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童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7241
颗粒名称: 月亮童谣
分类号: I056
摘要: 文学作品《月亮童谣》是由丁国云写的,收录于《宜春日报》中。
关键词: 宜春市 文学作品

内容

今晚月明星稀,皎洁的月光与街市的灯光交相辉映,把城市的夜空照得亮如白昼。难得有闲暇外出走走,一群小孩唱着童谣在追逐嬉闹,不由勾起我儿时的回忆,梦幻般的自己与眼下的孩子是一样的身影。
  月亮光光,娶个婆娘。婆娘脚又大,挑到街上卖,卖咯半升米,搁到厨角里……”村子里已有几个小伙伴在月光底下唱起月亮童谣了。朗朗童谣是向全村小孩发出的像磁铁一样的信号,我在弥漫着橘红色的煤油灯光的屋子里,总有办法从大哥大姐忙碌的身边溜到童谣的行列:"……左一摸,右一摸,摸到一朵桅子花,娘一朵,女一朵,娘咯断了把,女咯留到嫁……"我们并不领会童谣的含义,只是扯开嗓门高唱,整齐瞭亮的童谣大合唱,在宁静古朴的村子里回旋,使沉寂在月光底下的乡村充满无尽的生机与活力。待到伙伴们聚到一大群时,我们便开始了不知是何年传下来的游戏。
  玩得最普遍的是老鹰抓小鸡、唱歌丢手帕之类的游戏,而玩得最热闹的要算"龙车搅水”,大家手牵手唱着童谣迅速地从两个小伙伴架起的手臂下钻过。在我们心中,这两只手臂既是坚实的梁柱,也是威严的裁判,随着童谣声落下切,切中的"小鱼"就要退到一边,等候“处罚"。"龙车子搅水忑忑突,打过车板里换过轴……" 在反复吟唱的童谣中,在鱼贯穿行的队列里,我们不知在心灵的田野上搅动了多少"流水",也不知在无忧无虑的游戏中收获了多少"鱼儿",最后的一个胜利者有着无上的光荣,而所有被罚下来的,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快乐地为大家唱一支歌、敬一个礼。
  玩得最尽兴的要算是"吴刚砍树",个子大一些的孩子紧紧围抱在一起,组成一棵坚实的"桂花树",在外围的伙伴则是砍树的"吴刚","吴刚"们唱着童谣使出吃奶的力气用手用肩去推垮"桂花树”。这种游戏只有男孩才玩,一般也不轻易玩,玩时人人要累得满头大汗。有时组成"桂花树"的伙伴团结紧密,与外围的力量抗衡持久,"树根"几经移动,就是不会倒,待到树倒人散时,已有一群孩子跌倒在一起,这时不免有几个不放心的大人,跑过来骂骂咧咧地把自家的孩子拖回家,但这丝亳不影响大家的兴致。
  在地上滚打摸爬那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把身上的灰弹干净,回家不让大人发现就行。尤其是玩打仗,活泼勇敢的男孩子,在月夜之下跨沟窜巷冲锋杀敌,光荣地受伤挂彩那是常事,顶多是痛得难忍时哭几声或挨一顿大人的打骂,但好了伤疤忘了痛,又照样投身于火热的游戏天地。
  伙伴们月光下的邀请,也会变换童谣,记得有一首非常有趣的月亮童谣是这样唱的:"细月亮,大月亮,照得我家光亮亮,爷爷月下做草鞋,哥哥月下做蔑匠,嫂嫂门前纳鞋底,姨娘门前补衣裳,只有姐姐懒婆娘,躺在床上吃麻糖。" 月亮童谣是一根长条的线,把五花八门的游戏,把快快乐乐的穷孩子穿成一串金色的童年;月光下的童谣是一只万花筒,里面装满童年时代斑斓的色彩和朦胧的遐想。那种烂漫的时光和欢乐的气氛, 现在是无法再体会到了,只有在清冷的梦乡里,有时才会飘来一丝儿时的芬芳。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丁国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