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图书馆
山东省图书馆
机构用户
山东省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我所记忆的“诚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图书
唯一号:
150020020220000050
颗粒名称:
我所记忆的“诚社”
分类号:
K250.6
页数:
14
页码:
205-2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山东我所记忆的“诚社”,包括了诚社的成立、“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前后的破坏活动、紫竹林受训和受训后的活动、西安事变时的活动。
关键词:
山东
诚社
梁尚德
内容
(一)诚社的成立
“诚社”是国民党忠实同志会(简称C、C、)的十个外围组织之一。一九三四年十月成立于北平(即北京)。领导人是当时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兼华北党务特派员张厉生。社员全是北平和天津各大学学生。任务是愚惑青年,破坏学生运动,反对共产党,巩固一党专政、领袖独裁的法西斯统治。
我曾问过张厉生,为什么定名为诚社呢?他说是采取“不诚无物”、“至诚无息”的意思。那时CC头目陈立夫正在大肆宣扬“唯生论”,鼓吹中庸之道,宣传阶级调和,抹煞阶级斗争,为法西斯统治制造谬论。无怪张厉生也顺着二陈的竿子往上爬,大谈其“诚”了。诚社的机关报《存诚月刊》就是用中庸“存诚尽性”的原句作为刊名。
诚社宣言上提出智、仁、勇为修身之道,要青年学生作到“慎独”,闭门修养,死读书,读死书,读好了书再去救国。总之,就是要反对学生运动,破坏学生运动。
诚社章程规定蒋介石为领袖,社员必须实行三民主义,拥护领袖。推选张厉生为总书记,胡梦华(国民党河北省党部监察委员)为副书记,李白虹、张光涛、史国源为北平市总干事。各大专学校视社员之多少,设干事会或小组。
诚社成立后的初期活动,以研究学术为名,在青年学生中宣传“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攘外必先安内”,“以党治国,拥护领袖”等荒谬的观点,欺骗拉拢一些认识不清的青年学生,积极发展组织。在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北平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等各校均相继建立了诚社组织。
一九三五年六月何应钦和日本签订“塘沽协定”,根据协定将国民党在河北省及北平、天津两市的党务机构一律撤销。不久,张厉生去南京就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胡梦华任组织部党员训练处长,于是诚社在北平、天津两市的活动也就停止了。
(二)“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前后的破坏活动
一九三五年毛主席宣布了“救国六大纲领”,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爱国救亡运动在全国空前高涨,北平爱国青年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生爱国运动。张厉生虽远在南京,但面对这个空前高涨的学生爱国运动,是不甘心放过的,遂命令北平诚社总干事李白虹相机进行破坏,十月间李白虹在西单大陆春饭庄召集了各校骨干分子开会,参加的有北大、师大、平大、辅仁、清华、燕大等校的成员十余人。李白虹传达了张厉生的指示,经过讨论,决定破坏学生运动的措施:1、发动诚社分子利用各种关系拉拢落后学生破坏学生会选举,阻止各学校学生会及学联的成立。(自从“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当局严禁组织学生会,“一二九”前夕,北平各学校学生要求恢复学生会并成立平津学生联合会)。2、如破坏学生会已不可能,可即转变态度,设法竞选,打入学生会及学联。3、散布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
书的老调,要学生安心读书不问外事。4、散布“安内攘外”的谬论,说共产党破坏统一,是阻碍抗日的绊脚石,要警惕共产党捣乱学校破坏学习的阴谋。5、与复兴社联系,促其采取一致行动。
十一月间,张厉生派中央组织部助理干事、诚社骨干分子赵在田来北平协助活动。赵在田抵平后即召开各校诚社负责人会议,传达了张厉生的指示:1、诚社迅速恢复活动,由李白虹、张光涛、史国源负总责。2、各学校重新推定负责人(此后各学校没有干事会的组织,只有负责人)。3、掌握各学校情况,不使学生运动越轨,把运动的目标限制在反对华北自治和反对冀东特殊化的范围内。4、严密监视共产党的活动,及时向南京汇报。5、除北平总干事会外,各学校诚社负责人与南京总部直接联系。采取秘密通讯方式,用淀粉写在纸上再用药品显出字迹。6、活动经费每月五百元,由南京华北党务办事处每月汇交北平中国银行学源记(“学源记”是诚社在中国银行的户头代号)。
诚社对学生会的破坏活动,在初期也起了一定程度的反动作用,有些学校的个别班、系抱消极态度,拒绝选举代表;也有班系为了是否参加选举而争吵,甚至打了起来。但爱国救亡运动的巨流是阻挡不住的,在广大爱国学生的热烈拥护中,平津学生联合会宣布正式成立了。诚社的一切破坏活动,都遭到彻底失败。
十二月初,获得学联有发动群众游行示威的消息,李白虹乃召集各校负责人研究对策。经过讨论,认为阻止游行是不可能的,不如混入游行队伍,进行分化。于是决定用“学生读书会”、“青年爱国同盟”等假名称,编印传单,内容:1、反对华北特殊化,打倒汉奸殷汝耕。2、安内才能攘外,拥护国家统一。3、“停止内战,枪口对外”是共产党逃避灭亡命运的阴谋。4、救国必须努力读书,反对罢课。并推选李白虹负责撰稿,史国源负责印刷,分送各学校备用,在游行时散发,以混淆政治斗争目标,歪曲学生运动的性质,达到进行分化的目的。还规定在游行时,拒绝喊“停止内战,枪口对外”的口号。
十二月八日晚间,获悉次日游行示威的消息,史国源等又分别与各校负责人碰头,决定诚社分子一律参加游行,散发传单,照计划进行。并叮嘱散发传单时须行动诡密,因时制宜,绝对避免与学联人员发生冲突。
十二月九日早晨,游行示威开始了,各校爱国同学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数万人汇合成一条爱国的洪流,浩浩荡荡由西城向东城进发。当行至王府井大街南首时,反动当局竟埋伏下大批军警,开放水龙向群众猛烈冲击,并用木棍皮带追赶殴打。同学们义愤填膺,徒手相搏,游行队伍乃被迫折而往西,向天安门进发(后悉此次袭击乃复兴社与反动当局勾结,为了保护日寇公使馆,阻止游行群众进入东交民巷而预先布置的),然后出正阳门,游行外城一周,黄昏时候抵达宣武门外,反动当局又关闭城门不准进城,相持约两小时之久,夜已昏黑,大批军警忽开门而出,刺刀棍棒交加,大打出手,遂将游行队伍冲散。在这一天游行中,诚社分子混入游行行列,沿途散发传单,每与军警冲突时,就带头逃跑,故意拆散游行队伍,真是丑态毕露。后来,为了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在十二月二十六日又举行了游行示威,诚社也是用这种方式进行破坏的。
在破坏学生运动的时候,诚社拉拢一些思想反动的学生,吸收为社员,发展了组织。过去没有诚社分子的中国大学、民国大学、朝阳大学、北平艺专等校也建立了小组。经张厉生批准,并开始吸收中学生社员。又在北平大学成立“竞存学社”,出刊《竞存月刊》,以研究学术为名,拉拢落后青年,发展诚社组织。以梁尚德为社长,马锡君、李凌鳌为总编辑,该刊为十六开本二十余页的综合性刊物,内容有政治、法律、经济、文学、教育等,共出版十期,至一九三七年“七·七”变后停刊。
(三)紫竹林受训和受训后的活动
一九三六年七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批准开设“中央组织部党员训练班”,抽调北平各学校诚社骨干分子受训,参加受训学员名单由张光涛和各校诚社负责人共同商定,共一百人,训练班设在南京三牌楼紫竹林,班主任是张厉生,副主任是胡梦华,教务处长彭郁文,训育处长胡梦华兼,总务处长陈叩,受训学员按军事编制,大队长是军训部少校军官李炳昌,编为八个小队,每小队十二人,由学员中的骨干分子为小队长。
学科内容除实施军训外,还有总理遗教、领袖言行、青年修养、力行哲学、调查须知、精神讲话等。其中“精神讲话”是最被重视的,因为作精神讲话的人全是CC重要头目,有陈果夫、陈立夫、周佛海、叶楚枪、张道藩、洪兰友、张冲等,此外还有黄埔系的桂永清。所讲内容,大同小异,完全是灌输“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政府”,“以党治国,领袖独裁”,“安内攘外”,“拥护领袖”等建立法西斯独裁体制的毒素。每天晚上开小组讨论会,着实讨论了华北学生爱国运动发展的形势,並交换了破坏学生运动的经验方法,还举行了一次“怎样破坏群众集会”的表演活动。总之,这次训练的目的,就是要训练一批忠心于蒋介石的学生特务,作为破坏学生运动的工具。
凡未参加国民党的学员,均在学习期间办理了入党手续,並由张厉生率领全体学员晋谒中山陵,在孙中山先生的水晶棺前讲了话,“要终身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奋斗”。
自七月中旬起,受训一个月,于八月中旬举行结业典礼。蒋介石本来预定亲自参加结业典礼训话,后来因急于去庐山开会,没来参加,改由张厉生代表宣读书面训词,发给每位学员一张蒋介石的放大像片,上写“蒋中正赠”字样,发给小队长每人《中山全书》一部,《蒋委员长讲演集》一部、怀表一只。
另外,张厉生给当年各学校毕业的诚社分子安置了工作。这样一来,许多诚社分子都相信组织可以解决职业问题,因而更加忠于诚社了。
受训后,回到北平,以受训的社员为骨干,将各学校诚社负责人作了调整,並租定宣武门内安儿胡同二号为办公地址。张光涛和房作梅居住在那里。
这时期的主要活动是:1、加强自我教育,巩固组织,发展组织。2、监视北平学联的活动,相机进行破坏。3、调查各学校共产党的活动情况及时汇报南京总部。在过去社员入社时不填写登记表,这时才新规定社员入社须填写社员登记表,登记表印有誓词:我誓以至诚,实行三民主义,拥护领袖……。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先锋队”在各学校发展组织,一些进步同学纷纷参加,形成一股团结爱国的巨流,
诚社为了阻碍这一进步活动,也在各学校拉拢落后学生,组织各种社团,与之对抗,如平大的竞存学社,师大的教育知识社等。把这些社团作为诚社的外围,不定时地举行学术报告、游览等等活动,以对抗民族先锋队的活动。并从中吸收社员发展组织,那时全北平市的诚社社员人数,最高达到二百八十多人。
(四)西安事变时的活动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扣押,诚社分子个个垂头丧气;及蒋被释放后,又活跃起来。师大韩克敬建议发动群众游行,举行庆祝大会,张光涛遂召集各校负责人在安儿胡同二号开会讨论,在会上有一部分人认为自“九一八”以来,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失掉人心,绝大多数青年学生是反蒋的,深恐发动不起群众来;若仅由诚社分子及其有关系的人参加庆祝,反而暴露了诚社身份,于今后工作不利,所以不主张庆祝。有一部份人认为趁蒋介石“脱险回京”之际,举行庆祝,在提高蒋的威望,巩固蒋的领袖地位方面,有极大作用,如不及时举行,恐万一共产党发动一个相反的运动,则我们岂不陷于被动!这样经过反复讨论,分析了当时各学校的情况,才统一意见,认为:1、在蒋被扣期间,各学校都很沉闷,究其主要原因,乃是人心渴望统一抗日,不愿陷于分裂混乱,今蒋被释,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正象征统一抗日有望,若及时举行庆祝,定会有人参加,不会使诚社陷于孤立。2、复兴社在北平仍拥有一定力量,尤其在中学校方面,如志诚中学校的校长是复兴社的骨干,他们可以命令学生全体参加。3、利用庆祝大会的机会,可以假借各大中学学生的名义,推翻学联,重组新的学联。于是决定在次日晨游行,并在天安门开“庆祝大会”。派张光涛等与复兴社联系合作,要志诚中学校长吴葆三负责发动各中学整队参加游行。所用标语、旗帜由各校分别制作备用。
游行是从和平门外师范大学出发的,开始时约百余人,韩克敬领队,举着宽约五米布制横幅,上写“庆祝蒋委员长返京”大字,进和平门,经单西、西直门、王府井等处,绕内城环行一周,参加人数逐渐增加,中午抵天安门时约有五千多人,就在天安门宣布开庆祝大会,没有举行仪式,仅由韩克敬和另一个复兴社分子讲了话,并在会上宣布现存的学联是不合法的,应立即解散,要各大中学校代表于晚间到师大开北平市学生代表会,选举新的学联。至此宣布散会,游行遂告结束。这天晚间也没开什么学生代表大会,只是各校诚社负责人开了个会,就当作学生代表吧。写了一个“北平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的新闻稿,送交国民党所控制的通讯社和报社。次日各报纸均刊出了“新学联成立”的新闻报导,这个骗局就算是完成了。
从此以后,北平出现了“真、伪”两个学联的对抗,诚社假借学联的名义,拉拢落后学生,向共产党领导下的学联大肆干扰破坏,学联号召什么,他们就反对什么,在学生运动中形成一股反动逆流。四月间,傅作义将军在内蒙百灵庙举行“抗日阵亡将士追悼大会”,电邀北平学联派代表参加致祭,学联已派出代表,而诚社也以学联的名义派万福增(师大学生)、马锡珺(平大学生)为代表前往参加,并要求傅作义将军驱逐原学联代表,傅作义将军只好接待了真、伪两个学联的代表。诸如此类的破坏捣乱,不胜枚举。
诚社所搞的这些破坏活动,博得了C、C头目的喝彩,认为是大功一件。要有功人员去南京会见,于是推定了韩克敬、宋志斌(师大),张琛(北大)、梁尚德(平大)、张泽仁(清华)、柴景仁(辅仁)等六人前往。于一九三七年元月下旬,趁寒假期间到了南京,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会见了张厉生,又在张的指引下会见了陈果夫、陈立夫、张道藩等C、C头目,这些人在和我们会见时,都是态度亲热,嘉勉备至,所讲的话也都是一个调子,不谈安内攘外了,而是说蒋介石是最伟大的领袖,必须拥护领袖才能抗日。並说要熟读“委员长对张杨训词”,在青年学生中广为宣传,以明西安事变真象。中统特务头目、中央调查统计局局长徐恩曾也亲自设筵招待,由中统局秘书詹朝阳作陪,徐极力称赞诚社在平的活动,并说:你们回平后要更多为党国效力,中统局方面全力支持你们,凡事可与詹朝阳联系。本来徐恩曾和张厉生是对头,张厌恶中统,向来不许诚社分子和中统来往,徐举行这次宴会,似欲借此拉拢诚社骨干,以便为其利用。事后胡梦华曾说:厉公(指张厉生)讨厌中统,你们不要上中统的当。
二月初返回北平,分别向学校诚社组织传达了陈立夫、张厉生等的指示,继续向学联捣乱破坏,直至“七七事变”。
(五)战地服务团
“七七”事变正值学校暑假,外地学生多数离平,诚社分子留平者约四十余人,因张光涛已毕业,北平总干事改由梁尚德负责。日军占领北平后,情况混乱,恐怖异常,梁乃召集各校负责人交换意见,均认为大势所趋抗日战争不可避免,不如早日离平。当时平汉及津浦两铁路均为日军切断,于是乃取道
天津乘海船南下,至南京,向张厉生汇报了情况,张派马文升、梁尚德在中山北路古松里二号设立招待所,招待南来诚社分子的食宿,以后继续来南京的诚社分子共约八十余人。
八月间,蒋介石被迫抗战,成立大本营,陈立夫任第六部部长,张厉生任副部长,在南京的诚社社员乃推李白虹等向张要求参加抗日工作,张商得陈立夫同意,成立第六部战地服务团,以安置诚社社员工作。
十月间,战地服务团正式成立,以胡梦华为团主任,团员定额一百人,以五人为一分队,两分队为一中队,四个中队为一大队,共设两个大队。团部及第二大队全系诚社人员,第一大队有部分诚社人员,还有中央党部及大学就业训导班裁减的人员。团部工作人员有秘书胡慎贤、梁尚德,联络马文升,总务翟纯,文书章俊卿,胡廷芳。第一大队长沈亮,中队长马步周、张鉴周、周汝唐、崔宗实。第二大队长刘青源,中队长韩克敬、宋志斌、李凌鳌、屈吉民。
十一月间,服务团从南京出发,开往河南郑州,第一大队驻新乡,第二大队驻兰封,服务团的工作任务,原规定是组织战地民众协助军队作战,如救护、担架、防空防毒、侦察敌情、后方勤务等。但当时国民党中央对于动员民众抗日方面,並没有明确的方针政策,也没有统一的指挥,中央派去的党、政、军、特各自为政;原有地方上的党、政、军、特也是各自为政,谁也管不了谁,到处乱烘烘,一片混乱,团部派员与军部联系不得要领,与地方政府联系更是无人过问,向战区最高长官请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党务办事处主任方觉慧)也无头绪,工作怎么开展呢?团主任胡梦华只好提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作法,作一点抗日宣传工作吧。于是招收当地青年成立了第三大队,专作演剧、漫画、涂写标语等宣传工作。第一大队也成立了宣传队,郭海山为队长,在新乡一带演抗战歌剧。第二大队成立了剧团,聘著名戏剧家赵青阁为导演,在开封附近各县巡回演出抗日戏剧。
一九三八年三月,胡梦华调任他职,由刘青源升任团主任,改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第二大队由韩克敬升任大队长,李凌鳌、丁云樵、台镇华、万福增为中队长。第一大队长沈亮辞职,由翟纯任大队长,柴景仁、左英俊、姚念崇、周汝唐任中队长。不久,随着国民党军队的节节溃退,服务团由郑州南退至郾城,又退至信阳,再退到南阳和湖北光化一带,九月间又改为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直属政治大队,所属第三大队撤消。其他人员没有更动。
在政治大队时期,除了宣传工作外,还作了一些民众训练工作,先后在各县举办了各种训练班。有南阳抗敌自卫团干部训练班,小学教师训练班,方城小学教师训练班,保长训练班,以及邓县、新野、唐河、内乡等县保长训练班,还在各县举办了一些防空、防毒训练班。这些训练班都是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的,由政治大队派人教授政治课程。所授课程有总理遗教、领袖言行、国际政治、抗战必胜、民众动员、抗日宣传纲领、防空防毒等。
一九三九年四月,政治大队撤消,所有人员交由第一战区政治部安置工作。从一九三七年十月战地服务团成立,至一九三九年四月政治大队撤消共一年半时间,这时正在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尚无公开磨擦,国民党还没有发动反共,所以服务团的工作也还没有反共的内容。但有两件事是值得提一提的:一件事是当服务团从南京出发时,我们向张厉生请示,今后对共产党应抱什么态度,张的回答是:“现在全国都要抗日,谁能领导抗日,将来的胜利就属于谁,但必须严防共产党假借抗日之名,浑水摸鱼”。另一件事是在宣传工作中,我们常用“拥护蒋委员长抗战到底”这一条口号,后来在一九三九年春,接第一战区政治部指令,说“此口号乃异党所喊,另有居心”,不知这是何故。
(六)解散以后
一九三八年四月,国民党中央决议取消党内小组织,合并起来成立三民主义青年团,诚社随着CC的解散而宣布解散了。那时战地服务团刚成立不久,诚社解散后,诚社人员继续在服务团工作,也并没有参加“三青团”。以后有个别人参加,乃是个人行动,与诚社无关。诚社自一九三四年十月成立,至一九三八年四月解散,共三年半时间。解散后,诚社分子之间,依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互相拉拢,成为一个以张厉生为首的,无组织形式的小官僚集团。张厉生凭自己的权势,在各部门为诚社分子安置工作,凡诚社分子主管的机关单位,都大量任用诚社分子,如胡梦华任河北省政府秘书长和天津社会局长时,所属高级人员全是诚社分子。翟纯任安徽党务督导专员和鲁、苏、豫、皖党政委员会党务处长时,所属人员也全系诚社分子。张厉生任内政部长时,诚社分子在该部任荐任职以上官员的,先后有二十余人。一九四七年蒋介石进行“国民大会”选举,诚社分子在张厉生支持下,当选国大代表五人(张泽仁、宋志斌、梁兴义、刘荫民、亓茂昌),当选立法委员一人(张光涛)。
一九四八年为了竞选副总统,国民党各派系争吵不休,这时张厉生已成为蒋介石的心腹人物,身居党政要津(任国民党中央常委、内政部长,后调任行政院副院长),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也想利用原来的诚社,重整旗鼓。他授意李白虹、张光涛筹办此事,决定联系各地诚社分子,成立“政风周刊社”作为初步组织,再图进一步发展。一九四八年五月,由李白虹等具名,邀请在南京的诚社分子,在内政部举行联谊会,参加的有张光涛(立法委员)、李白虹(总统府文官部第二厅长)、张泽仁、刘荫民(都是内政部处长、国大代表)、宋志斌、梁尚德、史国源、满开诚(都是内政部视察,宋志斌为国大代表)等共约四十余人,在开会时张厉生讲了话,大意是勘乱救国人人有责,共匪猖獗形势逼人,有志之士应齐心协力报效党国,对于发起《政风周刊》一举,表示全力支持。其后由张光涛讲了成立政风周刊社的意义,及诚社老朋友们加强团结的必要。到会人员分别发言赞成。于是推定张泽仁、宋志斌、李宝谦负责起草章程及编辑出版事务,许引生、梁尚德、赵鉴湖负责联系各地诚社分子及筹办经费事务,即时开始筹备工作,八月间,张厉生调任行政院副院长,对此事异常关切,曾多次指示《政风周刊》务必在元旦前出刊。至九月间,解放战争形势大变,济南、东北相继解放,徐州一战全军覆没,蒋介石惊惶失措,国民政府一片大乱,白崇禧电蒋主和,眼看着大厦将倾。十二月下旬,蒋令张厉生去台湾,协助陈诚作最后负隅之计,一部分诚社分子去张家中为他送行,当时张的态度异常愤慨,不住的大骂桂系,他说:在重庆的时候可以“和”,他们(指李宗仁、白崇禧)却反对“和”,现在不能“和”,他们又要求“和”,本钱赔光了,凭什么“和”!毛泽东不是傻瓜。又说:现在除了周旋到底,还有什么办法!他们竟以“和”来要挟总统,真是狼子野心!又说:当初若是孙哲生先生作副总统,在国际走走,还可能有些作用,形势不至于这样坏,他偏要作副总统(指李宗仁),真是误党误国。我们问他对诚社的一些老同志有什么指示,他说:你们可随政府到广州去,看时局变化如何,再去台湾。这是张厉生对诚社分子的最后一次指示。第二天他就飞往台湾去了。
附注:关于诚社的资料,已有胡梦华所写《cc外围组织、诚社始末》一文,刊载于全国政协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十四辑。为避免重复,凡该文已详细叙述的,本文均从略。
——完——
知识出处
《山东文史资料选辑》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山东文史资料选辑并写了《忆董琰同志》、《歼灭日伪守军收复郯城》、《莫正民率部起义八路军解放莒县》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梁尚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山东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