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砸烂“鬼子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303
颗粒名称: 三、砸烂“鬼子碑”
分类号: K250.6
页数: 4
页码: 168-171
摘要: 本篇记述了文史资料的文章,砸烂“鬼子碑”,
关键词: 文史资料 砸烂 “鬼子碑”

内容

英国殖民当局在镇压张村反英集会之后,认为威海局势已经稳定,便决定开始划区埋界石。当时会同英国驻威钦差大臣巴尔敦一起划界的官吏,有登莱青道李奇杰、交接委员程培清、文登知县陈景星和威海著名劣绅王慰农等。划界时,巴尔敦抓住清朝官吏一贯媚外恐洋的特点,任意将租界面积向外扩展。本来,根据《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的规定,租借区包括“威
  海全湾以沿岸以内十英里地方”,而实际划定的地区竟扩展到威海“沿岸约长七十英里,岸上约四十余英里,远近不等,从码头至东边界线竟至三十英里,最近者亦达十三英里”,比《专约》上所规定的面积扩大了好几倍。
  一八九九年五月间,巴尔敦派“沙鬼子”带领二百多步兵,十几名骑兵,并会同中国官绅,巡阅租界边境,插埋界石,按照预定的计划,这次埋界石是从最西面的鹿道口埋起,一直埋到最东面的北港西村。没料到在鹿道口遇到成千上万的群众示威,他们不敢久停,便转身南逃,想先将南段草庙子、道头一带的界石埋好再说。
  其实,威海南乡人民和西乡人民一样,也掀起了反对英国殖民当局划区埋界石的热潮。这次斗争的主要领导人,是西武林村的于冠敬和孙家滩村的孙义清。他们俩都是以教书为生的知识分子,在群众中素有威信。五月十六日上午,于冠敬在道北店召开了上万人参加的抗英誓师大会。会议刚刚结束,就有人来报告说,英兵正在卧龙村附近埋界石。听到这个消息,大家义愤填胸,一齐要求砸掉界石。于是,于冠敬便整理队伍,立即向卧龙村进发。
  当到达卧龙村附近时,发现英兵已在卧龙村的西北山后坡、西泊、西庙两头、东南河沟崖等处把界石埋上了。界石每隔约二里一块,上面刻着“大英租界”的字样。群众看到中国的土地上竟然埋上了外国的界石,心头的怒火按捺不住,大喊:“砸烂鬼子碑!”抡起镢头,就乒乒乓乓砸个粉碎。
  这时,又有人来报告,英兵正在卧龙村东山上埋界石。大伙儿愤怒地高喊:“找鬼子算帐去!”便朝着卧龙村东山奔去。等群众来到山下时,已是下午两点钟。大家见英兵正在山上忙
  着埋界石,便不顾疲劳,从四面八方冲上山顶。“沙鬼子”见事不妙,立即下令摆开阵势,企图以马队、步兵吓退群众,并接连朝天鸣枪,威慑群众。但是,群众毫无惧色,一个劲儿往上冲,包围圈越来越小。“沙鬼子”害怕不得脱身,下令开枪,当场打死农民二人。群众更加愤怒,各持“武器”向敌人冲去。不巧,这时风雨突然大作,滑坡难攀,脚站不住,群众只好在半山腰停下来,双方形成僵持局面。
  恰在此时,陪同“沙鬼子”埋界石的清朝官吏来了。李奇杰、程培清坐着轿子走在前面,王慰农坐着“爬山虎”(即山轿子)跟在后面。人群里不知谁喊了一声:“登莱青道李奇杰来了!”马上就有无数群众一拥而上,把李奇杰一伙团团围住了。李奇杰想逃也已经晚了,便故作镇静,喝令群众散开。但群众哪里会听他的,便一齐高喊:“什么‘猫道’‘狗道’,快出来说话!”李奇杰见此情景,吓得死赖在轿里不肯出来。群众对他早就恨得要命,怎会轻易放他过去?人群里“砸轿子!”“打卖国贼!”的喊声彼伏此起。接着,有几个群众把他从轿里拖了出来,先一镢头砸掉了轿顶子,继之七手八脚地把轿子打翻在地。李奇杰被拖出轿来,知道众怒难犯,吓得心惊胆颤,半点儿威风也没有了。这时,于冠敬从人群里走出来,指着他的鼻子,大骂其为出卖祖宗和老百姓的卖国贼,“人人得而诛之”。李奇杰喏喏连声,不敢反驳。孙义清曾参加鹿道口的群众反英示威,想起李奇杰前番溜走的情景,越发气愤难忍,便朝其胸膛一头撞去,把他撞了个四肢朝天,红缨帽甩得老远,好半天爬不起来。
  当群众正要处置李奇杰的时候,文登知县陈景星却赶来了。他看到李道台那种狼狈相,一面感到护卫不周,吃罪不起;
  一面又怕群众真的打死了道台,责任会落到自己头上,便连忙向于冠敬、孙义清等赔礼求情,甚至趴到烂泥地上磕头,请求群众放走李道台。由于群众只顾和李奇杰纠缠,放松了对英兵的警惕,“沙鬼子”便乘机带着马队、步兵从东山坡逃窜了。在群众忙于追击“沙鬼子”、秩序紊乱的情况下,陈景星也乘机搀着李道台溜走了。至于程培清、王慰农这两个家伙,早在群众怒斥李奇杰的时候,就不知藏到哪里去了。
  威海南乡人民围困英国殖民军,面斥清朝卖国官吏,真是大快人心的事!因此,事过之后,威海便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卧龙山,围洋兵,鬼子个个吓掉魂。不是狗道解了围,教他一个活不成!”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收入:忆刘少奇同志对山东地区党的组织、工作的一次指示、护送少奇同志去山东等约19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戚其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