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铜响器发展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433
颗粒名称: 周村铜响器发展概况
分类号: K295.2
页数: 7
页码: 105-1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周村铜响器厂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改革为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周村 铜响器 发展

内容

我省周村生产的铜响器〈乐器〉驰名各地。解放后由于手工作坊,前店后厂,发展到五个专业工厂。又由周村分别发展到北京一个厂,天津一个厂,济南三个厂。到一九五二年又发展到河北省石家庄一个厂。因而周村的铜响器,得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文娱用品专业商店和各地剧团及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的欢迎。
  提起周村铜响器的发展史来,有下面一种传说:据谈周村铜响器早在二百三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制造了。创始人是我省章丘县一个锯破的老艺人,名叫柴念池。那时他在周村一带串街走巷,做锯破手工,到处叫喊,招揽生意。后来他想用一种声音来代替叫喊,慢慢摸索研究出一种小铜锣,吊在担子上,走起路来前后摆动,自然发出一种叮叮当当的声音,顾主听到之后就主动找来。以后其他锯破的都来向他讨换这种小铜锣,一传十,十传百。为此柴念池干脆不做锯破手艺了,就找了个徒工,找了个房子专做小铜锣为生。后来他又看到盲人串街叫喊算卦,他又为其做了一种铜报君知(瞎子当当),受到了盲人的欢迎。他很聪明,专为串街叫喊做生意的人想办法。他为串街卖油的人做了油牌子,为串街卖果子的人做了果子锣,为串街卖糖的人做了糖锣,为串街染布的人做了染锣。这种染锣又被到处卖艺的人所采用。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村出现了制做铜响器的作坊,从事这种行业的工人增多了,技术逐渐有了改进。这时各地出现了唱小戏的艺人,需要一种乐器,就为他们做出一种凸面的高音锣,又研究出大钹、大钗、手锣等。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到了一八五〇年前后,周村铜响器的制做方法即由使用小炉生产,改为大炉生产;由原来每炉一人掌钳,一人打锤,改为二人打锤;最后增到一人掌钳,四人打锤。在生产中原来每次只打一个片子,逐步改进打两个,打四个。同时根据产品轻重不同,大锣每次打十个,手锣每次打到三十二个。产品产量逐步增加,质量也在逐步提高,销路也逐渐扩大,原来只销售靠近周村的几个县,以后发展到全省,逐步发展到省外。
  在品种上,百余年间发展到二十几个,从事生产的户数不断增加,供应范围愈来愈大。原来周村只有“聚合成”一户(经理是柴翼青)制造铜响器,有工人十几人。到一九〇五年就发展到三户(聚合成以外,又由章丘康书文开办了德成昌,宋佃杰开办了聚合恒),工人增到二十五人左右。后来品种发展三十几种。供应范围扩大到全国,特别是南京、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的专业商店和顾主纷纷前来采购,产品出现供不应求。到一九二〇年周村又添了两个厂(宋树岭开设了泰兴东,李十九开设了成德太)连以上三户,共有五个制做响器的工厂了,工人增到八十余人。到一九三〇年工人增到九十余人,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前夕,工人增至一百余人。但是那时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所有制造铜响器的工人,不管大户和小户,都是笨重的体力劳动。买进废铜,用人工破碎,化铜的炉,锻打铜响器的炉,都是普通砖砌的;催风用的木风箱用人拉,化铜时一人拉不动,就用两人拉。铜响器锻打时,是一人掌钳,四人打锤,每把锤重都是十五市斤;铜响器的出光,都是用木床子脚蹬、手旋;各种大锣都是用刀刮,处处是手工。夜间照明都是用豆油灯。工人操作时间每天都在十二至十四小时,五个厂的全部产量每日只产铜响器二百五十斤左右。因设备落后,每到夏季天热,都要被迫停工,工人回家,秋凉时再干,年年如此。
  一九三七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人民生活无着,饿着肚子到处逃难,哪里还顾得上欢乐;又加做铜响器的原料被日寇控制,原料缺乏,周村的铜响器与各地的购买商,关系中断。周村的五家铜响器制造厂,被迫停产了三户,工人由一百多人下降到四十多人;就是未停业的两户,也是奄奄待“闭”,工人生活毫无保障。一九四五年日军投降后,因国民党政府横征暴敛,周村的铜响器生产仍无发展。
  一九四八年周村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私营工商业大力支持,各地销售铜响器的专业商都来购买响器,因此周村的铜响器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从一九四八年由原来的两户,到一九五二年增加到五户(计有柴翼青的聚合成、康书文的德成昌、刘贯三的太和恒、姜世传的恒昌、孟繁仙的同聚成)。工人由四十人增加到一百余人。铜响器产品数量和质量,恢复到一九三七年的水平。但生产设备仍处于落后状态。
  解放后的三年不但周村的铜响器制造业有了发展,还由周村的铜响器厂和周村的铜响器工人在各地建立了六个铜响器制造厂,其中有:周村的聚合成去济南设了分厂,周村的一些铜响器工人,在济南馆驿街、刘家庄建立了两个铜响器制造厂,周村的德成昌少经理康簏亭又去北京设立了一个分厂,一九五一年又从北京分厂出来部分工人去天津办了一个铜响器制造厂。一九五二年周村的响器工人又到河北石家庄建立了一个铜响器制造厂。从周村的铜响器制造发展到一九五四年共有十一家,工人发展到二百余人。
  一九五四年一月,周村的五家铜响器制造厂,在党的领导下,由姜世传为首的进行了社社联营,企业名称为“周村鲁东乐器厂”。到一九五六年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的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工人当家做了主人,觉悟日渐提高,在产品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产量由合营前的每炉日产五十至七十斤,很快提高到每炉日产一百八十市斤,提高了一点五七倍。改进了技术操作,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到一九五九年每炉日产提高到三百斤,比一九五六年合营时提高了三点七倍。产品的正品率由一九五六年的75%提高到98%,现在的生产能力每年可生产一百八十吨。并根据市场需要纳入了国家计划。
  现在周村乐器厂,不但保持了原来所有产品,而且又创造了不少新产品。一九五九年,中央乐团为庆祝国庆十周年需要直径一点三米的大铜锣三个,这样大的锣在历史上从未见过,更谈不上制造。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召开了诸葛亮会,特别是老工人座谈会,让大家出主意想办法,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经中央乐团鉴定验收,完全符合标准要求。
  一九六三年中央乐团又来周村要作大型舞剧用的吊钹。这种乐器以前是从土耳其进口,周总理提出要我们自力更生,我们经过和工人师傅研究商量,按质按量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周总理的赞扬。同年中央乐团排演大型舞剧“东方红”,要求我们给他们做编钟,也试制成功。后来搬上银幕,受到全国人民的好评。以后中央乐团经常来周村定货,选购各种铜响器产品,我们都一一完成了任务。
  在党的领导下,周村铜响器厂工人,也已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改革为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合营前厂房是民用房,工地非常窄狭。合营后扩建厂房达两万平方米;生产工序,从破碎到化铜、制片、剪圆、成型、旋光、定音,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生产秩序。生产设备由合营前手工操作的砧子锤,现在增加了六十五公斤的空气锤四部,二百五十公斤的空气锤一部,并有压力机、剪圆机、抛光机。现在除手工定音外,已全部实现机械化生产。
  在福利设施方面,高温车间,设有地道通风,上面有排气风扇,各工序都发有劳动保护用品。职工都住上了宿舍大楼,还设有保健站、托儿所、男女浴池等等。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汇编的文史资料,记述了苏鲁支队参加开辟邹滕东抗日根据地经过,鲁西北抗日游击第一支队的诞生,鲁西茌平地区游击战瑣忆,鲁南动委会和抗协自卫军的前前后后,国民党第五十九军临沂抗战纪实,国民党第四十军抗击日军防守临沂的经过,营救美国飞行员纪实,缅怀德籍国际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同志等重要历史事件及事迹。

阅读

相关人物

姜世传
责任者
张立贵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柴念池
相关人物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