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党为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宜春市紧紧围绕这一突出问题,从狠抓党员队伍建设,创建"亲民、为民、富民"好班子和好干部, 开展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三个方面入手,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一、以"二强"为标准,着力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实现党员帮扶带民增收"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在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期间,农村党员的旗帜作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集中体现在“致富能力强"和"带富本领强"上。宜春市在抓党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围绕农民增收,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突出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
建立疏通党员"出口"长效机制,坚持"即评即处"制度,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在过去的集中民主评议党员的基础上,我市近两年又建立健全了"即评即处"的评议制度,即对有问题的党员,发现一个,评议一个,处理一个,以此作为党员队伍建设的原则和制度。"即评即处"制度的建立,使党员始终处于组织、制度和群众的监督制约之中。
创新党员"入口"工作机制,实行“先上岗,后入党”制度,优化党员队伍。2003年初,我市实行"先上岗,后入党",创新党员发展工作机制,即通过对已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农村致富能手,组织他们到相应的岗位上锻炼,经上岗考核称职后方可列为发展对象。这就从源头上把好了新党员"入口关",从而优化了党员队伍结构,提升了党员队伍素质,使农村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源头萎缩、年龄老化、文化偏低、影响带动力偏弱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
开展"双带三培”创业工程,体现党员队伍先进性。2003年,我市开展了"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创业共同致富"以及"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后备干部"的"双带三培"创业工程,并采取"引、传、帮、促"的方式带领群众创业,即在致富门路上“引”,在致富技术上"传”,在创业致富困难上“帮",在创业致富上“促”。目前,全市共有4560名党员带头创业,其中580名党员成为有规模性、代表性和带动性的创业大户,创业资产达8.6亿元,年创税利8000余万元,带动了5.2万户群众创业致富。
抓好党员技能技术培训,增强帮带群众致富本领。技术技能培训是培育农村党员干部致富能人的基础,是实现党员帮带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在抓技术培训工作时,我市力争做到“四管齐下”:集中培训,基地示范,现场观摩,巡回辅导,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以"三民"为宗旨,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实现干部服务促民增收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必须通过实现和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体现。2003年9月,我市在县(市、区)、乡镇班子及党员干部中开展"亲民、为民、富民"活动,增强了"亲民"意识,提高了"为民"本领,实现了"富民”目标。
推行"亲民"措施。我市通过建立和完善以领导干部联系点为主的干部深入基层的制度,促使县乡领导干部时刻关心群众生活、体察群众疾苦,拉近与农民群众的距离,贴近与农民群众的感情;通过开展"进百家门、察百家情、排百家难、解百家忧",记"民情日记"、发放"连心卡"等活动,学会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通过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切实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实际困难,架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使干部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
开展"为民”活动。当前,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安、求乐的愿望日益迫切,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非常艰巨,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有为民办事的意愿、干劲,还要有为民服务的本领。从我市干部的实际来看,要"破除四种思想,确立四种意识",即破除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思想,确立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意识;破除四平八稳、裹足不前的思想,确立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识;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确立不进则退、小进是退、慢进也是退的意识;破除妄自菲薄、无所作为的思想,确立鼓励竞争、勇于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的意识。
实施"富民"工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作为基层组织的第一要务,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自觉围绕中心,服从大局,在不争论中发展,在不甘落后中奋起,真心实意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不急功近利,不盲目蛮干,不弄虚作假,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引导班子成员和干部找准发展经济和增收致富的好方法、好路子、好机制,促使县乡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小城镇和小康村建设大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变化,让农民长期得到实惠。
三、以“三级联创"为举措,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实现组织护航保民增收建设一支能够适应现代型农业经济的基层党组织,是保证农民增收致富的必要条件。为此,我市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创建先进县(市、区)级党政班子。以抓好“第一要务”、牢记“两个务必、”实践"三个代表",建设先进县级党政班子为要求,开展创建"五型领导班子"活动。一是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二是创建团结型领导班子,使党政班子在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合拍,工作上协力;三是创建实干型的领导班子,围绕农民增收得实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四是创建服务型领导班子,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创建廉洁型领导班子,树立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创健"五好"乡镇党委。乡镇党委建设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农村改革和发展负有直接责任。能否把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建成"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的战斗堡垒,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和发展。我市在乡镇"党委创 "五好"的过程中,一是大力推行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竞岗分流,解决了人浮于事、作风散漫问题;二是广泛开展“带帮"活动,要求干部进村入户,带农业发展项目、帮农民增加收入,带税费改革政策、帮强化国家观念,带道德行为规范、帮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带法律法规意识、帮维护社会稳定,带先进科学文化、帮树立文明新风,全力帮民致富;三是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约束机制。
创建"五好"村党支部。主要做法:一是激活用人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个人自荐、群众举荐、组织推荐,采取公开考试、面试、组织考核的办法公开选拔村级后备干部。二是重点整顿后进村。对上年度考评相对落后的村级班子进行有针对性的财务清理、问题查摆、诫勉谈话,着力解决落后村班子队伍中存在的不齐、不和、不力、不廉问题。三是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中开展争做"一对好搭档"活动,引导村"两委"干部团结协作,拧成强村富民的"一股绳"。
开展创建"红旗示范村"活动。按照村党支部"五个好"和"班子优秀化、农业产业化、农田园田化、村务公开化、村庄规范化"的标准,规范建设"红旗示范村",突出样板示范作用。
宜春市通过创建先进县(市、区)党政班子、"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使之成为“致富能力强、带富本领强、服务意识强、执政能力强”的领导集体,为全市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