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州区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新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6668
颗粒名称: 袁州区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发展新路
分类号: F291.3
摘要: 袁州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实际,通过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不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等措施,使土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增加了农民收人。
关键词: 袁州区 城乡发展 统筹发展

内容

袁州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本地实际,通过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不断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等措施,使土地逐步向种田大户集中,农业人口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增加了农民收人。去年,该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68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净增130.41元。
  人多地少,一直是困扰袁州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的"瓶颈"。为解决"人"和"地"的矛盾,自2001年以来,该区积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鼓励那些有一技之长、有经商头脑的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将土地交给种田能手、种养专业户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既解决了种田能手、种养专业户由于土地面积小而不能放手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问题,又使一大批有一技之长、有经商头脑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至目前,该区土地流转面积上升到总耕地面积的20%以上,涌现出经营耕地50亩以上的大户3100多户,转移农民10多万人。
  农村人口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袁州区又采取"异地输出、就地吸纳”的方式,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来抓。一方面,该区充分发挥劳务输出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了区、乡(镇)、村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区劳动人事部门还建起了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基地,在广东、福建、北京、浙江等省市设立了劳务输出站,各乡(镇)、村的劳务输出机梅根据信息组织劳务人员,实现了劳务输出由原来零散型、无序化朝组织化、有序化匕、规模化转变,使劳务输出呈现大幅度增长态势。如今,全区在外务工人员已达6万余人,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
  另一方面,着力拓展就地吸纳剩余劳动力的空间,想方设法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该区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促进民营经济迅猛发展,使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平台。仅今年1一6月,全区就引进区外资金11.2亿元,项目99个。目前,全区已有民营企业410多家,初步形成了医药、化工、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为支柱的民营经济产业群,吸纳1.5万多农民就地进厂打工。与此同时,该区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串产业、活一块市场、转一批农民”的思路,因地制宜,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步伐。随着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小城镇的崛起,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向小城镇聚集,全区有1」万户农户成为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3.6万多人,由农村能人创办的各类企业发展到500多家,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万人。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德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袁州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