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薯丝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7425
颗粒名称: 童年的“薯丝饭”
分类号: C913.3
摘要: 如今,笔者在外工作已7年,每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总可以看到乡亲们用吃剩的白米饭去喂鸡喂鸭。而“薯丝饭”却变成了稀罕物,说是"绿色食品"。从粮食不够吃到吃大鱼大肉再到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解决温饱再向营养型、安全型转变,家乡的生活水平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昔日的穷山村迈上了小康道。
关键词: 薯丝饭 社会生活

内容

3岁的儿子闹着不吃饭,妻子只得下楼去买两袋鲜奶回来,生怕宝贝给饿坏了。儿子色彩艳丽的衣服弄湿了,从衣柜里随时间都能翻出一套来。看着儿子优裕的生活,童年的往事便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不吃红薯丝饭,我要吃白米饭……"每当我们兄弟姐妹争吵着要吃白米饭,父母亲总是耐心地哄着我们不要哭闹,说红薯丝饭更营养,吃了长得更快: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的家乡还很穷,每年农历9月、10月,地里的红薯收获回来,家家户户就忙着晒红薯丝,以待来年粮食不够吃,就在米饭里放些薯丝。但不管“薯丝饭"的缕缕清香怎样飘满村庄,却很难勾起孩子们的食欲。于是,每当一到吃饭时间,家家都会传出孩子们要吃"白米饭”的哭闹声和父母的劝说声,宁静的山村由此便要热闹半小时之久。
  如今,我在外工作已7年,每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小山村,总可以看到乡亲们用吃剩的白米饭去喂鸡喂鸭。而“薯丝饭”却变成了稀罕物,说是"绿色食品"。从粮食不够吃到吃大鱼大肉再到吃"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从解决温饱再向营养型、安全型转变,家乡的生活水平已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昔日的穷山村迈上了小康道。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高叙景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