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旋与蒋、韩之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439
颗粒名称: 周旋与蒋、韩之间
分类号: K827
页数: 6
页码: 127-13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何思源周旋与蒋介石和韩复榘之间,何思源自退出济南的具体情况。
关键词: 何思源 蒋介石 教育厅长

内容

尽管曾经有过各种风风雨雨,但何思源在山东的地位,不但没有被动摇,却越来越趋于巩固。他从一开始就是蒋介石亲手布置在山东的。越是山东省主席不是蒋的嫡系,蒋就越感到何思源在山东对于他的重要,所以他就一定要保护何在山东的位置。陈调元曾想更换他,被蒋介石制止了;韩复榘一当主席,就保荐给他当过参谋长的张钺当教育厅长,南京也没有批准,只发表张为省政府委员。以当时韩复榘煊赫之势,竟不能动一小小的教育厅长,这颇使他感到意外和惊愕,当然也难免有几分不快。这时能够顶住韩复榘,而保住了何的,大概只能是蒋介石。因韩一到山东,何就曾向蒋提出辞职,蒋不准,看来他是一定要把何留在山东的。
  韩刚上台当主席的时期,何的处境确实相当困难。韩对他很冷淡,韩的一些部下排斥他,想趁机挤走他。当时他确有楚歌四面,动辄得咎之感。但既然蒋介石一定要把他留在山东,他只有打起精神来应付这一困难而又复杂的局面,坚持干下去。他尽量用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机会,来取得韩复榘的信任。韩最讨厌“陈家的党”,曾对“陈家的党”在山东的势力,一再进行打击。何和刘涟漪冲突,和张苇村冲突,而且几乎严重到誓不两立的程度,南京的“党”为此撤了他的省党部委员,并且要求撤他的教育厅长,要求对他进行查办。这些事件,却在他争取韩复榘的信任方面,无形中发挥了作用。这等于向韩复榘证明:何思源虽然是“中央”来的,但他和“陈家的党”之间,有严重的矛盾。何并利用各种机会,使韩相信:他和“中央”的各种派系都没有什么关系;虽然和蒋有关系,但他自己是山东人,他的事业在山东,他要真心实意跟着韩复榘干;使韩从很多事情上,相信何除了办他的教育,在山东无其他野心,绝不背着韩进行任何活动。不像其他党棍,表面一套,背后另有一套(这是韩所最忌的)。何对“中央”的关系,都对韩公开,这样就使韩对他比较的放心。有人以为韩和他的三路军,有“关门主义”的倾向,排外,不吸收外人,因此闭塞、狭隘、落后,其实并不尽然。韩复榘也害怕落后,也注意吸收人才,主要是“人才”必须真正能为他所用才行。到后来,他不但以为何是比他的其他部下更高明的人才,而且认为何是真正保他的。这样何和“中央”的关系,韩复榘以为对他不但无害,而且可以大加利用。一般人多认为韩复榘是个老粗,头脑简单,其实并不尽然。他对于旧社会所谓“军政界”那一套勾心斗角、互相利用的手法,颇有经验,是很有一套的。
  军队是韩复榘的命根子,他向来不准外人接近他的军队。他经常在防范“中央”拉他的人、分化他的军队。但有一次他的三路军大点验,他却委托何思源代表他点验胶济路沿线的博山、淄川、莱芜以及日照、诸城、莒县等处军队,并检查训话。可以看出他对何已放心到什么程度。何不但对韩本人下功夫,取得信任,而且对于韩比较亲信的部下,也深予结纳。如民政厅长李树椿和实业厅长王芳亭,都和他搞的关系很好。据说王芳亭是韩的亲戚,关系较密切。这些人后来对何不但不排斥,而且以朋友相待。何思源当北平市长的时候,王芳亭久已赋闲,住在北平粉子胡同,彼此仍常相过从。
  何深深明白韩复榘当时的思想:韩无大野心,只不过想保持住他既得的地盘和地位;他无意背叛“中央”,也不敢轻举妄动,进行什么背叛活动。但他是想以他的三路军,以他的山东,作为一个整体来拥护“中央”。若“中央”想打进来,分化他的部队,拉他的人,隔着他和他的部下打交道,这是他所最忌,最不能接受的。这是所有封建割据势力所共有的思想。所以何思源以为,争取韩复榘要拉他本人,不要布置一些人收买他的部下,叫他时时感到“中央”在拆他的台。何对南京的陈果夫和何应钦都提过这意见,实际这也等于在替韩复榘说话。但蒋介石下边的一些人,以及陈立夫等,都总在想用拉过来、打进去的办法,所以和韩的矛盾总是存在,韩始终不相信他们。
  何也深深明白他在蒋介石和韩复榘之间的处境和地位。蒋介石之所以重视他,是希望他在山东能起作用,能影响韩复榘。若韩根本不重视他,或一脚把他踢出去,或蒋、韩之间水乳无间,毫无问题,那么,何的重要性便会失去,或缩小到无足轻重了。韩复榘之所以重视他,是认他对蒋介石和“中央”能直接说话;而且能替他韩复榘说话,是在真的保他的。何思源根据他这样的处境和地位,以决定自己的对策和行动,主要目的是“居间以自重”,使自己无论在蒋介石跟前,或韩复榘跟前,都日益受到重视。他在这方面的一些活动,都收到了效果。所以越到后来,无论是南京的蒋介石,或济南的韩复榘,对于何在山东的作用,都日益重视。认为他不只是在主管教育,办办学校,而且能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当蒋介石和韩复榘都不打算更动他的时候,其他一些小人物的吵吵嚷嚷,都是无济于事的。
  一九三六年六月,“何梅协定”签订以后,华北局势发生了重大而急剧的变化。国民党在平、津两市的中央机关和中央军队,都纷纷撤退。党、政、军、宪,走的走,换的换。宋哲元和肖振瀛进一步和日本勾结,要搞什么“华北特殊化”。在这样的严重局势下,韩复榘的态度,以及他和日本人的关系,更引起南京的特别注意。韩若真的甘心为日本利用,则华北局势会进一步恶化。若韩能站得稳,挺得住,则华北的恶化可能不至扩大,且可能影响宋哲元,使他不敢过分依靠日本。所以这时蒋介石对山东的情况及韩复榘的态度,特别注意。大约在一九三七年二月间,何思源到南京去开五届三中全会,蒋介石于某一天的晚上,又召他去谈韩复榘的问题。何说:据他的观察和了解,韩不会真的投靠日本人;他若真的投日,部下也不会跟他干,军队也不会跟他走。蒋介石说:“你即刻回山东,代表我告诉韩复榘,他只要跟着我走,到哪里,我就把那里的军政权交给他。”何思源回济南后,把这话向韩传达了。韩再一次表示决心,决不能跟日本人搞在一块。并对何说:“这是你知道的,你总应该放心。”
  一九三七年三、四月间,中、日关系已经很紧张。日军步步进逼,要求“华北特殊化”,要搞什么“华北五省三市自治”。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田代,派坂垣和参谋花谷飞济南,迎接韩复榘去北平开会。花谷原来是日本驻济南的武官,拉拢韩复榘主要是他一手搞的,因功升大佐,调任驻屯军参谋。韩复榘没有去参加这次会。
  何思源对韩复榘的这一表现非常满意,因为这证明了他以前对蒋介石的报告完全不错,他圆满地完成了蒋交给他的任务。蒋介石当然也很满意,因为这挫败了日本人搞“华北自治”的整个计划。蒋特邀韩复榘到杭州去会面,韩欣然前去,受到蒋介石的特别礼遇。
  抗日战争开始以后,日本仍想引诱韩复榘保持“中立”。但中国的全面抗战已经展开,在形势推动下,这种引诱对韩复榘已不起作用了。
  韩复榘消极不战,主要是想保存实力。军队是他在政治舞台上的唯一的本钱,他不肯轻易消耗,他不相信蒋介石对他的保证。何思源曾对他说:“不是蒋委员长说过吗,以后退到哪里,他便把那里的军政权都交给我们。”韩复榘却笑他过于天真,说何“拿个棒槌当针认”。他对于战争前途有他的看法,对蒋介石的为人也有他的看法。根据他自己的看法,而打定他自己的一套主意。他对何思源说:“我们就有这几万人。这个家底牺牲完了,蒋忽然跟日本人来个什么协定,华北就没有我们的份了。”这是他当时的真实思想。他以为带着几万人,到哪里也有饭吃。何思源怀疑,这样怕行不通,蒋会不答应。韩复榘却说:“现在全面抗战,中央顾不得问我们。”自从“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对日本,一直是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在上海,在冀东,在塘沽,这里一个协定,那里一个协定,所以“七·七”事变后,对于蒋介石能否坚持抗战到底,持怀疑态度者,不只韩复榘一人。一切杂牌军,打完了就被淘汰,蒋介石从来不予补充,这种事实也是人所共知。在战争时期,对于拥兵将领,多予优容迁就,也是从来多有的。韩复榘就是根据这一类事实,形成了他的“经验主义”,按他的这套“经验”,来决定他的行动方针,一直走向毁灭。李宗仁曾以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地位,制定计划,必要时,要三路军撤退到沂蒙山区,使日军有所顾虑,不敢急剧南下。但韩复榘却以为这是要消灭他,粗暴地拒不接受。韩对何思源说:他已要求中央调他的军队到后方去休整。但何知道他的军队并没有打什么大仗,基本上没有大损失,中央不会准。他对于韩复榘这种消极不战的态度,认为关系重大,很危险。但又无法使他改变。正在大伤脑筋的时候,蒋介石派蒋伯诚到济南来,专作韩复榘的工作。何思源感觉如释重负,自己责任可以减轻些了。
  日军已进抵黄河北岸,并向济南炮击。左翼已由济阳渡过黄河。何思源和民政厅长李树椿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奉韩命,同时离开济南,撤退到单县,又转曹县。韩令十二军孙桐萱部断后,他本人则同蒋伯诚坐火车撤离济南。李宗仁派一部分炮兵到泰安,电韩坚守泰安。韩复电说:“南京不守,何守泰安。”蒋介石曾以十万火急电,令韩不得放弃济南,但韩已到泰安。蒋又急电令死守泰安,而韩却已到济宁了。一路奔窜数百里,蒋伯诚和他在一起,但一点作用没起。
  何思源自退出济南后,就没有再见韩复榘。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汇编的文史资料,记述了苏鲁支队参加开辟邹滕东抗日根据地经过,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一支队的诞生,鲁西茌平地区游击战瑣忆,鲁南动委会和抗协自卫军的前前后后,国民党第五十九军临沂抗战纪实,国民党第四十军抗击日军防守临沂的经过,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实,缅怀德籍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同志等重要历史事件及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岚生
责任者

相关地名

何思源
相关人物
韩复榘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张钺当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