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生态示范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宜春日报》 报纸
唯一号: 141120020230002712
颗粒名称: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建生态示范县
分类号: X171.4
摘要: :"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地处赣西北九岭山脉的宜丰县,按照"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起生态经济,创建生态示范县"的发展构想,探索出了一条仓腱山区生态示范县的新路子。
关键词: 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经济发展

内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地处赣西北九岭山脉的宜丰县,按照"保护好生态环境,发展起生态经济,创建生态示范县"的发展构想,探索出了一条仓腱山区生态示范县的新路子。
  保护好生态环境。宜丰县从树立"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意识入手,围绕建设"天蓝、水绿、山青、景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采取各种有效举措,保护好生态环境。实施四大工程绿山。一是全力实施封山育林工程,实现人为生态向自然生态转变。二是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土地生态向林地生态转变。在退耕还林中竭力探索林草、林药、林果等多种退耕还林新模式。三是大力实施生态节能工程,实现被动生态向自觉生态转变。全力促进生态环境改善,通过建沼气池、节柴灶等,减少薪柴用量,保护林业资源。四是加快实施水土保持及除险保安工程,实现恶劣生态向宜人生态转变。采取三项措施清水。一是对境内的耶溪河、长塍河、棠浦河三大主要河流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一次性关闭了沿河所有不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二是全县每年投劳两万多个工日,整修、兴建各类山塘冰库,提高总蓄水量和防洪能力。三是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高标准治理与高效益开发相结合的办法,保护植被,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围绕持续发展护地。一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在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提高土地质量。二是科学开发矿产资源。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三是加强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保护和改善地质环境,认真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和规划,健全完善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立和完善国家、社会、地方、企业多元化防灾减灾保护环境的投资渠道。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经济形态。宜丰县从三个方面做大生态经济"蛋糕":一是建设生态工业园。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和"建设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的要求,举全县之力,规划建设好10平方公里的县工业园,促进工业园向生态型、环保型方向发展。二是发展生态农业。加大生态果园建设和品种改良力度,在现有万亩猕猴桃的基础上,新建5000亩无公害猕猴桃基地,使宜丰真正成为江南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储存、加工基地。进一步稳定优质稻种植面积,调优种植品种和布局。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围绕市场需求,积极发展无公害畜禽、水产、蚕桑、蔬菜等种养业和绿色有机食品加工业。加大土地有序流转力度,引导和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壮大生态农业规模效益。三是做美生态旅游。宜丰是中国佛教禅宗历史上发展最久、最盛的两大派一临济宗、曹洞宗的发祥地和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里。充分利用这些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依托官山自然保护区和洞山风景名胜区,打好"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两张牌,提高宜丰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建设生态示范县。通过对县城和集镇、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形成"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一任接着一任干”的生态示范县规范管理机制,全面建设生态示范县。一是打造生态县城。着眼长远,前瞻性地规划与建设县城,突出城市个性化,努力营造城在绿中、城在水中、城在花中的绿色氛围,建设充满魅力的人居县城。二是建设生态农村。广泛深入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让农民告别落后的生活方式,过上文明富裕的生活。三是抓好城镇建设。围绕县城建设"双十”(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10万)目标,以"一河"(耶溪河)、"三道”(新昌大道、渊明大道、耶溪大道)为骨架,搞好城市绿化、沿街亮化、城区花化、社区净化,建设"城中有园、园中有林、林中有景"的生态园林城市。

知识出处

宜春日报

《宜春日报》

出版者:宜春日报社

出版地:江西宜春

《宜春日报》是中共宜春市委机关报,其前身为《赣中报》,创刊于1949年9月,1992年1月改为《宜春日报》,报纸采用电脑激光排版,版版印刷,对开四版,周七刊。是全市惟一全国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报纸,是全市最具权威性的新闻媒体,也是全省地市报中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期发数6万多份。

阅读

相关人物

赖国根
责任者

相关地名

宜春市
相关地名