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绿色家园发展森林旅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6127
颗粒名称: 建设绿色家园发展森林旅游
分类号: F592.0
摘要: 靖安县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转变靠山吃山的观念入手,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发森林旅游,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3亿元。该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抓了"三个五"。
关键词: 旅游业 森林旅游

内容

靖安县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转变靠山吃山的观念入手,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开发森林旅游,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已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3亿元。该县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抓了"三个五"。
  转变五种观念。靖安是一个林业县,过去一直拿着斧头靠山吃山。20世纪90年代初,靖安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以战略的眼光提出了加大森林保护力度、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兴县思路,全力将森林旅游打造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从上到下着力转变五种观念:一是政府首先转变封山育林就会减少财政收入的观念;二是林业主管部门转变封山育林就难以经营林业的观念;三是森工企业转变封山育林就无法生存的观念;四是林业职工转变封山育林就无事可做的观念;五是广大林农及当地村民转变封山育林就无柴可烧的观念。
  解决五道发展难题。一是解决林业经营方式转变后,财政收入来源减少的难题。过去,靖安县来自林业方面直接和间接的收入占了全县财政收入的2/3以上。随着林业经营方式的转变,在一定时间里,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凸显,财政收支压力增大。靖安县及时引导经济转型,在培育森林资源的同时,发展符合实际的生态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强县、旅游兴其、林果富民”之路。2003年,该县来自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5,并且总量翻了一番多。二是解决传统林业转型后,广大森工、林农生活困难的难题。县委、县政府一方面根据上级要求推进森工企业改制,一方面出台优惠政策,引导、鼓励森工再就业,扶持森工和林农发展森林旅游。在2001至2002两年时间里,全县森工企业均实行了改革、改制,置换职工身份2230人,每年减少各类开支1000多万元,少砍伐木材4.1万立方米。广大森工、林农纷纷转变观念,积极从事二、三产业。三是解决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后,农民无柴可烧的难题。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运用各种方法和措施在全县普遍推广实施"沼气工程。到今年7月,全县已建造沼气池4000余个,受益农民两万余人,累计节约木材5万余立方米。四是解决确立森林旅游发展思路后,林业部门和旅游部口关系不好协调的难题。基于靖安的旅游主要是建立在森林资源优势上的旅游,所以在考虑设立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时,该县实行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成立了森林旅游局,从而使林业和旅游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五是解决森林旅游业起步后,基础投入不足的难题。该县制定了鼓励投资森林旅游业的优惠政策,重点扶助开发大型娱乐项目和综合项目。通过向上争资、出外引资、县内筹资等多种方式,10年来,全县累计吸纳县内外资金2.6亿元。
  坚持"五化"开发原则。一是资源国有化。在全面进行森林旅游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将全县旅游景区的旅游用地及资源所有权全部收归国有,实行资源共享,统一配置,统一管理。二是经营市场化。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和开发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以充分体现旅游资源价值和增值;通过建立旅游开发项目库,把大、中、小旅游项目精心包装后,全力推向市场开展招商引资。到目前为止,全县发展旅行社两家,开发旅游商品100余种,开发旅游项目43个。三是投资多元化。目前,该县旅游项目开发吸纳的都是社会资金。四是建设标准化。五是管理规范化。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冷光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