居山东平阴,自幼聪颖正值好学……”。“卒业于孙中山先生创办之测绘学堂,先后服务于山东黄河河务局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以所学毕生致力治黄。1922年秋雨连绵,洪水暴发时任山东黄河下游总段段长,常驾舟巡视险长工段……负责尽职”。“……虽劳疾吐血,仍不稍歇。1938年6月河南郑州黄河决口,全河夺淄南流……”堵口时“为东坝主任,以勤恳任事,得全工好评”。堵口工程终于合拢。“1952年调迁山东工程大队……为工程进度寒暑不畏,风雨不辞,寝食俱废,……气节高昂。”末段评其“一生尊孔敬师崇儒,以实践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为念……有伯夷叔齐之风……”
  全文为柳体工笔正楷,一丝不苟,疏朗有力。孔德成先生以垂暮之年,留此佳作,可见功力之深厚。
  鹿传铎

知识出处

山东平阴风物志

《山东平阴风物志》

出版者:中国戏剧出版社

平阴山河壮美,景色宜人。黄河如玉带流经全境,浪溪河碧绿如黛,美丽无比。洪范泉池个个吐珠散玉,常年流淌。大寨山、云翠山挺拔秀逸,林深藏幽。翠屏山山峦叠翠,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甚多等等。经过编撰人员的共同努力,它已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它是一部辑录平阴百科资料的新型的地方志书。这本书含地理概貌、历史沿革、名胜古迹、文物集锦、文化艺术、土特名产、乡风民情、城镇建设、历史名人、名人与平阴十个部分,旨在真实地介绍平阴。读此书会使你进入琼林仙境,解读一幅幅美妙绝伦的风景画。

阅读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