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枝头已十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6891
颗粒名称: 春在枝头已十分
其他题名: 樟树市尊师重教纪实
分类号: G451.2
摘要: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太阳工程”不仅缓解了大专院校特困学生的经济困难,还激发了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决心和对社会的爱心。他们中,有6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0多人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不少受助学生在毕业以后坚持为"太阳工程”基金捐款,以多种方式回报社会。
关键词: 教师队伍 师德

内容

说起樟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药都、酒乡、盐化城"的美誉,现在,人们又给这座城冠以"尊师重教之乡"的美名。
  在樟树市教委,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近三年来,全市教育投入达19862万元,对40多所中小学进行了校园改造;全市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初、高中巩固率达90%以上;2003年高考上线率达60%以上,其中樟树中学高考各项指标位列宜春市第一……国家教委有关同志在考察樟树教育工作后说:“樟树市真正把教育当作了立市的大事来抓。” 优先考虑的"民心工程"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樟树市委、市政府认识到,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基础。该市坚持教育优先、超前发展的原则,始终对教育高看一眼,有关教育的议题,市委、市政府总是优先考虑。近三年来,该市仅用于农村中小学校的危房改造费用就达5139.11万元,改造危房13.96万平方米。
  在樟树市临江镇有这样一所学校:气派的教学大楼,幽雅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电教楼、实验楼、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场一应俱全——这就是去年被列为全省重点建设学校的樟树市清江中学。
  几年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校内建筑规划无序,校舍年久失修,配套设施落后,教职工住房紧张。20000年以来,该市先后投资1015万元用于该校建设,先后修建了教学楼5栋,食堂1栋,学生公寓2栋,教工宿舍7栋,同时,完善了学校的基础配套设施。
  在樟树,像这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又何止是清江中学这所学校。
  建于1977年的樟树二中建校晚、规模小、底子差。为了改善学校条件,樟树市一次性投资300多万元对二中进行改造扩建,尔后又分几次对校园进行了改造,使二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想教育之所想,帮教育之所需,已成为全市上上下下的共识。该市洋湖乡近三年来投入校建资金达400多万元。该市大桥街道的毗泽和彭泽两个村,投资20多万元用于彭泽小学建设,当地百姓说:"政府尊师重教,办好学校,得实惠的是我们老百姓,我们举双手赞成!" 大投入带来大发展,大工程实现大改变。"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和"高中标准化建设工程"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令樟树市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全市中小学校全部实现了楼房化、庭院化,达到了有围墙、有规范校牌、有硬化道路、有标准升旗台、有绿化带、有体育活动设施、有醒目的校训和教育方针等"七有”标准。
  善待园丁的"安居工程" "党政领导好,改革建奇功。尊师亦重教,蔚然成春风。兴建大公寓,善待白发翁。
  我本山乡客,老来进城中。公寓环境美,更无后顾忧。看病求医便,延年不老松……”这是樟树市农村退休教师喻光汗搬进城里的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时,难抑激动的心情、即席作的一首诗。
  樟树市新城区的休闲广场是樟树最繁华的地方,该市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就坐落在这里。
  第一批住进公寓的喻光汗和他的妻子龚满莲,都是有40余年教龄的农村教师。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农村的教育事业,长期的艰苦生活让老两口患有多种疾病,在山乡养老,看病求医十分不便。这种状况,曾让一些农村青年教师不能安心工作。.针对这一现象,樟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由政府出资在城区兴建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的设想,以解除农村教师的后顾之忧。
  这一设想立即得到了樟树市全社会的大力支持。用于兴建公寓的这块地皮,早已被一家公司以每亩5万元的价格收购,听说兴建农村离退休教师公寓,这家公司顾全大局,仅以每亩4万元的亏本价卖给市教委以兴建教师公寓。该公司负责人动情地说:"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农村教师不容易呀,为他们作点贡献,值得!” 几年来,该市先后共有144户农村离退休教师入住教师公寓。广木农村教师,从中看到了希望。不少农村青年教师说:"如今,我们工作环境不比城里学校差,退休后还可以进城居住,真是越干越有希望。” 教师稳、教育兴。现在,该市农村基础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先后被评为江西省“两基" 达标先进县(市)并荣获"中华扫盲奖"。
  扶危济困的"太阳工程"
  2003年,对江西省樟树市药都路20号居民刘少鹏来说,本来是喜庆的一年,女儿刘练、儿子刘帅分别接到北京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没有工作又多病的妻子,听到儿女上学要花费近万元学费时,急得一口气上不来,与世长辞了,把一对儿女和3万元债务留给了身体残疾的刘少鹏。
  面对困境,刘练、刘帅十分痛苦,但他们没有放弃这梦寐以求的上学机会。姐弟俩找到樟树市教委求助,希望能帮他们圆大学梦。樟树市教委十分重视这对不幸的姐弟的要求,当天就为他们办好了有关手续,让他们享受到了 "太阳工程"的资助。
  当年8月下旬,这对幸运的姐弟终于踏上了北上求学的道路。
  这是一轮凝聚着社会爱心的"太阳”,这是一轮持续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1993年初,几位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大学生,写信向樟树市委、市政府求助,希望党和政府,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
  市委、市政府迅速作出决定,指示市教委尽快对这些同学的家庭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并拿出救助方案。半个月后,30名特困大专院校学生的家庭情况呈现在市委书记和市长的案头,同时市教委提出设立
  一个长期稳定的救助形式,以有效地解决樟树籍大专院校特困生的困难,于是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太阳工程"的《樟树市扶助大专院校特困学生实施方案》出台了。这是一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较大的创举,《人民日报》、《新华社通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都相继进行了报道。
  10年来,在樟树市,像刘练、刘帅姐弟一样,受"太阳工程"资助圆了大学梦的大专院校特困生共316人次,扶助资金101.2万元。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太阳工程”不仅缓解了大专院校特困学生的经济困难,还激发了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决心和对社会的爱心。他们中,有6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00多人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不少受助学生在毕业以后坚持为"太阳工程”基金捐款,以多种方式回报社会。曾受"太阳工程”资助的傅海华深情地说:"我要用最高的热情帮助那些困难学生,以报答家乡人民对我的恩情。"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怀生
责任者
永康
责任者
文红
责任者
黎俊
责任者
喻光汗
相关人物
龚满莲
相关人物
刘练
相关人物
刘帅
相关人物
傅海华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樟树市教委
相关机构
北京科技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樟树市临江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