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堂旧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7152
颗粒名称: 学堂旧事
分类号: G424.21
摘要: 每每路过村边的祠堂时,我便会想起小时候上学时的情形。
关键词: 课堂 学堂

内容

每每路过村边的祠堂时,我便会想起小时候上学时的情形。
  7岁那年的这个时候,父亲从外婆家把我接回来上学,尚不知上学为何物的我哭嚷着不肯走,僵持了半天,最后还是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被父亲拎进了祠堂--村小学一年级教室。
  祠堂分上下两进,上进放着一张老八仙桌,那是常年香火缭绕的香案,香案自然成了老师的讲桌。课桌是两块又黑又长、满是疙瘩的木板,木板的两端搁在用土砖垒起的墩上。上课时,神态端庄的女老师往香案后一坐,下面各路"神仙"个个露出圆溜溜的小脑袋张望着。诸神俱在,俨然王母娘娘在举办蟠桃盛宴。只是老师面前的香案上放的不是仙桃,而是一根又长又直、硬梆梆的圆木棍,老师不在时,我们便拿来当金箍棒耍上一圈,像花果山的小猴子在混战。
  祠堂的下进至今仍让我心有余悸,那里是村里人去世后停放棺材的地方。小时候我喜欢睡懒觉,父母天没亮就出去干农活了,我上学迟到便是家常便饭。对于我们这些人,老师的杀手铜就是抄写课文或生字,有时任务过重,一直抄到天快黑了还没抄完,那时的我眼神不敢离开书本半步,周围较黑,恐怖得我心发麻、手发抖,抄完后带着草草挥就的作业脚底抹油般一溜烟地往老师家里跑。于是,那样的夜晚往往整个晚上都在做恶梦,梦见戴白帽、穿白衣的鬼神一个个都轻飘飘地飞上天去了。
  在祠堂下进的两根木柱间,有一道尺把高的狭窄的横梁,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它在整个祠堂中的真正用途,但至少我明白,那是小时候老师要我们踩“梅花桩”、练"凌波微步"的地方。那些因调皮或贪玩而没完成家庭作业的“神仙”们经常有幸在那上面练功,英雄总算有了用武之地,偶尔哪位大侠因站立时间长了,来个"白鹤亮翅",手一挥舞,左邻右舍们也就跟着翩翩起舞了,一律都往下倒——真是兵败如山倒啊!
  那两块后来被我们的衣服磨得光溜溜的课桌木板,也深深记着学堂里的点点滴滴。木板中间高两边低,我们一些身材矮小的,坐在小板凳上还够不着桌沿,老师只好让高个子细伢坐中间。细伢父亲早逝,家里穷,上学晚,我还不及他腰高。每次干力气活时,我们只要围着他叫上几句细伢哥,他便抡起大扫帚,三下五除二就会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所以选班干部时,我们一致选他为劳动委员。细伢上课时爱睡觉,还老是流口水,长长的口水顺势而下,浸湿了我的书和作业本。日久天长,我琢磨出了一个应对之策:每当他睡觉时,我便从地上抓一把干土,在他口水必经之处堆起个小土埂,他的口水流到那里时便被土挡住并吸于,"大江截流"之后我便高枕无忧了。
  同桌麦秆也是个高个子,是村长的儿子。他瘦得像根麦秆,根本不是细伢的对手,所以每当他在课桌上划"三八线"为自己拓展生存空间时,我们便请细伢主持公道。细傍很仗义,抓起麦秆的书就往祠堂的下进扔去,让麦秆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但背着细伢,麦秆还是会用武力威胁我们,我们这些小个子也只好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但偶尔也会用另外一种方式发泄,于是,学堂墙面上便留下了我们稚嫩的笔迹——“XXX死了三万年”、“XXX是一根cong(葱)”。没有不透风的墙,一回,我们受欺的事还是让细伢知道了,爱行侠仗义的细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抱住麦秆的腰便往地上扔,麦秆“别——"刚出口便"扑通"一声被摔在地上。我们都很崇拜细伢,把他当作心目中的英雄。后来,细伢的母亲因改嫁而把细傍丢给了远在新干县的姑姑,一年级还未上完,细伢便辍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这些毛孩子,说细伢在新干挑土方,之后便一直没了音讯……
  往事如烟,沧桑巨变!如今的小孩子们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村边的祠堂也恢复了平静。只是不知,细牙的孩子上几年级了,应该不会也因为生活贫困而辍学吧……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傅智斌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