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7401
颗粒名称: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分类号: D262.4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 ,作出如下决定 。
关键词: 执政能力 党的建设

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 ,作出如下决定 。
  一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党成为执政党 ,是历史的选择 、人民的选择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 是时代的要求 、人民的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 ,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各种矛盾错综复杂 ,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 、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 ,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 、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 ,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 ,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 ,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 、完成祖国统一 、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 ,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
  党的执政能力 ,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 、路线 、方针 、政策和策略 ,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 ,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 、经济和文化事业 ,有效治党治国治军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此高度重视 ,领导全党紧紧围绕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着重从思想和作风 、体制和机制 、方式和方法 、素质和本领等方面加强和改进 ,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十六大以来 ,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按照提高科学判断形势 、驾驭市场经济 、应对复杂局面 、依法执政 、总揽全局的能力的要求 ,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执政五十五年来 ,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 ,把四分五裂 、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 、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 。但是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 ;
  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 、依法执政能力不强 、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 ,素质和能力同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 、思想作风不端正 、工作作风不扎实 、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 、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 。这些问题影响党的执政成效 ,必须引起全党高度重视 ,切实加以解决 。
  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 ,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 。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 ,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深刻汲取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 ,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始终为人民执好政 、掌好权 。当前,国内外形势总体上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比较有利 。全党要抓住机遇 、锐意进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二 、五十五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我们党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 、修正错误 , 善于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党 。在半个多世纪的执政实践中 ,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竟这两大问题 , 进行了艰辛探索 ,积累了成功经验 ,也有过失误的教训 。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认真总结和汲取党执政的历史经验 , 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至关重要 。
  第一 ,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 , 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 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不断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
  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又要通过改革开放不断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 ,促进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各个方面 、各个环节相协调,促进弘扬中华文明和借鉴国外文明相结合 ,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
  第三 ,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不断开拓发展思路 、丰富发展内涵 , 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
  第四 ,必须坚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党只有一心为公 ,立党才能立得牢 ;只有一心为民 ,执政才能执得好 。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牢记"两个务必 ” ,坚决惩治腐败,坚持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实现好 、维护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第五 ,必须坚持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以科学的思想 、科学的制度 、科学的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要坚持为人民执政 、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要坚持依法治国 ,领导立法 ,带头守法 ,保证执法 ,不断推进国家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生活的法制化 、规范化 。
  第六 , 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 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 、凝聚力 、战斗力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持党的团结统一,是党和人民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要坚持治国必先治党 、治党务必从严 , 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 , 持之以恒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
  这六条主要经验 ,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
  三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 、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 ,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 ,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 ,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 、把握规律性 、富于创造性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 ,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执政党 ,成为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的执政党 ,成为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勤政高效 、清正廉洁的执政党 ,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 三个代表" 、永远保持先进性 、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社会和谐 、人民幸福 。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 ,立足现实 、着眼长远 ,抓住重点 、整体推进 ,不断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创建新机制 、增长新本领 ,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 、执政体制更加健全 、执政方式更加科学 、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
  四 、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 ,既是一个伟大创举 ,又是一个全新课题 。要适应世界经济 、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 ,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 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
  (一 )牢固树立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 ,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推动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科学确定到二0二0年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大战略 ,抓紧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及时全面分析经济形势 , 增强预见性 ,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政策,防止大起大落 , 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二 )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 ,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 ,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统一起来 ,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 。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在指导方针 、政策措施上注重加强薄弱环节 , 特别要重视解决好农业 、农村 、农民问题;重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支持革命老区 、少数民族地区 、边疆地区和其他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 重视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重视发展教育 、科技 、文化 、卫生 、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 重视计划生育 、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和安全生产 ,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节约型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积极推进 。
  (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 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任务还很艰巨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围绕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鼓励大胆探索 、勇于实践,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 。切实解决好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 。
  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毫不动摇地鼓励 、支持和引导个体 、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 ,鼓励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注重社会公平 , 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宏观倜控 ,促进国民经济充满活力 、富有效率 、健康运行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 ,既维护中央的统一领导 , 又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
  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 , 加强统筹协调 ,使各项改革互相促进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把改革的力度 、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