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县的由来及其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386
颗粒名称: 著县的由来及其他
分类号: K29
页数: 4
页码: 7-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著县的由来及其他、其中包括关于著县、置县时间等情况。
关键词: 著县 济阳县 历史

内容

济阳酒厂曾酿有“著水醇酿”,以“著”命酒名是因为济阳县大部分疆域历史上曾为古“著县”的缘故。那么,古“著县”之称究竟起于何时,因何缘由命名,其演递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初考史料得知:
  关于“著县”置县时间,历史上曾有两种说法:其一,《大清一统志》(嘉庆修订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82年版)说著县置于汉代;其二,民国《济阳县志》则说著县置于秦代。
  二者谁是谁非,则须作一番认真的考证。
  《左传》载:鲁哀公十年,“晋赵鞅伐齐,取犁及辕。”鲁哀公二十五年,“晋伐齐,战于犁丘。”犁或犁丘,皆指齐国的犁邑。(辕,为今禹城县地)有史料可证,后置著县本为春秋时的犁邑。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对地方行政区划推行郡县制,于犁邑东部置著县,属济北郡。又据《汉书萧何曹参传》载:“汉二年……韩信已破赵,为相国,东击齐,参以左丞相属焉。攻破齐历下军,遂取临淄。还定济北郡,收著、漯阴、平原、鬲卢。”这里说的汉王(刘邦)二年,系公元前205年,其时正是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尚未统一全国称帝,当然不可能由汉置郡县,然而此时已有著县之称,由此可知,“著县”当为秦代所置无疑。
  著县自秦设置以后,历经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近六百年,至北朝高齐时,才划归临邑县。又经五百余年,至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割临邑、章丘各一部,置济阳县(济阳因地处济水之北而得名。济水故道即今黄河)。置济阳时,所割临邑县地即故著县地,因此济阳县又有著县之称。
  《辞海》合订本(1983年版)第933页“济阳”条目中所云:“秦置著县,金改济阳县”之说不确。因为济阳县并非由著县改称而来,在今济阳建县五百多年前已经无有著县,而且今济阳全部疆土亦非全是原著县之地。
  著县因何缘由命名呢?其说有二,盖从“著”的字义而来。
  其一,唐代著名训诂学家颜师古注《汉书》时云:“著,地名,济南著县。按:当从门屏之间为著之说。”古时称大门与屏风(后来演化成影壁)之间的地方为著。如《诗经、齐风》中的《著》一篇中,“俟我于著乎耳”一句中的“著”字即此意。全句意为女子出嫁。男子等候于自己家中的大门以内、屏风之前。(当时齐地风尚,婚娶时男子并不至女家亲迎。)秦置著县时,究竟以“门”“屏”比附何地?不得而知,但疑著县距历下(今济南市)很近,历下亦为战略要地,或许取著县为历下北面门户之意。
  其二,著县,三国时期吴人韦昭(历史学家)曾称之为蓍县。此说实字形之訛,却影响颇大。后人又附会为蓍县以产“占卜所用”的“蓍草”得名,每岁须向宫庭贡蓍草四十九茎。北宋乐史作《太平宇寰记》,曾用此说;元人于钦撰《齐乘》又沿此说,皆以訛传訛。
  至于著县县城的位置,更是众说纷纭。
  民国《济阳县志》、清道光《章丘县志》,均指为今曲堤镇。今人信此说者颇多,并以曲堤镇南门曾有“古著桥”为证。清人胡渭《禹贡锥指》则云在今回河。清人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则考为今店子乡邿城。笔者倾向叶说,因为《续山东考古录》考核详确,且作者居山东多年,多方查询,颇有真知灼见,可信程度很大。再者其他两说纰漏明显,均难自圆其说。
  如说古著城为曲堤镇,那么以古人惯用亦较为科学的“以水证地”法来考证,此说即难以成立。《水经.漯水经》云漯水“经著县故城南,又东北经崔氏城者也。”漯水经著县故城南,向东北流去,又经过崔氏城(今济阳县城南之土城村)。然而已知曲堤镇在崔氏城东北三十五里,假若曲堤镇为古著城,漯水先流经曲堤镇,再向东北流去,岂能再流经崔氏城?
  另外,说回河是古著城也欠妥。查漯水是由回河之北东流,而《漯水经》中云:漯水“经著县故城南”,二者不能吻合,所以回河也不会是古著城。
  笔者倾向叶说,但尚不敢贸然断定古著城定是邿城,一则还没有有方资料佐证;二则另有邿城为临邑县故城之说。总之,古著城究竟在何地,犹待考查讨论,或许今后地下文物的★掘,将有助于得出正确结论。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本文记述了山东省的文史资料、包含济阳与临济、著县的由来及其他、济阳简易乡村师范进、悬壶生涯四十年等内容。济阳简易乡村师范进、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惠广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济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