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要兴利除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6653
颗粒名称: "隔代教育"要兴利除弊
分类号: C913.11
摘要: 目前,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而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由家中老人或亲戚照料,接受"隔代教育"。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

内容

目前,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夫妻双双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而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由家中老人或亲戚照料,接受"隔代教育"。
  这些孩子被人们称为"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孩子"出现了性格内向、打架、逃学等问题。这使不少家庭陷入了两难境地。怎样教育好这些“留守孩子”成了当前教育的一个新课题。
  要破解这个新课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充分认识老年人在家教中的诸多优势: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富,积累了许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他们讲过去、比现在、谈未来,现身说法,容易使孩子受到深刻教育,这是一些年轻的父母难以取代的;老年人有爱心更有耐心,特别疼爱孩子,乐于和小孩嬉笑逗乐交朋友,能尊重、理解、宽容孩子。据有关调查表明,有70%以上的孩子愿将心里话向爷爷、奶奶透露。这种易沟通的亲和力,无疑会增加教育效果;老年人在长期生活劳动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勤俭朴素、谦让文明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受儿孙们敬重。老年人的意见,孙辈们也易于接受。这在客观上加大了老年人在家教中的分量,树立了威信;老年人有较为充裕的时间和精力,长期与孩子在一起,容易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毛病,家庭教育有针对性。
  当然,在看到"隔代教育"优势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隔代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一些老年人对孩子疼爱有加,往往会导致管教不严、放纵护短、娇生惯养的情况;也有一些老年人由于文化素质不高,教育方式不当,如溺爱、放任、专制等,容易使孩子变得任性、倔强、自私、孤僻,在思想品德和个性培养上令人担忧。
  为此,要教育好"留守孩子",我们必须保护发挥好老年人在家教中的优势,克服弊端。一是增强老年人的家教意识。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不是家庭私有财产。要通过多种渠道,想方设法让老年人明白,把孩子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老一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需要。老年人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代替孩子的父母承担起教育后代的责任。二是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家教水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年人既要继承家教中的传统美德,更要更新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跟上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俱进。否则的话,老年人在家教中的优势也会丧失。学校和社会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爷爷奶奶班"、家教专题讲座、家教知识竞赛,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帮助老年人接受家教育人新知识。进而改变"重智轻德"、"重男轻女”和"管养不管教"的狭隘观念,划清"关心"与"溺爱"的界线.走出"长大自成人”、"不打不成人"的家教误区,营造良好的家风;正确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做到合理奖惩,赏罚有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性别、个性,逐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新。三是多方关爱,合力育人。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实行综合管理和优质服务,使"隔代教育”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此外,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切忌光往家里寄钱,要通过电话、书信,寄学习用品及书报等多种方式,用自己的父爱、母爱关心孩子的成长。
  假日回乡后,对孩子的爱要分寸得当,并与家中老人默契配合,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廖小军
责任者
小熊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